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党史纵横》2005,(11):I0001-I0001
沈阳传媒网络有限公司是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亲切关怀下,由沈阳电视台负责,从1993年开始发展建设的。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经建成覆盖市内五区及近郊4个区的沈阳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现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10余万户,资产规模7.8亿元,系统现传送44套模拟电视节目、48套数字电视节日、14套数字广播节目,并开通了宽带上网、阳光政务、股票信息等扩展业务。依照国家广电总局的总体规划,沈阳电视台于2002年开始了沈阳有线数字电视平台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先期投入3000万元。2003年10月1日,沈阳电视台有线电视网络管理中心大厦…  相似文献   

2.
《党史纵横》2007,(4):F0003-F0003
沈阳传媒网络有限公司前身为沈阳有线电视台,于1993年10月成立。现经营着东北地区最大的有线电视网——沈阳有线电视网,承担着沈阳地区有线网络的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工作,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功能包括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宽带数据业务等。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有着“共和国长子”、“新中国技术装备部”、“机床之乡”、“东方鲁尔”等众多美誉的老工业基地沈阳,她发展建设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血,牵动着领袖的心弦。毛泽东生前曾先后两次视察沈阳,给沈阳人民以极大的关怀和鼓舞。本文详细记叙了毛主席1950年和1958年两次视察沈阳的全过程,史料详实、准确,文笔生动、优美,以此作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的一份厚礼,奉献给读者朋友们。  相似文献   

4.
2010年4月6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利好消息出台,将极大促进沈阳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为沈阳及辽宁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5.
孙予 《党史纵横》2011,(6):64-64
于洪区北陵街道地处沈阳市北部城乡结合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信息便捷,总面积29.5平方公里,共15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7万人,下辖8个行政村,24个社区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使之成为沈阳最具经济增长活力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6.
郭宇 《党史纵横》2003,(10):47-47
潘汉年,一个在中共历史中耳熟能详的名字,因他为党的事业所作的重要贡献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而为人们所铭记。在他的革命生涯中,曾在沈阳留下过足迹,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1945年4月23日,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潘汉年参加了这次会议后,即伴随着抗日战争胜利的号角,带着党交付的重任,辗转来到东北重镇沈阳。当时的沈阳,刚刚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解放出来,人民热烈欢迎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进城,随后,中共中央东北局进驻沈阳,沈阳市的党政组织相继建立。国民党为争夺抗战胜利果实,盘踞东北,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的有关条款为借口,向苏联政府…  相似文献   

7.
1948年深秋,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于11月2日解放了沈阳。由于沈阳的时局比较稳定,从苏联回国后一直在哈尔滨总工会工作的贺子珍,于1949年初从哈尔滨带着毛岸青、娇娇(李敏)迁到了沈阳。  相似文献   

8.
据5月14日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消息,沈阳、抚顺、铁岭三市共用“024”电话区号,已获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标志着沈阳经济区这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本地网升位并网调整工作正式启动。预计从明年8月起,三市将共用原本只属于沈阳的“024”区号,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王超 《党史纵横》2005,(6):25-27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东北解放指日可待。此时,中共中央已经开始逐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上来。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解放大城市并做好大城市的接管工作对掌握全国政权极其重要。10月26日,中共东北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委派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兼东北财经委员会主任、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的陈云同志,担任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全面领导沈阳的接管工作。27日,东北局又确定由陈云、伍修权、陶铸、王首道、朱其文等组成沈阳市军管会,率从各方抽调的4000名新老干部接管沈阳及周边几座城市。城市接管,是中…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沈阳市坚持"立足沈阳、带动周边、辐射东北",聚力"智慧城市新体系、大数据产业链、工业互联网"主线,探索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智慧城市新体系方面,按照"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的目标要求,初步建成"多规合一"、商事主体综合服务、综合便民服务等服务平台,实现"证照联办"和"一窗通办",实现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等审批事项的并联审批,审批时限缩短了50%。另外,公共安全管理平台对接沈阳全市56个系统。  相似文献   

11.
12.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3.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4.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5.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9.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20.
“摔跟头”     
蒋国平 《唯实》2009,(2):96-96
“摔跟头”也叫“摔跤”,是生活中常见之现象。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要摔些跟头,尤其是孩提时代,不摔跟头恐怕就学不会走路。 人们常用“摔跟头”来比喻工作或人生道路上的失误或失败,这比喻还是较贴切的,不管什么“跟头”,或是影响前进的步伐,或是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更有人从此一蹶不振,或一命呜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