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从文都市小说“病相”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都市小说中大量的关于疾病的意象,不单纯是人物生理上的一种疾病,它们是作家运用隐喻这一艺术思维形式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意象,它们的背后隐藏着某种价值判断。本文所关注的是沈从文都市小说中的疾病意象及其背后的文化隐喻意义。一沈从文笔下的“城市”是一座充满病态的意象化的城市。肺结核、精神病、失眠症、肥胖症、性无能、神经衰弱等是他都市小说中人物的常见病。在沈从文看来,“城里人与病人是同等意义的。”[1](P91)在小说《三三》中,沈从文曾借人物之口说:“城里人欢喜害各种病,所以病的名字特别多。”在其它时评性的文字中…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是一种民间想象,即站在民间价值立场对湘西下层民间生命形式与都市上层生存状态进行观照与审视。在对苗族生活的反观中展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温暖和谐的民间世界背后隐藏着悲悯与哀伤,在都市人生的书写中以乡下人的视角展现上层绅士阶层的生命萎缩与道德沦丧的病态人生。这三个层面所展现的人生视景使得他的小说体现出强烈的民间意识。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还有着鲜明的现代特征。民族性与现代性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 ,其现代性借民族性来实现 ,其民族性在现代性中获得存在的理由。沈从文的湘西风情小说 ,以其民族性与现代性的高度的融合 ,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化追求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4.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体语言特征哈迎飞“语言”是个普遍的概念。实际上,体现在小说中的语言形态是熔铸着作家独特的个性气质、情感倾向、美学追求的个人“言语”。从“语言”向“言语”的转化过程,也就是作家独特的文体语言风格形成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别林斯基认为...  相似文献   

5.
在沈从文的20年代的都市小说中,"他者"成为建构风景的"装置";同时,"他者"也成为解读风景的"装置"。透过这种"颠倒"的风景"装置",我们不仅发现了风景话语中紧张对峙的权力关系,同时深切地感知到作家面对都市现代文明的恐惧、欲望与无法融入的焦灼,甚至是不被认同的敌视和愤恨。而这在沈从文的文化转向发生机制中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6.
象征是沈从文小说意象构成的重要因素.在他的一系列作品里,象征方法的运用都是很普遍的.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意象的象征化表现模式能将生活的真实性和艺术象征的假定性达到有机的融合.它既能有效地激发人们的联想,又能赋予艺术形象的含蓄、深邃的涵义.作家正是运用这样的意象的象征来体现自己对于古老湘西社会小儿女们生命形式的探索,以及对于这个民族未来前途的隐忧.  相似文献   

7.
吴正锋 《求索》2012,(2):202-204
湘西民族地域文化滋养了湘西文学创作,而湘西作家又将他们最真挚的民族情怀和最深沉的思索奉献给湘西这块热土。论文以20世纪湘西文学最为杰出的两位代表沈从文与孙健忠小说创作为例,探索他们对湘西文学世界充满诗意的描写。沈从文和孙健忠对湘西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情风俗作了生动的描绘,对湘西古朴的生活形态和优美淳朴的民族性格和心理作了真切的表现,对湘西民族文化裂变和未来命运作了深入的思考,他们的文学创作语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乡土气息,这是湘西文学世界具有诗性特征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沈从文、孙健忠的文学创作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湘西文学世界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8.
刘进军 《青年论坛》2004,(1):119-121
经济与文化大省的山东 ,90年代后 ,都市题材小说创作陷入了困境。传统齐鲁文化熏陶下的乡村化山东都市 ,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位山东青年作家在支撑着该方面的小说创作。“道德”以及对生命真谛的苦苦守望 ,成为了他们创作的主要亮色。而张炜与尤凤伟两位实力派作家则更是利用都市作为一个美丽的幌子去表达他们对现代生活的一种思考以及对人类自然本性与理想王国的张望。从而使山东都市文学充满了上升的无限空间。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的整个创作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心理倾斜:对“乡下人”的热忱和对“城里人”的讥讽。这种心理倾斜以对比的形式勾画出沈从文创作的整体轮廓。因此,我们对沈从文这种情感取向并不能简单归之于乡下人的自尊与好恶,而应该从更深的层次上透视作者这种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小说观照了两个世界:都市和湘西,对于沈从文来说,这两个世界都是"他者",是沈从文的自我主体意识的审美映照。正是在对"他者"的言说中,沈从文理想中的人性主体得以建构。都市和湘西不是纯粹的客体,它们互为"他者"。从整体上说,湘西世界是对都市世界的颠覆,但它的存在却是依赖于以都市世界为"他者"的审美观照,真正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起建构作用的正是现代都市世界。反之,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初到北京时期,其对都市生活"生之苦闷"与"爱之苦闷"的表现,既是生之记录,也是对都市的怨恨之爱;其批判市民的自私势利和空虚庸俗,既是都市世相的写实、"自卑"的超越,也是其将北京视为文明与自由场域想象破灭后的反应。而在上海时期,他对都市叙事内容大大丰富,但其批判主要集中在欲望的泛滥与文明的异化上。之所以如此,是其在创作上对上海情色暧昧语境的"适应性"反应的结果,也是其创作受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审美思潮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邱月  ;张福贵 《求索》2008,(8):171-173
都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都市生活是一种区别于乡村的新的生活方式,表现在文学上也形成了一套新的审美价值体系。都市所能提供的物质繁华性、欲望满足性,不断地吸引人对都市的向往与渴望,即人内心之中挥之不去的都市情结。都市意识的核心是商品意识,而商品意识本身是一种物质主义,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结果,在都市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利于人自身完善的负面因素。过度的物质追求和过剩的欲望情绪带来了人的异化,人在精神上感到虚无、焦虑与漂泊感。这就是与都市情结相伴生的反都市情结。这种看似矛盾的两极,其实质是都市这枚硬币的两面,是都市意识的双生性特点,都市情结与反都市情结共同指向了都市意识。文学反映时代,这种都市化的情绪在当下的都市小说中有着清晰的表达,作家在都市文化想象中将都市生活的张弛两端和人性中的正反两极真切的表现了出来,进一步丰富了对都市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罗勋章 《湖北社会科学》2006,11(11):132-134
沈从文在小说文体上的突出贡献是在其描写故乡湘西的作品中,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叙事方式,即注重细节的真实生动,通过大量风俗场景的描写,使小说中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描写(即人物活动的背景)成为可以与人物活动等量齐现的叙述手段,进而通过情节叙事的突转,完成了人物的背景化,创造了深具中国文化意味的小说叙述方法,在20世纪西方小说形式在中国大量的复制与繁衍中,卓然特立,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4.
何宇宏  段慧如 《求索》2007,(7):176-178
作为男性作家,沈从文并没有将笔下的女性形象简单处理成沉默的抽象符号,而是使她们获得了充分的言说空间。这些女性话语既传达着彻底的女性解放意识,又不局限于反映妇女问题,而是落脚于人类灵魂的探寻与重塑,体现出女性在人类世界中的绝对价值,也体现出作者超越时代的眼界与特立独行的个性。  相似文献   

15.
刘茜 《理论月刊》2000,(7):28-31
30—— 40年代海派和 90年代都市小说都在中国都市小说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众多论者对此分别加以研究阐述,但纵向比较者无。本文认为两代都市小说存在着文本操作,小说模式及表达的都市情感的类似,但又因两代时局风气和作家才情气质的不同,存在迥异的美学风格和在各自文学环境中的不同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贺亮明 《求索》2011,(5):215-216,22
本文认为沈从文对城市知识分子的批判与否定,主要围绕都市人道德品质的沦丧、都市人生命力的萎靡和都市人欲望的物化等三个层面进行。文章指出,尽管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基本上持批判态度,但他对城市的怨恨和愤怒并不是完全地否定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恰恰是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成就了现代意义上的沈从文。  相似文献   

17.
潘娟 《理论月刊》2002,11(11):82-83
原始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原始批判现代文明。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上,沈从文的一系列小说以人性为尺度,通过建构的都市世界与乡村世界的对比,表现对前者的批判与否定,对后者的追寻与缅怀,具有一种原始主义的倾向。与同时代作家的作品相比,在艺术思维方式上,他的小说较多的体现了具原始思维色彩的“天人合一”模式,神话、巫术等具原始色彩的部分则成为他小说内容中遥远的背景。他的这种原始主义倾向反映了在现代与传统中挣扎的知识分子对回归传统的一种理想。  相似文献   

18.
所谓风俗,是指人类某一群体里被普遍接受的一套多少定格化了的行为标准和处事方式。《汉书》有云:“凡民禀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意思是说,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风”,由社会环境而形成的习尚谓之“俗”。由于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风俗紧密地联系着自然和社会,因此,风俗就成了人们借以观察社会人生的窗口。风俗的形成为文学作品的诞生提供了充分的条  相似文献   

19.
正东钱湖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人文历史源远流长。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是宁波新世纪"江湖港桥"发展战略决策的创新产物,自2001年成立以来,重点落实了生态涵养、旅游创建两大任务,生态环境较大改观、城市框架基本成型、度假旅游实现跨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社会民生日益改善,成为了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排名领先)和第十六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基本实现了建设"生态型、文化型旅游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和李孝石的短篇小说,通过双重意象构筑了美好的世界,即“美”的表现不仅直观地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蕴含深刻的哲理,表现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知识分子对人生的思考和憧憬,也暗示了对社会局势的无奈和沮丧,以及自我隔离和疏远的态度.特别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作品中,两位作家对自身创作态度的洞察和反思,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人性的赞美,都传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表现了独特的审美态度和认识.本文以沈从文、李孝石部分短篇小说作品为对象,将“美”的表达分为表象和深层两个部分进行分析,试通过平行比较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美的形象,剖析其异同点,客观把握作家的创作风格和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