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西族约23万人,分布于我国云南省的西北部和四川省的西部。所聚居的丽江地区东北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西北同迪庆藏族自治州毗邻,南与大理白族自治州接壤,既是滇、藏交通的枢纽,又是周围汉、藏、彝、白各族人民经济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因此,纳西族同这几个民族的友好关系是源远流长的。  相似文献   

2.
民族贸易是社会主义商业的组成部分,又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实践证明,对于多山多民族的贵州省情,建立民族贸易机构,开展民族贸易,促进物资交流,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族群众对生产和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繁荣民族经济、同时,也可以为内地、城镇提供加工原料和土特产品。在发展民族商品经济缩短少族民族地区同发达地区经济上的“差距”中,商业、供销、民贸将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贵州省的民族贸易在前进中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生熟户的统治政策,始于宋代。宋王朝以距离内地远近、受汉文化影响的多少,以及接受其统治的程度等多种标准,把西北地区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蕃落分为生户、熟户,实行不同的统治政策。生熟户的存在和变化对宋王朝西北边防布署、市马贸易、民族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作者指出,宋王朝对生熟户所采取的统治政策虽然有民族压迫和歧视的消积方面,但历史地看,它对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1990年《贵州民族研究》第4期刊登《浅谈佶伶与侗水语支诸民族的关系》(简称《浅谈》)一文,开宗明义地说:“宋代史籍已有‘佶伶’(仡伶)作为族称的记载,并分布今湘黔桂毗邻地区,到明代逐渐发展为壮侗语族侗水语支诸民族”。结束语云:“总之,宋代的佶伶(仡伶)与壮侗语族侗水语文诸民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乌浒、佶僚的后继族称,并与瓯骆有渊源关系”,“是古越人后裔侗水语支诸民族在其起源过程中特定历史阶段初步  相似文献   

5.
汉晋时期的摩沙夷至唐代被记为磨些蛮,其除分布于雅砻江以东、大渡河以南至昌明地区,西达金沙江上游两岸广大地域外,还南下至洱海以东的宾居地区,部分被迁到永昌和拓东地区。有关磨些蛮生产生活习俗、经济、文化等文献的人类学解读,可以看到彼时的磨些蛮既保持着氐羌民族的某些特征,又由于与他族的融合和交流而呈现出其特有的民族文化特点。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磨些蛮与吐蕃及蕃人的关系比之与南诏或唐廷的来说更为密切,加之与同源的白蛮、施蛮、顺蛮、东蛮、松外蛮等错居杂处,使其民族关系具有多元复杂的特征,虽然其内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不平衡,但已朝着单一民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跑马山下——甘孜州统战工作巡礼□崔雨风甘孜地区东连四川,西接青藏,是藏汉诸民族友好往来的鹊桥。早在汉代,境内部落就内附中央王朝,唐代吐蕃崛起,兼并诸羌,甘孜隶属吐蕃至宋。元代建立土司制度,扶植宗教势力,至清,形成土司和喇嘛共治局面。清末改土归流,民国...  相似文献   

7.
段渝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5):146-150
先秦巴蜀地区各族,除巴、蜀两族外,主要为百濮和氐羌两大民族系统。巴蜀地区的百濮,多为商周时代即已在当地定居的族群,也有春秋时代从江汉地区迁徙而来的濮人支系,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四川西南和四川东部。巴蜀地区的氐羌民族系统至少在夏商时代就已出现,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  相似文献   

8.
宋代史籍已有“佶伶”(仡伶)作为族称的记载,并分布今湘黔桂毗邻地区,到明代逐渐发展为壮侗语族侗水语支诸民族。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向专家、学者们求教。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云南华永宁地区的"夷患"问题,是治策和"民族"合力的结果,体现了彝区族际关系的特殊性发展。民族认同是理解民族关系的基础,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彝族的民族认同制约整合着民族内部、民族与政府、与周边各族之间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民族地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实现民族地区思想的有机统一,展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又有利于构建民族地区民众的群体意识,展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以云南纳西族为例,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性和特殊性的分析,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三条有效策略,即实现纳西族宗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衔接,尊重并规范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构筑转型期纳西族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1.
史籍记载有宋太祖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断绝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交往之说,但事实并非如此。作者认为:终宋一代,内地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经济贸易来往频繁,其中市马贸易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通过对宋代设置在四川、广西两地的市马场的数量、起始和关闭时间、交易情况的分析后指出,市马不但加强了内地和西南少数民族从经济联系,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发展,更重要的是,市马贸易成为政治上羁縻制度的一项重要补充,加强了宋王朝与西南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这对于西南边疆的安定和加强少数民族的内聚力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绍昌  相莫 《今日民族》2008,(11):54-56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工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予以扶持。在新的形势下,执行、落实好国家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优惠政策,对确保边疆民族地区团结稳定,繁荣发展,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甘路有  杨艳 《前沿》2012,(20):79-80
面对着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如何又好又快地推进四川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本文在回顾与阐释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与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四川民族地区的客观实际,从观念更新、政策导向、技术革新和规范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4.
苗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由于它在宋代以前的文献中,一直被与邻近各族统称为南蛮、黔中蛮、武陵蛮和槃瓠蛮等。所以寻找宋代以前的苗族史料,只能从民间传说往上追溯,就它分布和流动的线索,再结合文献记载蛮人活动的状况,从中摘取某些部分属于苗族的史料。宋、元以后,文献上虽然出现苗的族名,但同时苗的族名又往往成了邻近某些少数民族共同的泛称。因此又给我们为要确定苗族史料,反而增加了新的困难。好在时代越是推移到  相似文献   

15.
杨福泉 《思想战线》2002,28(2):53-57
唐代 ,吐蕃军事势力一度控制了麽些人滇西北、川西等地 ,吐蕃本教对纳西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于西藏吐蕃统治者实施“扬佛灭本”的政策 ,迫使藏地本教祭司逃亡或被流放到滇西北、川西等地 ,形成了本教对纳西本土宗教的进一步影响。从东巴教的神体系以及东巴经与敦煌吐蕃文书之间的密切关系中 ,也可以看出唐代吐蕃本教对东巴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幅员分布广阔,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任务艰巨而繁重,如何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作用,夯实就业基础,着力促进城镇化就业,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之一。一、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基本情况四川在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创新驱动、扎实苦干,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地处"5·12"特大地震震中,经过六年多的灾后恢复重建,全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空前发展时期,形成了一整套调整海外贸易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限定了海外贸易主体,规范了海外贸易程序,规定了政府监管机构和监管措施,并明确了相关法律责任,一方面适应了外贸发展的需要,为政府增加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由于过于严格的政府掌控,也抑制了海外贸易的健康发展.研究宋代海外贸易法律制度,对于全面认识宋代经济社会状况和我国古代商贸法律体系发展历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金欣 《前沿》2009,(8):116-118
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民族政策在经济工作中的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的生产及其供应工作,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点。对民族地区的商品流通和民族用品生产、供应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十五”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优惠政策的贯彻给西部地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贯彻落实优惠政策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加强民族用品生产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宋王朝实行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促进了宋代文化的高度发达。成都知府作为宋廷与四川联系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其尊师重道、荐举贤士、兴学养士、选拔英才等发展文化的重要举措,为包括蜀学在内的宋代四川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贵州奋发图强的重要转折时期,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过程中将会面临族际分化加剧、发展的环境成本增大以及国家认同弱化等风险。规避这些风险,必须通过偏向于"公平"的政策设计,培育民族地区的"造血"功能,逐步增强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促进贵州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