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课》2013,(1):113-114
【求助记录】我的孩子五岁多了,不但挑食,还不按时吃饭。该吃饭的时候他却在那里玩儿,等过了吃饭的时间他又喊饿。没办法,只好经常给他准备一些零食。请问,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好好吃饭?  相似文献   

2.
秦利 《党建文汇》2008,(12):51-51
飘雪的冬日,我把孩子和他妈妈送到家,未能进门。我曾在一家报社当编辑,和孩子的母亲是从网络上认识的,她那时是个大学生。后来报社入不敷出,我被裁撤下来,回到老家破烂不堪的旧石屋。  相似文献   

3.
家在途中     
白岩松 《学习导报》2011,(20):50-50
对于我来说,家是一个随着年龄而不断变化的概念。 童年时,家是一声呼唤。 那时的我似乎比今日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放学后,不会先在父母前露面,而是与左右相邻的小伙伴聚在一起,天马行空,玩得天昏地暗,直至炊烟散去,听见焦急的父母在四处喊:“回家了,吃饭了。”  相似文献   

4.
在童年,父亲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自私”。那时,在我的眼中,他不顾家、不疼我、不顾亲人的感受。父亲白天去法庭上班,天黑才回家,回到家里又要读书学习,几乎难得与我说上一句话。妈妈独自操持着这个家,亲戚朋友想让父亲帮忙办事,他都严辞拒绝。在我小时候,父亲也很“吝啬”。从未给过我一分零花钱的父亲,竞然曾经一出手就给了一个离婚案当事人的孩子20元。  相似文献   

5.
摇篮     
周玉晋 《党建文汇》2007,(11):33-33
2007年9月16日。昆明街头。我牵着女儿的手穿过街道准备去吃饭。前面推车的果贩走得有些急,几个梨子突然从车上掉了下来,他急忙停稳车去捡。忽然,车下的箱子里探出一个小孩的头,睁着有些睡意的小眼。我匆匆抓拍了这张照片。我本想对我的女儿说:“再艰难的父亲都会给孩子一个摇篮”。可又觉得矫情。  相似文献   

6.
尊敬的咨询老师:你好!我是一名36岁的女工。一直身体不好,又只有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单位裁员,我在其中。下岗后,经济的抬据使我一下子变得烦躁不安,吃饭看病要花钱,抚养孩子也要花钱,丈夫赚钱也不多。因为缺少钱,家庭矛盾多,吵架呕气成了常事。我向厂领导要求上岗,哭过,闹过,但毫无结果。丈夫说我变了,变得不可理喻。不到一年,他竟然提出离婚,我哭闹过,但最后还是离了婚。孩子我无力抚养,他也带走了。面对冷冷的四壁,我觉得好凄凉、孤单,不知道该怎么办?可我还是想好好地活着,以后的路该如何走下去呢?清指教我。周…  相似文献   

7.
钓友     
我从小喜欢钓鱼,在我几十年的垂钓生涯中.自然结识了无数钓鱼爱好者,然而,在我的众多钓友中,唯独对他的印象最为深刻。他小名叫大毛,大名却早已记不清了。那时,我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住在同一个大院里,他父亲是个厨师,母亲则在大院守大门,他在兄弟姊妹中排名第五.上面有四个姐姐,下面只有一个弟弟,一家八口人就挤住在大门边的两间平房内.生活十分清苦。我家搬到大院后,每天出出进进,都得经过传达室,久而久之。就彼此十分熟悉了,他比我小两岁,就叫我“让哥”,他是第一个称我为“让哥”的人。  相似文献   

8.
1913年3月,我出生在辽宁省辽中县冷镇,当时叫冷子堡.父亲赵鸿禧曾与别人合开染坊,过世时年仅30岁,那时我还不到一周岁.母亲本是当地旗人(满族人)家的姑娘,姓金,嫁给父亲后别人便叫她赵金氏.我只知道她是我最亲爱的母亲,一辈子也不知道她究竟叫什么名字.父亲死后,家里地里全靠她操劳,晚上还要纺纱织布.我那时虽然很小,但仍记得吃饭从来没有炒菜,只有咸菜和大葱蘸大酱,春夏秋季挖野菜吃.在这样的条件下,母亲仍坚持供我们三个孩子上学.  相似文献   

9.
冀云程同志原名步青,平遥县北营村人,家庭出身地主。我开始和他认识是在1931年春,他在那时的北平中国大学学习,寄宿在宣武门外的云山别墅,并且自编教材,办了个贫民补习学校。他告我说,某处正出售的儿童读物,是“教联”(当时党的外围组织)所主办的。于是我特意到那里买了两本,寄给我的妻子和表妹,她们那时正在学习识字。云程给人的初步印象是平易近人,不骄不躁。第二次我们的直接接触是在1933年的冬季,他已从大学毕了业回到本县,约我到县立一高小,托我给他往县立初中介绍教员位置,因我那时在县中学任图书管理员兼任附小教员…  相似文献   

10.
我的父亲杨子江离开我们三年多了,但他那高大的身躯,慈祥的笑脸,还有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却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打开记忆的闸门,慈爱、正直、博学而谦恭的父亲仿佛在向我走来、走来…… (一) 像天下所有的孩子一样,我们很爱父亲。记忆中的童年是美好的。那时女儿心目中的父亲:年青、英俊、开朗、既亲切又陌生。说他亲切,是因为他养育了我们,而且非常疼爱我们。而说他陌生,是因为他没有和我们住在一起。作为领导干部,他长年住在工作单位里,他把时间和精力都贡献给党的事业。因此,他没有时间陪伴我们逛公园,也没送我们上学校。…  相似文献   

11.
一 我与杨尚昆叔叔接触不多,但短短的几次见面,使我终身难忘。第一次见他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那时继母张越霞依靠组织,把我们几个流落在各地的孩子找了回来,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团圆了,但没有了父母,全靠继母照顾。她在“四八”烈士祭奠大会上致悼词时曾对父亲承诺说,要担负起抚养、教育子女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初期,继母在假日常带我们到与她较亲近的同事家走走。到她的难友家去得较多,还去在延安一起工作过的人家中。一天,她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去看望杨尚昆叔叔。我和吉玛未见过杨叔叔,但他见到我们来很高兴,问我们多大了,上学了没有。当时,我刚从老家来到北京,对他一点儿都不了解。  相似文献   

12.
荣是我高中的同学,毕业二十年没能联系上,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通了她的电话,电话里的她依然保持着学生时代的率直与乐观:"现在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孩子的病总算治好了,虽然现在还很瘦弱,但他能吃饭,我会把他的身体很快补起来。"从通话中得知,她的儿子出生不久就被确诊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小  相似文献   

13.
正一李香表永远也忘不了23年前那个明媚的春天。那时,她刚休完产假上了班。婆婆从卢龙老家来帮他们夫妻俩带孩子。每天中午,她和丈夫刘忠仁都会回家吃饭。刘忠仁总是连工装也来不及换,就把六个月大的儿子抱在怀里。令她没想到的是,这样快乐的时光很快就走到了终点。那天晚上,李香表左等右等,不见丈夫的影子。问了他几个工友,都说没看见。大家猜,他  相似文献   

14.
正儿子去美国留学,毕业后定居美国。还找了个洋媳妇——苏珊。如今,小孙子托比已经3岁了。今年夏天,儿子为我申请了探亲签证。在美国待了三个月,洋媳妇苏珊教育孩子的方法,令我这个中国婆婆大开眼界。不吃饭就饿着一天中午,托比闹情绪,不肯吃饭。苏珊说了他几句,愤怒的小托比一把将盘子推到了地上,盘子里的食物洒了一地。苏珊看着托比,认真地说:"看来你确实不想吃饭!记住,从现在到明天早上,你什么  相似文献   

15.
1984年,我经人介绍,与爱人相识。那时他在南京高级陆军学院读书,家在农村,生活很困难。我不顾家人的劝阻,和他确立了恋爱关系.  相似文献   

16.
曹素英 《党史文汇》2011,(12):16-19
(一) 梁永福,1892年4月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小辛庄村。家境极为贫寒的他14岁便背井离乡和哥哥来到正太铁路阳泉火车站当了一名养路工。那时正太路的法国当局对工人的剥削压迫极端残酷,养路工整天扒石碴,抡洋镐,一天工作10几个小时,劳动强度极大,每月工资除了吃饭,只挣2元1角。  相似文献   

17.
毕飞宇 《廉政瞭望》2012,(10):35-35
法国人对图书的热爱我是知道的。大概在三四年之前吧,上海领事馆的法国总领事郁白先生来到南京,吃饭的时候闲聊,他告诉我,他就要离开中国了,最近刚刚买了一些中国书。我问他买了多少,郁白先生想了想,笑着说:“两吨。”  相似文献   

18.
《北京支部生活》2010,(9):70-70
孙某向我借了2万元钱,到期未还。现实中借钱人不认账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了防备万一,我将他约至一家餐厅,并将我们两人吃饭时的谈话录了音。他在这次谈话中承认向我借款的事实,并请求宽限他一段时间。事后,我再也找不到他了。我越来越不安,打算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请问,我私自录音的内容能作为证据?  相似文献   

19.
《当代工人》2011,(20):35-35
很多闺蜜羡慕我有个完美的男友,又帅气又有钱。其实,她们都不知道我的苦闷。处女座的男生似乎永远都无法满足,他无时无刻不在挑剔我。他要我时刻挺直脊背,保持仪态;出门必须穿高跟鞋,这样才漂亮;吃饭时我不能有任何声响,不然他就会投来鄙视的一瞥。  相似文献   

20.
杜浩 《党的建设》2010,(7):30-31
那时虽显稚嫩,肩头扛起的却是群众的吃饭穿衣;此番人至暮年,但用开拓之举拓宽群众致富之路;鲜有豪言壮语,心里却装着群众,记着责任……他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