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德成 《前沿》2012,(7):44-4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范畴的内涵不断充实,如今已成为涵盖理论与实践、制度与道路、旗帜与理想等丰富内涵的范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具体化。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承前启后,框架厘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新局。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为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不断提出新的理论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不断充实。  相似文献   

2.
辛向阳 《传承》2012,(19):8-9
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一重要的论断,深化了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林源 《群众》2007,(11):15-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进一步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深刻认识这个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和理论价值,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要求,从新的视角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从发端到形成经历了三十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其内涵和表述逐步完整和系统.对十二大以来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特色的认识和表述历史轨迹的研究,对于全面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必将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徐久刚 《前进》2013,(3):29-31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全新的视角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十八大的重大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准确把握十八大报告全新揭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元君 《前沿》2011,(12):31-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创新,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脉相承而又不断发展创新的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可能有别的主义能够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相似文献   

7.
实践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理论特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研究,理论界主要从其形成、内涵及表现、实践基础、实践观和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还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深化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只有从多重视角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全面认识这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源于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而产生的独特的问题域需要独特的解决方案。从适应性、别样性、"伟大斗争"和反贫困成就这四种不同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解读,既可以使我们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丰富性,又可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从而更好地坚守这条道路。  相似文献   

9.
刘涛 《长白学刊》2022,(3):33-42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效能和发展优势,人们对其自信不断增强.认识和把握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并在此基础上深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需要从生成机理、内涵价值和实践意蕴三重维度着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生成机理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续发展、改...  相似文献   

10.
刘金峰 《前进》2011,(9):19-20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就是第一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列,并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进行了阐释和论述,确立了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初步实现了三者的统一和整合。可以说,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位一体"观,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断,内涵十分丰富,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两个层面来深刻领会。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两大核心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客观实际的结合,有着丰富的内涵,是有别于马克思理想形态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戚嵩 《传承》2013,(10):41-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并进一步创新发展:一是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二是精辟提炼出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明确回答了"什么是党的思想路线"问题;三是创立了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方法论,科学解决了"怎样坚持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两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当代中国大地上从事的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活动,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中国风格与中国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制度特征,它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主体性内容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确立和完善的过程就是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制度逻辑就是理论体系形成的逻辑.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制度内涵,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对来自国际国内各种政治思潮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既反映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中 ,也体现在社会主义本质的实行上 ,还表现为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中的一个初始阶段。区别在于两者认识社会主义各有侧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明确认识而进一步具体化、可操作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除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外还包括成熟阶段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 ,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本质是完整充分的 ,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本质带有鲜明的初级阶段特点  相似文献   

17.
刘春兰 《前沿》2010,(21):27-30
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提出的阶段性的目标模式。从小康到和谐,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执政理念的不断成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模式的创新。邓小平小康社会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模式的新设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的新理论新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目标选择,和谐社会理念彰显了小康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8.
张程 《前沿》2006,(4):18-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确立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我们对于这条道路的内涵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现在重新讨论深入认识的问题,是要把这条道路和民族复兴联系起来,探讨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王若素 《重庆行政》2010,12(4):93-95
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在实践中检验。通过实践不断地实现理论的创新,又不断推动实践的发展。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色,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邸乘光 《前进》2013,(2):23-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道路、理论、制度三种形态存在的:其道路形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形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制度形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新概括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