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德智 《桂海论丛》2005,21(5):63-65
诚信不仅是我国传统道德体系的根本和基础,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诚信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源泉。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加强社会诚信教育:一是要以个人诚信教育为重点,更新诚信教育的内容;二是要重点加强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诚信观教育;三是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努力提高诚信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彭顺克 《桂海论丛》2008,24(1):91-93
诚信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和高校的职责,高校诚信教育要贯彻人文精神的理念,重视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重视诚信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以及重视对诚信教育对象的心理规律的尊重。诚信教育贯彻人文精神的着力点是:确立诚信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强化诚信教育的体验性,尊重被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和培养学生“知”与“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大学生缺乏诚信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普遍现象,这对大学生个人、高校都产生了负面影响。针对诚信缺乏的根源,高校应“以学生为本”,高度重视诚信教育,营造校园诚信环境,加强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研究以及建立必要的诚信机制,探索建立一种适用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离不开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良好、有效的诚信教育,能使诚信文化广为传播,使诚信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诚信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使人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  相似文献   

5.
杨江水 《青年探索》2008,8(3):77-80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面临着重视程度不够、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够、理论研究不够、评价尚待完善、诚信教育环境欠佳等问题。我们必须从其存在问题和形成原因入手,有针对性地整合力量,优化环境、完善体系,夯实基础、充实内容,丰富方法、遵循规律,提高效果、建立制度,形成长效机制,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6.
德是为人之本,而诚信却是德之基,是做人的根本行为准则。如果说,诚信教育是一切教育之基础,那么,未成年人诚信教育则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立的奠基工程。其中,未成年人诚信教育则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立的奠基工程。其中,未成年人家庭诚信教育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更应该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一方面,家庭教育具有基础性、情感性、针对性等特点,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目前未成年人诚信意识趋于淡薄,待人处事不诚实现象  相似文献   

7.
韩振峰 《传承》2008,(21):26-27
诚信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美德,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诚信教育。美国在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方面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他们从幼儿园和小学起就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美国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设计的基础教材中突出了诚信方面的内容,其中一篇课文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国王要选择继承人,于是发给国中每个孩子一粒花种,约好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就将谁选为未来的国王。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诚信素质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加强诚信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诚信教育,不仅是高校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重要内容。高校应该强化师生的诚信意识,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原则,把诚信教育与校风校纪建设、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利用一切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和载体来开展以“诚信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活动,使诚信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实现校园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政报》2009,(9):20-22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条例第一条所称单位,是指企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单位。条例第一条所称个人,是指个体工商户及其他个人。 条例第一条所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是指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属于应当缴纳消费税的消费品的起运地或者所在地在境内。  相似文献   

11.
单位,是中国人最为熟知的一个名词。单位作为社会活动的中心,曾与个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紧紧联系在一起。即使在今天,仍有这样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工作单位性质的差异和地位的高低,特别是该单位拥有资源的多寡,直接决定了单位职工生活水平、收入和社会地位的高低。社会分层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取决于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才能,而是取决于个人所工作的单位。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突破单位束缚的趋向和单位与人们相关程度日益强化的趋势同时存在,我们不能因为各种“社会化体系”的建立而否认单位所具有的功能,同时也不能因某些单…  相似文献   

12.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正式颁布,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其中,在目前社会道德需要中,诚信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诚信观念在社会中的现状、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的必要性、诚信教育开展的方向以及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信用等方面探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3.
《物权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不动产或者动产可以由两个以上单位、个人共有。”可见,共有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同一不动产或者动产享有所有权。  相似文献   

14.
《浙江人事》2006,(2):45-46
人事代理是指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根据国家有关人事政策,法规,接受单位和个人委托,并以协议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为单位和个人提供人才人事工作专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  相似文献   

15.
各银监局,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投资管理活动,促进理财业务健康有序发展,针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6.
段科锋 《中国发展》2007,7(4):47-51
人们是否普遍诚信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标志之一,目前,中国社会的个人信用状况不容乐观,失信现象非常普遍。造成个人信用缺失的成因,除了法治不完善、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等原因之外,传统儒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毕竟儒文化是中国社会的文化本体和文化根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影响着多数人的观念和行为。重建个人信用需要完善个人信用法治体系和个人征信体系,强化失信行为硬约束;此外,应多管齐下加强诚信教育,培育诚信意识和信用文化。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对社会中出现的种种诚信缺失现象表示深深地担忧,形成加强诚信教育的社会共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诚信教育下的功夫很大,取得的成效却不尽人意,诚信缺失现象依然严重。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诚信教育体系还不完善或者说还没有达到完全一致性和系统性,甚至有时相互冲突、相互抵消。为此,必须在全社会构建诚信教育体系,使其伴随每个人的生命的全过程,消除死角和“真空地带”。一、家庭诚信教育:切实上好孩子诚信教育的“第一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诚信教育是诚信教育的基础,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作为孩…  相似文献   

18.
詹红星 《求索》2008,(3):149-151
个人责任原则具有比罪责自负原则更深层次的含义,它是刑事责任质和量的统一;个人责任原则应当成为刑法的基本原则;从个人责任原则的视角而言,可以肯定单位成为犯罪主体,但应该对单位犯罪只处罚直接责任人员,即采取“代罚制”。  相似文献   

19.
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学校大力加强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而且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的熏陶与配合。社会、家庭与学校应高度重视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加强诚信教育的方法研究以及建立必要的诚信机制,探索建立一种适用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林晓东 《人民公安》2006,(11):12-13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备受关注的“行人交通违法单位受罚”措施,从4月20日起在郑州试行。按照该市文明办和公安局两家单位联合制定的有关规定,个人交通违法情况将与个人评先、福利待遇相挂钩,对市、区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凡个人全年因交通违法被记录三次的,建议所在单位取消个人当年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等评选资格。 按照这个规定,行人个人交通违法,其所在单位的评先评优也将受到影响。在职员工总数不超过100人的单位,年内个人被记录交通违法人(次)数累计10人(次)的;在职员工总数超过100人的单位,年内被记录交通违法人(次)数超过在职员工总数10%的,郑州市公安交警部门将下发一份整改通知书。在年内被下达两次整改通知书的单位,将被取消当年区级以上(含区级)文明单位、交通安全示范单位等相关类别先进单位的参评资格。 行人交通违法现象,是我国各个城市的“交通牛皮癣”,这些年各地采取了不少措施。郑州的相关规定合不合法、可不可行,谈谈您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