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春 《廉政瞭望》2013,(7):32-33
恨贪官、赞清官,是中国历朝历代民间的共鸣,不过能说出个道道来,却并非易事了。且看9位历史专家、文化学者眼中,哪些是古代四川的好官、清官?(以下为专家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纯为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川主"李冰余秋雨: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场而成为了一名实践科学家。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  相似文献   

2.
读了陈四益先生的《说戏两题》(《前线》2000年第4期)受到启发,也有些不同看法,特提出来商榷。除四益在文中说,包公等清官纯粹是幻想出来的艺术形象,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清官戏等文艺作品就成了“瞒和骗”的产物了。此说把清官戏和清官形象一棍子打死,似有不妥之处。需要从历史上作详细分析。我以为,首先不能否定清官的存在,因为这是历史事实。包公、海瑞等都是历史人物,无法否定。鲁迅在谈到‘冲国的脊梁”时,也肯定过那些“为民请命”的人物,当然也包括清官。这些清官虽然都是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但却同时也是为…  相似文献   

3.
刘兴雨 《唯实》2007,(1):95-95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老百姓都素怀一种深厚的清官情结。对清官期望之,颂扬之,树碑立传,顶礼膜拜。从史书到文艺作品莫不如此。清官者,能执法为公,执政为民者也。而遗憾的是偏偏人愿难遂,似乎历代清官非常寥寥。家喻户晓者除包公而外实在屈指可数。  相似文献   

4.
水风 《廉政瞭望》2008,(4):19-19
老百姓真心实意的欢迎清官,那皇帝喜欢清官吗? 封建社会中,皇帝最怕的,就是百姓造反,江山不稳。而处在被压迫盘剥境地的民众,则盼望英雄出世,拯救他们于水火。而能担当此任的,一是劫富济贫的侠士,以梁山好汉为代表;另一个就是清正廉洁的清官,以包拯、海瑞为代表,他们都成为平民百姓梦寐以求的执法乌托邦和救命稻草。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清官的子女历来难做,他们也确实并非都能坚持操守。清代清官张玮曾经慨而言之:“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宦司为,不然则败其守矣。”  相似文献   

6.
朱总理在和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有一段应邀评价自己的话,大意是:等我做了一任总理下来,全国人民能说我是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更慷慨一些,说朱镕基还是办了点实事,我就更谢天谢地了。 做清官,办实事,对各级领导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只是个起码的要求,不贪、不懒不就行了么?其实不然。要想真正成为老百姓口碑上的清官,真正办了老百姓希望的实事,并不容易。 比方说这清官。老百姓从来都是喜欢的。但当前的官场上到底是清官多,还是不太清的官多呢?应该是清官多吧。不过连颇获老百姓好评的朱镕基同…  相似文献   

7.
百姓呼唤清官张卓桥其实“清官”是个陈旧的词语,以此来代称现在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不甚妥当,但因其在中国政治生活和民间百姓中具有一种不可忽视的特殊意义及巨大影响,故笔者拿来借用之,大概不会有人求全责备吧。当然,封建社会的清官和社会主义的清官是有区别的,最...  相似文献   

8.
清康熙朝,有一位“操守极清”、一直以清正廉洁闻名天下的人,不仅皇帝称其为“天下清官第一”,老百姓也称誉他是“天下第一清官”。这个人就是张伯行当时,“天下言廉吏者,虽隶卒贩负皆知”其名。  相似文献   

9.
清官漫议(杂文)吴子胜一个时代所期盼的东西,往往正是这个时代所缺乏的东西。对清官的颂扬,之所以渗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盖因自古清官难得。封建社会的贪官污吏,鱼肉百姓,人民盼望出现一些公正廉洁的清官。宋代出了个刚直不阿、敢于为民做主的“包青天”,结果...  相似文献   

10.
清圣祖康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著名的君主。在他的统治时期,“天下粗安,四海承平”,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顶点”,为清王朝的强盛奠定了牢固基础。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批廉吏,他们中有:被皇帝称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不畏权势、爱恤军民的两江总督傅拉塔,刚正不阿、心底无私的治河专家靳辅,荣膺“豆腐汤”美号的汤斌。  相似文献   

11.
据《清史稿》记,康熙非常注意奖掖扶植清官,他还大力宣传做清官的好处:“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为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祠尸祝,岂非盛事?盖百姓虽愚,而实难欺,官员是非贤不肖,人人有口,不能强之使加毁誉。尔等各宜自勉。”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古强调修德是做官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文人墨客在史学和文学作品中,对忠言直谏、奉法守理、廉洁清正、不徇私情的从政者大加褒奖,对阿谀奉迎、任人唯亲、贪赃枉法、穷奢极欲的当权者给予无情的贬斥。人民群众以此把为官者划分为“清官”和“贪官”,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评价,也是一种道德上的褒贬。海南籍明代清官海瑞已故六百多年,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仰,这就是为政清廉道德高尚的影响力所致。  相似文献   

13.
曾几何时,古装宫廷戏充斥荧屏,使人仿佛又回到了封建朝代。但这些宫廷、官场故事也有其特别的意义,尤其是包含了对清官的颂扬与推崇,以至于人民群众齐声喝彩,形成了这些古装戏的收视热潮。有人说,这些戏反映了中国人强烈的“清官情结”。这话很有道理。“清官情结”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至少提醒我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是不会消失的,也说明我们社会永不抛弃至上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信条。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清官的子女历来难做,他们也确实并非都能坚持操守。清代清官张玮曾经慨而言之:"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官可为,不然则败其守矣。"  相似文献   

15.
近期,《人民论坛》杂志作了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44%的被调查者认同"做官也是一种高风险职业"。做官高危,从一个侧面说明,为官贪腐而葬送前程、葬送生命者自古以来大有人在,为官清廉而成为潜规则的牺牲品者也为数不少。如何做清官,“留得清白在人间”,是需要大智慧的。灿烂的中华史可以说是清官展示大智慧的历史,可资学习的地方很多,譬如清官“治家”的智慧,我们不妨掬一瓢以饮。  相似文献   

16.
偶读《康熙大帝全传》,知康熙非常注意奖掖扶持清官。为了勉励地方官员中的廉吏,康熙大力宣传做清官的好处:“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为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祠尸祝,岂非盛事?从来百姓最愚而实难欺,官员是非贤不肖,人人有口,不能强之使加毁誉。尔等各宜自勉。”“为清官甚乐!”这是康熙一惯的看法。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中的主人公就是康熙发现并加以重用的廉吏。人活得快活才有意思。谈物质,也许贪优于廉;而论精神,则廉乐于贪。清廉人生,活出坦然。清廉者,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心里…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贪官容不下清官,总是想方设法加以迫害。灭了清官的命,心里固然有复仇的快意,但把自己的美好前途也随着搭了进去,最终落得两败俱伤。历史上,有贪官还突发奇想,创新了“有技术含量的做法”,那就是让清官升迁——  相似文献   

18.
周英杰 《唯实》2009,(5):96-96
自古至今,中国人评价官员一向爱用简单的“两分法”:“贪官”和“清官”。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对于“贪官”的无比憎恨,可以说是“必欲食其肉,寝其皮”方才解恨;而对于“清官”,则一律加以敬仰膜拜、感激涕零。  相似文献   

19.
有的同志认为,清官思想不是进步思想,宣传它有消极作用。他们认为,清官思想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宣扬的是:万民仰仗于一人,一人能救万民,世界上有救世主。在今天无论用清官来期望我们党,或者把我们党的领导说成是清官,都不妥当。任何引导人们寄希望于清官为民作主、为民请命的做  相似文献   

20.
廉洁奉公、为官清正是我国公共伦理最为重要的规范之一.在公共伦理学的理论视野下,通过对中国传统清官信仰的追溯与剖析,以及对当代中国清官信仰的伦理追求的分析,可以认为,传统政治文明中的清官信仰背后的政治伦理追求虽然是狭隘的"忠君"思想,但清官信仰的主要要素如忠于职守、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等规范在当代被继承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而继续发挥其作用.这也是清官信仰这种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