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各民主党派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呼于改革政治,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各民主党派的抗日救国活动和各项主张,对促进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对推动全民族的抗战及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5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在中国民族解放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提出并推动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战胜侵略,维护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各民主党派在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一、拥护国共合作,努力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实现抗战的前提条件。因此,各民主党派为了打破“自相残杀”的危险僵…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旗帜。因为这时的党已经是成熟的马列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全民族抗战的路线,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老百姓,成为全民抗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地分析中日妓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作战原则,对抗日战争实施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是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坚持团结、坚持抗战、坚持进步的中流砥柱,成为抗日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注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党成为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相似文献   

5.
从1937年11月18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而在武汉办公(“临时首都”)开始,到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为止,近一年时间,史称武汉抗战时期。武汉抗战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极为辉煌的乐章。在空前团结、合作、民主、进步的气氛中,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高潮,为坚持全民族的抗日,并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作了卓越的铺垫。在这个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中,毛泽东有着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御外的结果,但又与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密切相关。其主要有:团结原则,从大局出发的灵活策略,革命的两面策略,分别对待策略和利益兼顾策略等。这些策略原则对凝聚全民族力量去夺取抗战胜利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60年前在中国取得的抗日战争胜利,是一场全民族共同反击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团结御外的民族魂,而且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密切相关.尤其是对资产阶级的统战政策,为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回溯与研究这一政策,对当今统战工作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社会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国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本文对国共两党的共赴国难、合作抗日和  相似文献   

9.
刘少奇在华北抗战中的统战工作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他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原则的把握,对日军侵占区、国民党统治区、地方实力派掌控区等不同地方、不同城市、不同人群区别对待的统战方法对我们今天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叶剑英在“西安事变”中的统战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百年多来反对外来侵略者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落到振兴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它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都有着重大历史意义。“西安事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它的发动与和平解决,促使国共两党由内战转变为联合抗日,并通过两党的合作达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出现,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叶剑英在“西安事变”这个重大历史事件中,以一个无产阶级政治家非凡的革命胆略和高超的斗争艺术,出色地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发挥了重…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为举国抗日局面的形成,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北伐胜利是国共合作结出的硕果。如同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战胜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高峰;国共第一次合作取得北伐胜利,则是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发展的高峰,为我党统一战线宝库提供了奇瑰异宝。  相似文献   

13.
北伐胜利是国共合作结出的硕果.如同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战胜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高峰;国共第一次合作取得北伐胜利,则是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发展的高峰,为我党统一战线宝库提供了奇瑰异宝.  相似文献   

14.
北伐胜利是国共合作结出的硕果.如同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战胜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高峰;国共第一次合作取得北伐胜利,则是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发展的高峰,为我党统一战线宝库提供了奇瑰异宝.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主要是因为有了先进的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斗争的旗帜;是党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和持久战战略,为坚持抗战和争取胜利指明了方向;是党开辟敌后战场,有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是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消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逐渐转变敌强我弱的形势;是党倡导并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起来,保证了全民族抗战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的全面抗战的胜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今天,回顾和总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在当前形势下做好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有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坚决拥护和执行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他积极贯彻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基础;巩固国共合作关系,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  相似文献   

18.
黄桥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江苏泰兴以东黄桥附近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军队韩德勤部进攻的一次自卫反击战。这个战役,对于新四军开辟苏北,发展华中抗战的新局面具有决定的意义。为了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等同志针对当时苏北复杂的斗争形势,正确运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奠定了苏北抗战的新局面。本文试结合黄桥战役具体过程,论述一下陈毅等新四军领导同志如何灵活运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夺取这个战役胜利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彻底的抗战。中国共产党以其科学、正确的领导理念和战争策略实现了对这场战争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文章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党的示范作用等方面,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领导理念进行系统阐释,揭示这些领导理念的具体内涵及其与抗日战争胜利的逻辑关系,以期对当前执政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借鉴,时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的伟业有所启示。党在抗战中的的领导理念集中体现为六个方面:高举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正义旗帜以振奋抗战之民气,从而为正义之师赢得对非正义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这是共产党抗战领导理念的逻辑起点;坚持在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进行最广泛的政治动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之力量源泉;认真研究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并运用军事辩证法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军事保证;实行有效的战时经济政策以增强军力、国力,为坚持长期抗战并最终获胜提供物质保障;努力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抗战文化,使文化成为革命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战线;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抗日军队、抗日根据地建设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抗战中的精神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不计前嫌,不计得失,从反蒋、逼蒋到联蒋,与国民党及一切爱国志士、全国军民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成功经验值得永远纪念和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