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世友是我军的一员名将,因他的特殊经历和特殊性格,被称为传奇将军。而他在1966-1976年的经历更是与众不同。“你们很多人都戴了高帽子,我没有戴,我是与杜平政委商定三十六计走为上。”许世友对毛泽东非常尊敬,就连他的名字也是毛泽东在长征路上为他取的。只要毛主席说什么,他老许就执行什么,但从1966年初夏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他对许多事情搞不清楚,陷入了困惑。他在一篇文章中写着:“‘文化大革命’开始,到处打人、抄家,我很看不惯。我想过去打土豪、打官僚是这样,怎么现在也这样搞?以后造反派抢部队的枪,我更反感,我…  相似文献   

2.
我对父亲是那么熟悉,但了解得却很少。他去世后,我从大量资料中和采访中才略知一二。现仅将他在重庆谈判时期以及在改革开放时期经历的几件大事粗粗地画个轮廓。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什邡市看守所里,他沮丧地蹲在监舍中,没有了昔日的侃侃而谈。对阳光的渴望,恐怕是他此时最大的愿望。从他晦涩的面容、红肿无神的双眼可以看出,他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灵魂备受煎熬,他对死亡存在着巨大的恐惧。“我知道我可能被判死刑。”他绝望地对我们说。他,就是原什邡市回澜镇中心村年仅29岁的中共党员、  相似文献   

4.
读书     
季羡林新作感悟 人生今年8月,季羡林先生将迎来他的95岁寿诞,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季羡林的新作《我的人生感悟》,收录了他不同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的散文.  相似文献   

5.
尹林平(又名林平),是抗日战争以来广东党组织的重要领导人。他三次临危受命,肩负重托,力挽狂澜,开创革命斗争的新局面。他的英雄业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和传颂。1981年,我曾采访林平,他向我讲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经历,使我对这位老前辈有了更多的了解。林平,江西兴国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红军转战赣南、闽西边区。他作战英勇,曾负重伤。治愈归队后,指挥红三团开辟闽南游击区。以后到厦门从事地下工作,任中共厦门临时工委书记,  相似文献   

6.
谷志奇 《湘潮》2008,(8):42-43
为缅怀贺龙的丰功伟绩,宣传他伟大的一生,对人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桑植县委、县政府从1985年4月就开始筹备为他塑像。前后花了一年半时间,我负责此项工程的具体工作,经历了铜像诞生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杜心源同志赴凉山的一段经历陈国伦今年12月18日是杜心源同志去世10周年忌日。我曾当过杜心源同志的临时秘书,虽然过去20多年了,但他赴凉山的那段惊险历程,临危不惧以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操守,给我留下终身难以忘怀的印象。我写下此文,权作对他的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8.
1995年7月,任屯留县委书记的刘耀江调任晋城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在晋城工作不到3年的时间里,他和他领导的晋城市纪委,在晋城市的反腐败斗争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从根本上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对我个人来说,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成长的经历决定了...  相似文献   

9.
惊悉彭塞同志不幸病逝,作为他的一个老部下、老战友,感到特别悲恸。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得如此突然。记得去年在疗养院时,他还显得非常健康,还多次来关心我这个病号,后来听说要到医院复查,也未发现什么问题。冬至的聚会,听说他也参加了。不料却传来他住院的消息,而且不久便溘然长逝,真使人有世事难料,风云难测的感觉。老彭在成都领导了新中国黎明前的战斗,解放后我在他领导下的团市委工作,他给我的印象是宽厚正派,平易近人。以后他在市委统战部工作,由于政策错误,加上领导推诿责任,老彭遭受了不白之冤,经历了长期的坎坷。一个…  相似文献   

10.
永远的怀念     
这些年来,白求恩大夫的名字总是萦系在我心头,不能离去。这不仅因为他是一名与中国人民共患难过的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还因为我们之间有过不平凡的友谊。我的右腿负伤,多亏白求恩大夫医治才被保存下来。那一段经历,让我永难忘怀。  相似文献   

11.
林卫国 《党史文汇》2002,(11):42-44
1994年8月25日下午,在山西省外办的会议室,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山西籍外交家赵源同志。他约有70来岁,高个子,身着浅灰色中山装,脸上的道道皱纹是蹉跎岁月刻下的痕迹,头上的稀疏白发是长期操劳留下的印记,风度稳健中包含着热情。他笑容可掬地同我握手,操着浓浓的灵石乡音说:“你就是林卫国同志吗?好。好。”我激动地说:“您好,赵大使。我们早就盼望同您见面呢。”这次会面,我了解了他在战争年代的革命经历、解放后被派驻国外的一些基本情况。第二天,我又到他下榻的住所进行采访,碰巧赵源大使外出,便与赵大使的夫人姜…  相似文献   

12.
郑潇滢 《党史纵横》2001,(11):39-39
司徒雷登是美国人,然而,他不但出生在中国,而且他一生的多半时光是在中国度过的。对于自己的经历,他在晚年撰写的回忆录中写道:“我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以中国为家。精神上的缕缕纽带把我与那个伟大的国家及其伟大的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不但出生在那个国度里,而且还在那里长期居住过,结识了许多朋友。我有幸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后来又回到了那里当传教士,研究中国文化,当福音派神学教授和大学校长。1946年,我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一跃而被提升为美国驻南京大使;然而在1949年,我作为大使,最终却是很不愉快地离开…  相似文献   

13.
难忘的记忆———怀念麻贵书同志宋良图岁月如梭。令人十分尊敬的麻贵书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0年了,但他那可亲可敬的形象依然历历在目。70年代在麻贵书同志任省革委业务组副组长和省委工交建政治部主任期间,我曾在他身边工作过,有幸感受他的言传身教,经历他的为人处...  相似文献   

14.
“没关系,一般做手术4天我就要出院,回来只要和干部群众呆在一起,我的精神一下就好了。”当记者对文建明刚做完手术的身体状况表示关切时,已经做过21次癌症手术的他这样回答。两度采访,他依旧是谈笑风生,从不谈及患肝癌6年来所经历的痛苦。这痛苦在常人是难以想象、更是难以承受的。  相似文献   

15.
我和丈夫从恋爱到结婚经历过浪漫和甜蜜。婚后四年,他忙于事业和应酬,与大多数夫妻一样,我们的感情进入一种现实的平淡。我穿行于柴米油盐与家庭琐事的巷道。丈夫缺少了那份女人最需要的浪漫情愫。我时常自我安慰,这也许是一种极自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追忆孟老     
前不久,翻阅《重庆日报》两江潮副刊,看到谷钧岚女士对丈夫孟广涵同志的回忆,勾起了我的一段遗憾。2009年仲冬时节,为杂志社2010年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选题作准备,我先后5次到孟广涵家中,倾听这位经历了血与火的老革命讲述他的抗战故事。  相似文献   

17.
欣闻纪念曾镜冰诞辰百年座谈会在福建举行.我非常高兴。曾镜冰是中共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为编写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我曾收集曾镜冰的资料,了解到曾镜冰的生平和事迹。特别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时期的不平凡的革命经历,他坚持革命的旗帜,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凤凰县城,古老而美丽。这座湘西边城,因沈从文的一支笔,将她的声名远播海外。在凤凰,人们传颂“凤凰三杰”,这就是作家沈从文、画家黄永玉、院士萧纪美。与院士萧纪美结缘是近年间的事。每每阅读他的“自述”,总有一种激动不已的感觉,且久久回味无穷。与院士们接触,他们常常谈到他。说他快人快语,生性幽默;说他经历传奇,成就斐然……这一来,他的名字常常浮现在脑际。当我独自散步时,脑子里常常勾画着萧纪美院士的形象,那形象常常模糊不清。而当我坐在他的书房里,听他长达3个小时的谈话时,听着听着,我心里豁然开朗。回到长…  相似文献   

19.
刘伯承元帅是我党、我军杰出的军事家,有“当代孙武”之美誉。刘帅的军事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三次军校求学经历所打下的坚实的军事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俊庄 《党史纵横》2013,(10):62-62
1966年4月9日,我代表单位出席全国第九次广播会议,有幸亲耳聆听周恩来总理的讲话。这段经历在我的人生旅程中是非常珍贵的记忆。如今已时隔47年,周总理当时那亲切和蔼的神情仍清晰如昨,他娓娓而谈的话语犹记心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