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搁笔亭感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游武汉黄鹤楼,搁笔亭前总能让人浮想联翻,并对诗仙太白心生敬仰。传说一日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黄鹤楼》诗。为之敛手,并发出慨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随后将笔一扔,举步下楼。同行者都为没能看到李白的佳作而遗憾,而崔颢和他的《黄鹤楼》诗却因李白的这两句话而闻名天下。  相似文献   

2.
《代表"铿锵三人行"》是一篇文图并茂,内含深邃的好文。说它好:一是标题好。"铿锵三人行"似曾相识于香港凤凰台,看似信手拈来,细思颇含深意,"铿锵"传神,"较真"写实二是切入好,从"较真"二字切入,以"较真"统帅全文,真是责在"较真",喜在"较真",难得  相似文献   

3.
12月31日的夜晚,寒山寺总是显得那样神秘。一年一度的108下钟声给游人带来的虔诚与希望,岁岁不变。从国外来寒山寺听钟声最踊跃、人数最多的当推日本游客,年年如此,最高时曾达150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仅3个月。寒山寺钟声缘何对日本人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想必与张继的诗《枫桥夜泊》关系极大,正所谓"寺以诗名,诗以寺传"。早年我听说凡是有文化的日本人,都知道这首诗,因为日本的小学课本上有这篇诗文,因此怀着感受诗的意境而来的当不乏其人。开始我以为日本人从儿童时代就熟悉这首诗,但同时也感到有点怀疑。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对此有了新的了解:1986年春天,我认识了一位日本朋友,他就是当时沪宁高速公路专家组组长武部健一先生,半个"中国通",能写韵律不甚合辙的汉文七言律诗,对苏州的文物景点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关注,比如他向我提出当时宝带桥上的电线杆是不应该有的等等,但他听不懂中国话。当时我向他提出两件事:一是高速公路工程方面的建议;二是问询日本人是否在上小学的时候就读到《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否提供一份这一页课  相似文献   

4.
姜业奎 《小康》2004,(8):47-49
家喻户晓的"凤凰"牌自行车的 命运,可以从下述三项商标活动中勾 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1959年,合并不久的上海自行车 三厂面向全国为他们自主生产的自行 车公开征集商标,在大量的应征作品 里,他们一眼就挑中了"凤凰"这 个名字,"因为她吉祥、高贵"。此 后,"凤凰"得到了几代中国人的偏 爱; 1991年,国家工商局举办首届 "中国驰名商标"评选活动,在当 时,这一荣誉含金量极高。最终, "凤凰"成功跻身于中国十大驰名商 标之中,得票数仅次于国酒"茅 台",位列第二; 2004年3月,上海市第八届著名  相似文献   

5.
梦回凤凰     
一个好事的人,若从在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寻找,一定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交汇处极偏僻的一个角隅上,发现一个名为"镇竿"的小点。这地方本名镇竿城,后改凤凰厅,入民国后,改为凤凰县。——摘自沈从文《凤凰》  相似文献   

6.
<正>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脍炙人口,几乎家喻户晓,其中两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更是经典。诗的意境是晴日站在黄鹤楼上遥望,清澈的江水倒映着对面汉阳江岸上的丛丛碧树,江中鹦鹉洲上芳草碧连天。可浮上诗人心头的,一定还有被芳草掩盖着的尘封的故事……一鹦鹉洲的得名源于一件真实的史实,记录了一个文人悲壮的一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平原般县(今山东德州市东)人祢衡为躲避战乱从家乡辗转流落到了汉献帝  相似文献   

7.
亲近凤凰     
许久对凤凰魂牵梦萦,不仅仅缘于凤凰是民国总理熊希龄、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的桑梓,更重要的是我所景仰的文学大师沈从文生于斯地,葬于斯地。《边城》、《湘行散记》等作品,将湘西民俗风情渲染到了极致,笔下的叠翠群山,别具韵味  相似文献   

8.
正乡愁的"愁",愁于空间的阻隔,常常寄情于物。这样的"愁",既是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也是杜工部的"环佩空归夜月魂"。另一种乡愁,不是身在异乡,而是愁于时间的流逝。于是想要镌刻出故乡曾经的岁月、留下的印记,尤其是闪耀过的辉煌,或是纯真的时光。这样的愁,既可以是海子"养我性命"的麦地,也可以是白先勇记忆中的花桥。这是文化语境中的"乡愁"。这种"文化乡愁",是在文化寻根里共鸣的集体记  相似文献   

9.
2013年6月适逢《同舟共进》第300期。在汉语世界中,"三百"是很有文化意蕴的数字。相传孔子整理上古诗歌,删定"三百五篇",后世遂以"诗三百"或"三百篇"指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即汉儒奉为经典的《诗经》。后世编辑某一朝代诗歌选集,亦往往以"三百"命名,譬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自1988年创刊以来,《同舟共进》已出版300期,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10.
刘勇  黄元英 《求索》2012,(4):132-134
《中兴间气集》与《御览诗》两选本皆为中唐之际的诗歌选本,但二选本在诗人及诗歌选录上存在较大差异,后世对二选本的评价也大相径庭。通过比较分析,二选本存在诸多差异的原因在于:二选本诗选家的审美趣味相异;选家编选选本出发点或目的不尽相同。从比较中更可探索中唐诗歌所存在的共同的审美风尚以及中唐诗歌演变轨迹,更为重要的是二选本的存在使许多诗人及其诗作得以流传,为唐诗的校勘、辑佚等提供依据,通过比较更能发掘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2月3日晚,一台充满侗族风情的原生态歌舞诗、新版《坐夜》隆重上演,向三江侗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献礼。来自全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宾客观看了演出,无不被其绚丽多姿的舞台魅力折服。《坐夜》堪称一台侗族文化的视听盛宴。《坐夜》是三江侗族自治县重点推出的一台大型"室内实景演出",意欲打造成  相似文献   

12.
<正>少时读中国古典诗词,有宋一代某尼的《悟道诗》使我眼睛一亮。记得那时,这首诗立意之奥妙令我回味无穷,构思之巧妙令我击节叹赏。它在我的脑海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至大约40年后,当我为《世界哲学家丛书》撰写《彭加勒》一书第三章"探究数学王国的根底"时,曾把该诗作为题记诗记录在案:  相似文献   

13.
正《全唐诗》中收有莒县人庄若讷一首诗,名曰《湘灵鼓瑟》,作者身份是"天宝进士"。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九,记载天宝十年(751)进士科录取了20人,其状元是李巨卿,庄若讷在其列,与钱起是同年。所以,蘅塘居士编、陈婉俊补注的《唐诗三百首》在钱起名下说"钱起……天宝十年赐进士第一人"就有问题了。因为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九引《困学纪闻》说:"钱起名在第六"而不是第一。天宝十年登第的这位莒县籍进士庄若  相似文献   

14.
覃雪荣 《传承》2008,(21):52-53
看过电影《小花》的人一定记得陈冲、刘晓庆、唐国强,还有那首主题歌《妹妹找哥泪花流》"妹妹找哥泪花流,不见哥哥心忧愁……"一对普通兄妹之间的情谊,通过妹妹找哥哥,哥哥找妹妹,表现战争中的骨肉之情、同志之情。但《小花》作为中国新时期电影的新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最大胆的突破,使当时看惯了"样板戏"的观众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5.
杨经建 《求索》2015,(1):143-147
曹禺早期曾受存在主义影响并创作了象征剧《雷雨》。《雷雨》的"存在"之"思(诗)"首先呈现为生命"苦闷的象征",作者从"情欲"角度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把握,体现的是"诗"(象征之艺)中蕴涵的"思"(生命之惑)。其次,《雷雨》在诗学层面建构了超现实的梦幻形态——"梦幻的象征",既表现了生命存在感与艺术创作观的内在统一性,又以有限的存在方式指向无限的存在意义。其三,作为"悲剧的象征",《雷雨》的悲剧性象征的能指层面由"周公馆"和"雷雨"组合为象征性时空秩序体,从中体察人类的悲剧性处境以及生存性焦虑,将自我的存在体验上升为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6.
竹径通幽处     
徐忆农 《江苏政协》2010,(Z1):20-21
在新近出版的《我见青山多妩媚——人与自然主题历代诗词选》中,读到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诗中所云"竹径通幽处",记忆里似乎一直是"曲径通幽处",怎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相似文献   

17.
唐王朝的崩溃前夕,苍茫的诗国夜空,诗星寥寥。但是,诗人们用自己的歌唱反映了动乱的时代,完成了有唐诗史的最后一笔。邵阳诗人胡曾就是其中较杰出的一位。 胡曾,字不详,懿宗僖宗时人。《全唐诗》作邵阳人。但《唐才子传》作长沙人。《文学家大辞典》根据胡曾诗句“故园寥落在长沙”,从籍贯长沙说。按《邵阳县志》卷九《人物》云:“曾裔孙字亨建祠秋田,车以遵作记”,并引明万历王志远《安  相似文献   

18.
<正>韦世林教授著《空符号论》一书新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本颇具新意的书。正如作者所说:"空符号的发现开掘了符号学的蛮荒。"这本书的新意就在于开掘了"空符号"这片符号学的"蛮荒",而这位拓荒者就是韦世林教授,《空符号论》就是拓荒者拓荒的实录。一在人类生活中,符号是连结心灵与世界的桥梁和中介,无论物质生活或者精神生活无时无刻都离不开符号,以至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把"人"就定义为"符号的动物"。然而在符号学说史上,符号学  相似文献   

19.
《垓下歌》与《大风歌》均见于《史记》。究其深意,似可看作对楚汉相争的成败根源的正确回答。这两首歌从正反两面提出了两条重要的结论:一条是"时利";一条是"得士"。《垓下歌》是记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乃夜饮帐中,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肯定项羽勇武过人,曾经取得盖世的胜利。词中的骓是借以比喻项羽。他经历了由胜到败的多年征战,终于认识到后来的败是由于"时不利",他虽"不逝"也无可如何。  相似文献   

20.
<正>"凤凰牌自行车"——一个曾经响当当的名字,整整一个时代的骄傲,多少人魂牵梦萦想得到的东西……不经意间,辉煌已成为历史!在年轻一代心目中,凤凰早已是一个过去式,他们看重的是TREK、捷安特、美利达等等国际名牌,凤凰自行车则静静地躺在自行车店的角落,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