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八四三年,在英国纺织工业大城曼彻斯特。一位身材魁伟的德国青年,在工人聚居的贫民窟里访问工人。这位青年还常到工厂去访问,在阴暗潮湿、机声轰响、纤维飞舞的车间里,亲眼观察工人们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被繁重的劳动折磨的情景。这位青年就是恩格斯。这年他才二十二岁。他的父亲是开设在曼彻斯特的“欧门——恩格斯棉纺厂”的股东。他是不得已而遵父亲之命到这里来学习“该死的生意经”的。可是,具有叛逆性格的恩格斯早已成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来到曼彻斯特以后,他抛弃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和宴会,抛弃了葡萄牙红葡萄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的工人交往。恩格斯还抽空时间到英国的伦敦、都柏林、爱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人才     
“中国人的智能与外国人是一样的”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清早,晨光熹微,中国学者洪国藩照例第一个来到实验室。 这里有第一流的实验条件,是世界生化科学家荟萃之地。这位三十九岁的助理研究员没有丝毫胆怯。他自信:“中国人与外国人的智能是一样的!”为了在核酸领域获得突破,他倾注了全部心  相似文献   

3.
茹耀 《瞭望》1986,(18)
一个只有四十多人的四川美术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共出版各类图书三百五十五种,有两百种书画参加了香港“中国书展”,获得了好评;全年创利润八十四万元,平均每个职工创利润两万多元,这在出版部门是罕见的,也是难能可贵的。这个美术出版社办得这样有生气,能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显著成绩,是与社长兼总编王伟的开拓精神和辛勤努力分不开的。 一谈起美术和出版事业,这位年过半百的美术编辑有点像孩子般的局促和腼腆。王伟告诉我们,他出生在山西省曲沃县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常为乡邻们画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经济希望中国昌盛富强,是中国人的一个梦。鸦片战争150年以来,中国历尽磨难,唯此梦不灭,且越来越强烈。早在鸦片战争以前,一位英国商人在考察中国市场以后有这样的感叹:“中国有四万万人,假如每人买一顶英国产的睡帽,英国的纺织工业会长久不衰。”这位英国商人的逻辑不错,但他的那个  相似文献   

5.
农夫 《侨园》2013,(1):29
提起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泰戈尔是上世纪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与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齐名,被誉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相似文献   

6.
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今年4月上旬在瑞士去世了,享年86岁,这不能不说是世界文坛的一个损失。这位作家多才多艺,因此头衔众多,人致可以说他是位小说家,旅行作家,剧作家,文学及电影批评家,散文家和政论家。他的作品销售了几乎  相似文献   

7.
黄河     
思一 《瞭望》1989,(37)
79年头一回看到黄河的画展是在上海虹口公园,那时他才15岁,展出了40幅画,是同他的父亲黄永厚联展的。在场听到一句评语,这叫大人小孩都没法生气:“儿子比老子好!”话是余白墅先生说的。上海人会看“苗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能塞人口么?过了几年,浙江美术学院学报用整页篇幅发表了黄河的毕业创作《女娲》,风格显得特异而闲散。女  相似文献   

8.
许嘉璐 《民主》2005,(12):32-33
“十三狼”原名吕小平,出身于陕西咸阳的一个唢呐世家,自幼随父亲学习吹 奏唢呐,后考入陕西艺校学习,又进入西安音乐学院深造。他热衷于创作、演唱具有“秦人”风 格的歌曲。在第三届海峡两岸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期间,他为来自两岸三地的专家学者 演唱了粗犷、豪迈,充满浓郁西北风情的歌曲。这是许嘉璐主席与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 同志就他的演唱风格及如何弘扬陕西民间文化艺术问题的通信,现发表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王庄林 《侨园》2012,(10):24-25
一 在木祖克大沙漠北缘的卡美尔部落,卡美尔的英文是“骆驼”,骆驼是卡美尔部落的祖神,酋长卡美隆是我的父亲,我是他的第十七个儿子.父亲与卡扎菲的关系甚密,于是我在三年前成了这位总统的卫士.为此,父亲曾非常骄傲.我回到部落后整整睡了三天三夜,父亲骑着他的神驼来看望我.“行了,你也该出去透透风,到我们的木祖克大沙漠去看看,也好将卡扎菲忘了吧.”父亲说: “我把我的坐骑神驼赐给你几天,出去走走.”  相似文献   

10.
在见梁伟浩先生之前,最先触动我“好奇”神经的是,他父亲给儿子起了个好名字,在中国方块文字中,“伟”和“浩”均含“大”之意,以“伟浩”为名,“大”“大”相连,其意无穷。那日,梁先生让其秘书打来电话,约我见面。当我在他公司办公室同他第一次握手时,我几乎脱口而出:“人如其名”——“伟”岸现于身(1.8米的身材),“浩”气藏于胸。对眼前这位汉子将17年前的一家小型钟表作坊变成今日蔚为壮观的  相似文献   

11.
张素我  周海滨 《各界》2014,(12):89-90
1966年初夏,我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全国乱翻了天。 毛泽东在天安门多次接见红卫兵,父亲每次都看电视。天安门广场上“伟大”、“万岁”的标语到处都是,字写得特别大,非常显眼。父亲看了一个劲地摇头,但不说话。余湛邦一直陪伴在侧,他说,父亲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不是向来反对个人崇拜的吗?”  相似文献   

12.
朱文楚 《各界》2013,(11):78-80
中国文化名人胡适的父亲胡铁花(1841—1895)为人一生被评“艰苦卓绝”、“求真负责”、“绝不苟且”,乃至“一个怪人”。由于历史和时代原因,人们对他知之甚少。在这里,我们且回顾并缅怀这位有政治见解和爱国胸怀、为抗日殉国的壮士……  相似文献   

13.
马帅 《各界》2011,(12):77-79
“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家伙,人们把他送到学校来。博朗先生认为他是一名有前途的学生,把他收下。这位小孩的母亲很贫穷,靠着上山打柴过日子。她的意思是让孩子在学校里多待一阵子,好学一点英文,将来在英国人的家庭里当仆人……博朗先生在领导这个学校七年之后,回到美国去,把班中最好的三个学生带走,其中一人就是那聪慧矮小的学生容闳。”  相似文献   

14.
程青 《瞭望》1995,(47)
一个生活很难自理、无法与人用语言交流、从未受过美术教育的弱智青年,有一天在音乐的激动下拿起了画笔.自此,一幅幅构图别具一格、色彩绚丽多变的油画在这个充满爱意的家庭中诞生.这位弱智画家叫罗铮.1965年出生.他的父亲罗忠镕是知名作曲家,曾是中国杰出青年作曲家陈钢、莫五平等人的老师.他的母亲李雅美是位歌唱家.姐姐罗莹是位钢琴演奏家.他们4人组成的这个家庭,自罗铮出生起,相依相伴,和谐生活至今.罗铮10个月时,大夫诊断出他大脑发育不全.这个不幸的消息对他的家庭打击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更何况那时正处“文化大革命”之中,罗铮的父亲被囚禁审查,他的母亲去干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抉择     
鲁言 《瞭望》1987,(29)
一九七三年,身染沉疴的周恩来总理抱病最后一次主持了四届人大会议。在一次会议上,他严厉谴责了某些人制造的“内人党”冤假错案。最后,他向在座的同志披露了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事实,高度评价了云泽在解决一个“共和国”和一个“自治政府”中表现的策略和无所畏惧的精神。他说这是现代历史上的“单刀赴会”。 没有流血和战乱,解决了一个“共和国”。这位曾被选为“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的人,带着他破敝的行装,又踏上了腥风血雨的漫漫征途,历史只把天边的遐思留给了我们。  相似文献   

16.
木匠和绅士     
英国诗人乔治·英瑞出身干一个木匠的家庭。他在上流社会中从不隐讳自己的出身。有个贵族子弟嫉妒他的才华,在众人面前想出出他的洋相,就高声地问道:“对不起,请问阁下的父亲是不是木匠?”  相似文献   

17.
军刀     
《侨园》2016,(12)
正父亲曾珍藏过一把日本军刀,他说是解放军一位团长送给他的纪念品。说起这把军刀,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哩!那是解放前夕,解放军的一位团长因为在战斗中腿部负伤,部队转移时留在我家里养伤。这位团长随身佩带一把军刀,他非常爱惜,每天都要擦拭一遍。有一天,他见父亲喜欢这把军刀,就拿出来让父亲玩,并讲了关于军刀的故事。那是他当连长时,在同日本"鬼子"的一次战斗中,他带人袭击了日本  相似文献   

18.
《瞭望》1988,(45)
在中国文学艺术界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记者走访了文坛老将、此次文代会筹备组组长夏衍。这位本世纪同龄人,不日就要飞赴东瀛,接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为表扬他对中国文化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而颁发给他的国际交流大奖。日本国际交流奖创始于1973年,每年对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团体或个人颁奖,今年获得此项殊荣的两人是: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和中国著名  相似文献   

19.
荣与辱     
陈碧蓝 《民主》2009,(3):54-54
为人类作出贡献是人最光荣的。袁隆平是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他1991年获得了我国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2年,他被国际水稻所称为“杂交水稻之父”,1985年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杰出发明家”金质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相似文献   

20.
郁进 《瞭望》1988,(39)
读过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人,都会感到深深的激动。高尔基1923年读了这个出色的短篇,特意写信给罗曼·罗兰,托他向作者转致由衷的赞赏。茨威格这位深受读者喜爱的德语作家,以创作中短篇小说而获得广泛的声誉,有些作品还先后被摄制成电影电视。 茨威格不仅在诗歌、小说和戏剧方面取得优异的成就,他的传记作品也脍炙人口。传记作品在他的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早在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就出版过《罗曼·罗兰》。这是我国译介茨威格的第一部书。但他的传记绝大部分还没有中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