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友人原在某单位当办事员,有文化,有干劲,领导喜欢,群众说好,上下左右皆嘉其善。不久前,他走上了领导岗位。这时,周围的反映就和过去大不相同了。什么“也就是那个样子吧”,“赶上他当领导啦!”还有这毛病那不是一大堆。我纳闷:怎么一夜之间他的缺点、毛病全都“生”出来了呢?父亲借用钱钟书先生的话给我解释说:“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  相似文献   

2.
骂贿的故事     
张鸣 《廉政瞭望》2012,(21):52-52
贿赂,在古代又叫苞苴,原义是包鱼肉的蒲包,较早的贿赂,无非送鱼送肉。但是,发展下来,送的可就多了。对方喜欢什么,就送什么,不限于金银财宝,比如美女若干。一般来说,贿赂这种事,有的时候是有人要办点特别的事儿,主动递上包袱,经办人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于是,事由贿成,属于行贿者主动。但更多的时候,是下面的人,或者被管的人不得不贿赂,不贿赂,人家就给你小鞋穿。这种情形。也有不同,有的是什么也不说,甚至面上冠冕堂皇,一身正气,但是,不给是肯定不行的。  相似文献   

3.
用人不当     
正县里牛副书记要下基层召开会议,内容是征求下一级班子成员对上级机关的意见,要求每人必须提一条意见,通知提前一天发出去了。下面的人接到通知后,都不知道该怎么给领导提意见。书记老王想:这不是给下面的人出难题吗?过去每次上面要求下面提意见,都是发一张征求意见表,为了应付上面,就提几条不轻不重的意见,比如领导干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位好友在一场婚宴上相聚,闲聊中谈及夫妻相处之道时,一好友给即将结婚的一哥们儿"传授经验":"要想日后省心,家务活儿就得少伸手。"对方不解其意,追问啥意思。"刚结婚那两年,我没事儿时经常主动擦擦地,可媳妇不是嫌拖布没拧干,就是抱怨哪块儿没擦净;每天吃完饭收拾厨房,不是嫌东西放的位置不对,就是唠叨哪个盘子给碰掉块碴儿……反正不管你干啥,出点儿毛病就没完没了地磨叨。既然越干毛病越多,我告饶还不行吗?大不了就一个毛病——不干。"有人接过话茬儿:"看来,有些‘为官不为’的人跟你是一个想  相似文献   

5.
一块小小的石头能给人带来平安,能使人化险为夷,听起来,这是一桩不可信的奇闻.人们不会相信这种石头的存在,就像不相信世间会真的存在上帝一样.但抗日名将蒋光鼐将军却有一枚镶有这种石头的金戒指,人们美其名为"化险石"戒指.在"淞沪抗战"70周年纪念日,蒋光鼐将军的子女把这枚宝石戒指捐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捐献仪式上,蒋光鼐将军的子女成为记者们的照相机聚焦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闻名全国的华西村48年的掌舵人吴仁宝有三句话,我们每个干部,不妨听一听。第一句话:“作为一个好干部,既要同各级党组织保持一致,又要同人民群众保持一致。只同上面保持一致,这不是个好干部。但只同下面保持一致,这干部当不长。”第二句话:“不管哪个领导讲什么,我当面都答应。过后,不符合华西村实际的,绝不执行。这实际是‘形式主义’,我已经改了不少了,但还舍不得完全丢掉。因为形式主义可以对付官僚主义,官僚主义也比较喜欢形式主义。”第三句话:“家有黄金数吨,一天只吃三顿;房子豪华独占鳌头,一人也只能占一个床位。干部个人享受要晚于…  相似文献   

7.
曾经有一个女孩子跟我说,妈妈死后,她才知道做家务是多么辛苦。妈妈活着的日子里,她连衣服都不用洗。我们有所爱的人,有爱我们的人,有父母的爱,兄弟姐妹、朋友和情人的爱,这是多么难能可贵!有健康的身体,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吃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是多么的幸福!我们有睡觉的地方。每天早晨醒来,可以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朝露、晚霞和月光,这一切,原来不是应得的。我们有一颗乐观的心灵,有自己喜欢的性格和外表,有自己的梦想,可以听自己喜欢的歌,这一切,都是恩赐。当我们拥有时,我们总是埋怨自己没有,当我们失去时,我们却…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喜欢一个人,就提拔他,因为官途是天堂;如果你痛恨一个人,也提拔他,因为官途是地狱。这两句话听起来很荒唐,但痛恨谁就提拔谁的事情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  相似文献   

9.
湍水石 《前线》2013,(4):83-83
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说,谁都会有错,但错不可怕,肯改便令人称道。而肯改者,一定容得下尖锐批评。毛泽东曾宽容农妇的诅咒,周恩来凡事爱作自我批评,陈毅“道歉亲上门”,陈云“喜欢听坏话”。他们无不是容得下尖锐批评的典范。然而,现今一些党员干部却不怎么喜欢这样的逆耳忠言。他们愿意听表扬话,听顺耳的话,不愿尖锐批评的话。一遇尖锐批评,便暴跳如雷,“老虎屁股摸不得”;他们平时一言堂惯了,陶醉于“上一呼而下百诺”,对尖锐批评,耿耿于怀,或给人脸色,或给人“穿小鞋”;他们嘴上说“欢迎批评”,表面上“虚心接受”,但不是百般辩解叫冤,就是竭力推卸责任,找理由搪塞,寻原因逃避,觅别人“垫背”,要不就敷衍了事,一转身撇在脑后。  相似文献   

10.
任众 《党建与人才》2000,(11):59-59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些领导在发现下属存在一些思想问题时,总喜欢说一句“不要有什么想法”。这句话猛一听,让人感到关心、宽慰,但细细想来又觉得不完全是这样。一些同志因进步不快、工作不顺、境遇不佳、生活困难等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难免产生一些想法,这是正常的。在这种时候,最需要的是领导的关心、理解和开导。而一些领导对于下属的“想法”,不是认真分析、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而是采取极其简单的方法处理,企图用一句“不要有什么想法”代替一切。如果真的是一两句话就能解难释疑,使下属的想法烟消云散,那到也值得称道,但问题恰恰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11.
今闻某公司因近年来提出了一新的用人理念,即“用人要‘疑’、‘疑人’要用”。这一理念被本地广泛关注。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认为用人也“疑”不就对人不信任吗?这会给被用者带来思想和工作上的多重压力,被用者因为被“疑”而可能在工作中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甚至会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这会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工作效率、效果。本人听了这些后,却有不同的认识和想法。我认为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正是对传统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一理念的科学纠正,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人性弱点。这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12.
魏敏生 《廉政瞭望》2011,(11):45-46
人们有一句常常挂在嘴边的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个我从小就相信,因为父母给我讲过,老师也给我讲过。作为自小就是一个乖娃娃和好学生的我,自然是深信不疑。现在我是一个老师了,也为人父了,要讲给我的子女听,也要讲给我的学生听。如果像我的老师和父母那样讲,又有一点不甘心。哪一点不甘心呢?可能是认为照样讲太简单了吧。难道这道理有变化?想来想去,现实中有许多现象不是一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就说得清楚的。  相似文献   

13.
阳生 《唯实》2003,(4):96-96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都城郢地有一个人 ,在晚上给燕国宰相写信 ,因嫌烛光不亮 ,要求拿烛的人举高一点而说了一声“举烛” ,说着也就错写上了“举烛”两个字。燕国宰相接到信 ,作了这样的理解 :“‘举烛’就是崇尚光明 ;崇尚光明 ,就是要选拔贤能的人而任用他们。”于是 ,把这个意思告诉了燕王。燕王听了非常喜欢 ,国家也因此而治理好了。讲完了这个故事 ,韩非评论说 :“国家虽然得到了治理 ,但这种理解并不是信的原意。”从此 ,“郢书燕说”就成了曲解原意、穿凿附会的代称。晚清小说《冷眼观》(王濬卿著 ,1 90 7…  相似文献   

14.
“如果你喜欢一个人,就提拔他,因为官途是天堂;如果你痛恨一个人,也提拔他,因为官途是地狱。”这两句话听起来很荒唐,但痛恨谁就提拔谁的事情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  相似文献   

15.
蒋骁飞 《廉政瞭望》2013,(10):74-74
一位心理学家发明了一种自测“人缘”好坏的便捷方法。举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个大学生,在你的寝室里还住着另外三个同学,在这个小环境中,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受欢迎程度如何,你不必委托第三者搞问卷调查,只要问问自己——三个同学中,我喜欢(或者讨厌)几个人?如果你喜欢的人越多,表明你的受欢迎程度越高,你的人缘就越好;反过来,你讨厌的人越多,你的入缘就越差。也许有人不理解,明明是要调查自己的受欢迎程度,现在却问我究竟喜欢或讨厌多少人,这不是南辕北辙吗?心理学家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在交际中,人的情感是可以相互作用的:当你真心喜欢一个人,即使你不对他说出来,也没有为他做过什么特别的事,但时间久了,对方就能感觉到,就会以同样的情感回报你;如果你心中很讨厌一个人,哪怕你将这种情感隐匿得很深,从未给对方什么脸色,最终也会被他感知、回击。  相似文献   

16.
在很多人的思维习惯中,似乎已经形成这样一个定式:凡是反对我们的人,就一定不是好人;凡是反对我们的事,就一定不是好事;凡是反对我们的话,就一定不是好话;凡是反对我们的意见,就一定不是好意见。所以,对反对自己的人,一概排斥;对反对自己的事,一概拒绝;对反对自己的话,一概不听;对反对自己的意见,一概压制。但经过了若干次的实践和磨合之后,人们就会发现,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重性。从这面看,是一座峰,从那面看,是一道岭。越是重大的问题,越不能只看一面。听了相同的意见,还要听不同的意见;听了支持的声音,还要听反对的声音。这样的决…  相似文献   

17.
寂寞如歌     
<正>有人说,寂寞是文人墨客的通行证,孤独是天才伟人的墓志铭。并不是文人喜欢寂寞,也不是天才偏爱孤独,只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无人听。无论古人还是今人,也无论圣贤还是凡夫俗子,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曾有过寂寞的体验。寂寞或者是一种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些领导在发现下属存在一些思想问题时,总喜欢说一句“不要有什么想法”。这句话猛一听,让人感到关心、宽慰,但细细想来又觉得不完全是这样。一些同志因进步不快、工作不顺、境遇不佳、生活困难等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难免产生一些想法,这是正常的。在这种时候,最需要的是领导的关心、理解和开导。而一些领导对于下属的“想法”,不是认真分析、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而是采取极其简单的方法处理,企图用一句“不要有什么想法”代替一切。如果真的是一两句话就能解难释疑,使下属的想法烟消云散,那到也值…  相似文献   

19.
开门纳谏需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人们都不太喜欢听别人谈论自己的不足,尽管这些话说的可能全是事实,尽管这可能对自己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因而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总结出“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的道理。对于那些逆耳忠言,能够耐着性子听,硬着头皮听,不对提意见的人有意见,就是相当不错的了。  相似文献   

20.
对“吹毛求疵”,《汉语成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把皮上的毛吹开,去寻找毛病。比喻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疵,小毛病,缺点。” 挑剔毛病,寻找差错,这不是一件不好的事。20年前我在一家钢铁厂里劳动,那里有个整理车间,就是专门找钢锭上的“疵点”——小气泡。用砂轮把它磨去。我就被分配在那里,跟从老师傅专门干这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