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大钊临刑前没有发表演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中共中央要为李大钊烈士陵园立一块碑,撰写碑文的任务就交给胡绳。在讨论初稿时,有老同志提出,李大钊英勇就义时,讲过一段非常感人的话,为什么不写入碑文呢?胡绳听过意见后,就让他的秘书白小麦去问李新和我,问问他们的文章为什么都不写这段话?白小麦来问我,我告诉他不写这段话的原因是没有根据。白小麦随后又查了有关档案、会议材料,也没有找到可靠的根据。最后,碑文没有写上这段话。  相似文献   

2.
王书波 《党史博采》2003,(12):22-23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每当我读到聂荣臻元帅1942年为狼牙山五壮士写的这段碑文时,就不禁想起了我尊敬的战友,燕赵土地上抚育出的英雄--田平烈士.他虽然不像狼牙山五壮士那样闻名于世,但是他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和五壮士一样可歌可泣;尽管元帅的碑文不是写给他的,但以他的光辉事迹却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3.
本人写过大人物,如费孝通、周有光等等;写过小人物,有逃学的学生、讨工资的打工仔等等。但我不写娱乐明星——不是说我多“脱俗”,而是跟那圈子,没啥交集。电视主持人不算艺人,但沾点边儿。我跟北京卫视《养生堂》主持人悦悦,除了看她节目,没一分钱关系。一把年纪,我也不会成为她的“粉丝”。为什么写她?因她不同于大多数主持人,甚至有点儿可爱。  相似文献   

4.
<正>在河南省卢氏县深山教学几十年的晚清秀才曹植甫,是鲁迅和瞿秋白的挚友、新文化运动先驱者曹靖华的父亲。曹植甫虽然蜗居山乡,但却赢得了鲁迅和毛泽东的敬重。1934年11月,鲁迅写的《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是他一生写过的唯一一篇教泽碑文,毛泽东读后誉为是"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1945年重庆谈判时,毛泽东还提起曹植甫,称"可惜我不曾到过卢氏。有朝一日倘能到那一带时,一定去  相似文献   

5.
《党的建设》2014,(5):46-46
在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里,树立着一座墓碑,碑文是用拉丁文写成的。碑文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让人类欢呼曾经存在过这样伟大的一位人类之光。”这是英国政府对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的赞颂。  相似文献   

6.
活着     
有很长一段时问,我对海明威用猎枪打掉自己的半个脑袋很不理解。为什么不好好地活着呢?那时候海明威已是功成名就,连诺贝尔文学奖都得了,夫复何求?中国有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用世俗的观点看,不能写了可以干点儿别的,别的干不了可以什么都不干,就只是活着,搬个马扎坐在马路边上看人……这谁又能说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互相照顾     
郝叶蓁 《党课》2014,(21):112-112
我在一机关的办公室上班。最近,我们单位要召开一个大型会议,按照分工,领导讲话由我负责来写。 忙活了几个通宵,材料终于出炉了,我拿着让办公室曹主任把关。曹主任跟我关系不怎么好,平常就对我写的材料很不感冒,经常吹毛求疵,这次也不例外。他刚看了两眼,就阴沉着脸说:“太幼稚了,需要重新修改修改。”说完,就把材料扔给了我。  相似文献   

8.
李月成 《当代贵州》2011,(15):23-23
看一个地方的政治环境好不好,关键就是要看外来投资者到黔南赚不赚钱,他们来黔南不赚钱、不发展,会议开得再好、文件写得再好,我看都不管用。因此,我们要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诗二首     
不知什么原因,现在戴手表的人越来越少了。而计划经济时代,戴手表可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我有一块珍藏了27年的“钟山”脾手表。值得骄傲的是,20多年前,我竟是我们村同龄青年中最先戴上手表的人。那时,尽管一块南京产的“钟山”表只需要三十几元,但对温饱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的老百姓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手表更是一件既时髦又时尚的奢侈品。在老百姓眼里.手表是专给那些在城里上班、吃“商品粮”的国家工作人员戴的,农民根本买不起,更不舍得。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4,(5):61-62
我是一名党员,喜欢文字工作,平时写些散文随笔、通讯报道,也经常见诸报刊,所以有幸被调到党委部门从事秘书工作。别看我能写散文,但我却不会写党内证明材料,请给些指教吧!——读者方明  相似文献   

11.
反穿袜子     
唐朝有个诗人叫王梵志。他写过一首诗,意思是说,我反穿着袜子,人们都说我穿错了。其实袜子的里面做得粗糙不平整,贴在脚上很不舒服;而外面却做得光滑平整,不过它是给人看的。我宁可让别人的眼睛看了不舒服,也不可让自己的脚穿着不舒服,所以尽管"人皆道是错",我依然如故。  相似文献   

12.
几年前,我在国内出差,与外国同事乘汽车去外地。在高速公路上,他指着公路桥上悬挂的一条横幅标语问我是什么意思,我把上面写着的“严格科学管理,创造一流服务”非常清晰地翻译给他,这位先生听后还是不明白,问:“这是谁写的?”我答:“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啊!”他好像更糊涂了:“那这是给谁看的呢?”这回轮到我犯琢磨了,说真的,这类标语路上到处都是,就像“依法治路,保障畅通”、“创建平安大道”一样,我从来没有具体想过是给谁看的、针对哪些人的。  相似文献   

13.
吴淡如 《党课》2012,(12):69-69
我最怕一句叫做“度日如年”的成语。怀小孩的时候,我着手写一部悬疑推理小说,写了六七万字,后来,再也写不下去了,那些字就躺在我的计算机里,像被封藏的木乃伊。写不下去,大概与我的脑袋和能力不够有关系,总之,是想尽了办法、用尽了力气,接不下去了。也许某一年,我会重新拾起它,把这个故事写完,也许它会永远在我记忆的博物馆中变成一个未完成的展品。  相似文献   

14.
我看过《吉鸿昌》故事影片后,又看了《吉鸿昌》传记文学,吉鸿昌的一句朴实无华的语言,犹如镌刻在坚石上的碑文,牢牢地、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以至成了座右铭,这就是:  相似文献   

15.
《党建》1994,(7)
领导应多些“我来看你”刘克利1938年,毛泽东同志读了艾思奇同志《哲学与生活》一书,认为写得很好,但“其中有一个问题略有疑点”,欲提出商榷。于是便写信并亲自登门造访。他在信末写道:“何时有暇,我来看你。”“我来看你”,这句话朴朴实实,充分表达了毛泽东...  相似文献   

16.
凌河 《学习导报》2012,(21):46-46
这是28年前的一件往事——1984年4月,武汉一位工人,因为亲身受到的冤屈而给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信中不称“军委邓主席”,也不称“中顾委邓主任”,而是恳切地写道:“小平同志。我这样的称呼,似乎不太礼貌,若有不妥之处,请给予责备。”小平同志看了这封“称同志”的信,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党务工作的新手儿,我最爱看的就是《北京支部生活》介绍党建经验和做法的文章。写得又活又有思想性,短小精悍,看着还不累,看完准有收获。  相似文献   

18.
近读一则新闻:在山西浮山县史演河乡的一片空旷荒野上,树着一块大石碑,碑文为“省长植树碑”。碑文的落款是:“中共浮山县委、浮山县人民政府”。原来,当地领导听说某副省长要来浮山植树,便立了此碑。结果碑立好了,某副省长却没有来,这块“超前碑”便被群众讥笑为“荒唐碑”。   这条新闻,图文并茂,十分生动,耐人寻味。因为它抓住了当今人们切齿痛恨的吹、捧、拍、假、大、空,欺、虚、浮、骗、谎等现象,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不失为一篇好教材,也不失为一篇好新闻。   我不知其他读者看了这条新闻有何感想,我倒是觉得令人深…  相似文献   

19.
最近到某市政府办公室拜访老同学,见他办公桌上堆着一摞装帧精美的新书,我随手翻阅。老同学摆摆手说,不用看了,全是方方面面的头儿们推销来的“人情书”,随即向我介绍了近几年自明星出书热、企业家出书热之后,又出现了党政干部出书热的一些情况。一是公款买书号。尽管书号价格不菲,但是对于那些想出书的党政干部来说是无所谓的,花公款买就是了,当然有的是通过“变通”的办法动用公款。二是东拼西凑写书。书号是买得到的东西,写什么呢?有的写论文、有的写杂文、有的写诗词,东拼西凑地什么体裁都有,至于质量如何是不重要的。有位…  相似文献   

20.
我是在与来自家乡的几位作家朋友的聚会中认识孔延利的。朋友们说她是诗人,是近年来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不少实绩的一个青年诗人。于是我请她朗诵一首近作让大家听听,延利沉吟有倾,就站起来朗诵了一首即兴创作的小诗。她的敏捷文思,她的从容淡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延利不时把她写的诗寄给我看。这一来,便让我这个平日读诗不多的人,有幸沐浴诗歌的光芒和温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