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改革开放后北京市产业与就业数据,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和变化规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等方式分析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现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十三五"期间北京市产业和行业的增加值及就业人数。通过研究,可以了解北京市产业和各行业就业人数的现状及未来需求。政府可据此对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各产业和行业的增及值和就业人数进行分析和趋势研判,对北京市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区域发展战略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 ,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讨论了科技进步对于产业升级的驱动作用 ,分析了西部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障碍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西部企业技术进步的对策。提出西部地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是要靠大力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 ,以技术优势促进产业优势 ,进而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改革推进的初期,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优化升级,相关行业和企业可能经历关停并转,这将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某些企业出现较大规模的失业现象进而出现劳动关系紧张的局面。但随着中长期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发展不断创造就业岗位和劳动力在不同行业间的转移,就业总量将会增加,就业结构更趋优化,劳动关系将逐步和谐稳定。在此过程中,要通过加强职工培训不断提升劳动力的岗位转换能力,也要通过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量不断拓宽社会就业服务途径,以有效缓解由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致的失业和劳动关系紧张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结构变化的主要表现最近40多年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结构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工人阶级的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物质生产部门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非物质生产部门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随着战后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西方国家的产业结构通常都区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等;第二产业指加工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等;第三产业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一切部门,包括商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部门,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部门以及行政机关和国防部门等。在这三大产业中,由于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由于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社会化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与此相适应,工人阶级在第一产业中就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目前均在10%以下),而在第三产业中就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目前已高达54—70%左右)。随着就业结构的变化,工人阶级的组成成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观点把工矿部门的雇佣劳动者叫做“产业工人”,现在,工人阶级的组成成份理应包括第一、第二、第三这三大产业部门中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当然,在第三产业中就业的并不全都是工人,但大多数属于工人阶级。  相似文献   

5.
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实现途径。我国服务业就业规模不断增加,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就业偏离度总体上保持平稳下降且维持在较低水平,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基础较好。然而,由于一些县域发展服务业动力不足、个体就业意愿不强等原因,我国服务业就业仍然面临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就业。对此,一是进一步推进政策改革和制度创新,转变服务业就业国际逆差;二是进一步完善服务业行业管理体制,切实加强服务业行业标准、行业规范建设和对外开放;三是加强宣传引导,树立新型就业观念;四是做实服务业人才培养培训;五是加强就业创业保障力度,有效化解失业风险。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日益突出的结构性不合理问题。本文基于2012年以来的数据,对典型的供给侧改革政策实施后女性的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女性就业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我国女性就业总量整体呈现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但在职业类型上的性别差异逐渐拉大;我国女性就业人员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但在不同职业类型下呈现出较大差异;我国女性的就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调整转变,流通部门就业比重增长最快。在改革的同时兼顾女性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需要出台一系列措施配合供给侧改革以避免女性就业困境的进一步加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兼顾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多渠道方式提升女性就业人员的人力资本水平;增加配套基础设施为女性提高劳动参与率创造有利条件;完善反歧视法律体系,实现对女性就业权的有效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沿海地区提出了产业升级转型和转移的要求,部分产业搬迁转移到内地,由此拉开了全球范围内的第四次产业大转移。通过计量研究发现,我国产业调整和转移对就业的影响总体上是正向的,有利于就业增长,应该继续深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正向效应最大,产业转移对中部地区就业有较大帮助,而对其他区域就业规模未产生显著影响。今后,应实施就业优先的产业转型升级策略,将产业转型升级与开发就业岗位结合起来,加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配套产业发展,预防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造成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北京市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就业的结构性变化,使人工智能与北京 市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关系由单向影响,被动适应到双向互动,主动适应,最终到动态匹配的理想状态,这将对 促进北京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因此,应系统化构建产业、人才、就业创业、社会保障、 教育培训、区域联动相互协调的政策体系,从产业发展、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心理疏导、区域联动四条路径 着手,在解决北京市就业结构问题,降低劳动者就业转换成本,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基础上,实现政府科学管 理和劳动力市场平稳过渡的双重目标。除政府的提前应对外,还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机制, 厘清政府与市场调节作用的边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人工智能迅速发展,但其对就业不仅会产生创造效应,也会产生破坏效应。研究利用 2008—2016 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探索在智能物质资本投入影响下不同地区和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的需求变化, 分析人工智能通过创造效应和破坏效应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和作用方向。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不同技能 水平劳动力的就业影响方向不同,存在“两极化”趋势;产业结构升级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人工智能对 就业“两极化”发展的影响;人工智能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有差异性影响。研究建议,应进一 步加强教育培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社会福利,以应对人工智能的破坏效应,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我国劳动就业经历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就业体制、政策和制度等宏观性、政策性问题的探讨期和劳动力市场、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权等促进劳动力市场不断优化的发展期,以及以非正规就业、和谐劳动关系和劳动问题国际化等为中心的劳动就业关系的深入发展时期。只有解决好劳动就业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学生就业面临就业总量不确定及就业结构化矛盾深化的可能性,大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以台湾师范大学为例,概括其健全制度建设及规范人员准入机制、贯穿大学四年的就业指导工作指南、以生涯辅导为核心的特点。基于此,大陆高校可借鉴台湾师范大学,从机构功能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精准服务设计、科研提升发展四个方面提升生涯辅导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对就业数量、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也产生了影响。通过对北京市97家企业的调查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目前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大于破坏效应,并且创造效应在应用型企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人工智能使就业岗位、技能、人力资本结构得到优化调整,但对就业年龄结构的影响较小;人工智能在提高整体劳动报酬的同时也会造成工资两极分化的倾向,并因此提出了技能导向的技术培训新要求;目前人工智能正处于导入期,对就业数量、结构以及技能的影响初步显现,但影响还较小。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产业升级与就业的结构性失衡及其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重点.普遍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然而,在我国的经济现实中却出现了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业升级与就业的结构性失衡,只有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保证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的平衡,才能较好地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4.
稳定制造业就业是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基本方略和重要举措.近年来制造业就业总量和就业比重双下降,重要原因是工资待遇偏低和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就业需求增加、就业质量提高,但是也带来了结构性分化问题,部分地区和行业失业风险加剧.目前,制造业...  相似文献   

15.
经济理论和工业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在长期中会趋于一致,但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偏差,这就给工会维权带来新的启示:依据不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特征,在某些产业,维护权益可能具体化为单纯的劳动报酬提高和体面劳动问题,是劳资双方的"零和"博弈;而在另一些产业,工会工作重心将逐渐演化为更为广...  相似文献   

16.
报刊文摘     
今年经济工作的五项主要任务一、继续实施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扩大国内需求。二、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三、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四、深化以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7.
人才竞争的背后,是各地经济发展的竞争,也是经济质量提升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现象。为了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到本地就业,各地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户籍政策、薪酬待遇、就业创业补贴、住房保障、职称评定等多个方面。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吸引人才不能仅靠某些优惠政策就一劳永逸。随着人力资源素质的不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价值观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在当前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的时期,更好地打造以实现人才自我价值为中心的用人环境,是各地政府急需面对和解决的一件大事,引进人更要学会用好人,避免陷入重"引进"轻"使用"的陷阱,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经济社会实现稳定发展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各自治区及其他民族地区自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就业,不断完善就业服务机制,积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民族政策法规,少数民族就业数量质量明显提高。受到诸多因素综合影响,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影响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少数民族就业的实现。提升少数民族就业竞争能力,离不开就业促进制度建设和路径规划,这涉及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劳动就业制度设计的重大问题,更离不开民族地区有效转化国家立法政策,不断创新民族地区就业促进制度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中美贸易战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产生了不利影响,阻碍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改革开 放以来,贸易摩擦已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一种常态现象。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和就业结构正处于 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包括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与贸易战直接相关的产业及其就业形势不 容乐观、经济结构调整导致摩擦性失业增多等。为此,应加快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实施主动进口的贸易政策, 合理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充分利用和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同时高度重视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增强劳动者的 就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聚焦云南     
《时代风采》2020,(2):42-43
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逾1211万人截至2019年,云南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11.19万人,转移就业率达56.10%,比上年增加112.26万人,增长10.21%。滇东北规模较大,昭通、曲靖两市在全省占比达31.50%,分别为215.4万人和166.17万人?农村劳动力省外务工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周边的四川、贵州、广西、重庆。其中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位列前三,占比分别为33.24%、31.78%和8.48%。此外,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第三产业占比有所上升。第一产业转移就业317.09万人,占26.18%;第二产业转移就业421.62万人,占34.81%;第三产业转移就业472.48万人次,占39.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