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行政三分制”改革是当前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美国作为“执行局”的起源地,有着丰富的“行政三分制”实践经验。本文拟在概述中美“行政三分制”改革基础上,对中美“行政三分制”改革进行分析比较,进而从中探究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大部制”改革基本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雷振 《唯实》2008,(7):79-81
“大部制”改革是下一轮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新起点。通过理论分析,合理界定“大部制’’改革内涵与范畴,为“大部制”改革奠定理论基础,探索新的改革路径,达到以电子政务为手段,以“大部制”为目标,使“大部制”改革跳出历史的拘囿成为我国政府改革的里程碑,实现我国新一轮机构改革在实践中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3.
“改革”具有多重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革命”,属于宏观层次的改革,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第二层含义是“改进”、“完善”、“改良”,属于中观层次的改革,主要指通过改变、改正错误或消除缺点来使体制机制变得更好,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三层含义指“改造”、“改变”、“重组”、“重建”、“革新”等,属于微观层次的改革,针对的是具体的方针政策,旨在调动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第一层次的改革,关键是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坚持第二层次的改革,要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深化第三层次的改革,要切忌瞎折腾。  相似文献   

4.
贵阳市白云区积极开展城乡“三变”改革的新探索,搭建了城市低保户和农村低收入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新平台,形成了城乡齐变的新局面,为各地“三变”改革和脱贫攻坚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样板。一、白云区城乡“三变”改革共享项目的基本情况城乡“三变”改革的关键,在于有优质的项目。白云区科学统筹、精心谋划、注重创新,涌现出了以“梵华共享”项目为代表的城市“三变”改革和以“白云共享农创城”项目为典型的农村“三变”改革等一批先行示范项目。  相似文献   

5.
《改革是最大红利》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内容简介]《改革是最大红利》鲜明地定位于通过改革推进中国全面发展的主题,从“凝聚改革共识”“推进全面发展”“改革惠及民生”“改革红利专家谈”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阐释。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改革的阐释,也可看到当前中国社会关注的重大改革问题的说明,  相似文献   

6.
郭元阳 《世纪桥》2007,(6):142-143
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印发了高校“两课”改革新的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突出了这次“两课”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即“简而精”。只有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提高教师素质等环节的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做到“简而精”,才能更加充分发挥“两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先后进行了七次“宪政”改革.这七次“宪政”改革使得台湾地区政治体制框架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其体制架构目前仍保留着五权分立的外观,但其各机构之间在权力关系方面已发生的变化表明,台湾地区的政治体制已由原来的“五权体制”变成了当前事实上的“三权体制”了.七次“宪政”改革虽然巩固了台湾政治民主化的成果,但在“宪政”改革的过程中,台湾当局有时出于政治斗争、“政权本土化”、“法理台独”等需要,使其“宪政”改革并没有完全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逐步地向前推进,也使台湾地区的政治体制存在着许多失范和冲突之赴,这有待于台湾当局及其民众在今后的“宪政”改革过程中逐步地加以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奏响了新的机构改革的序曲。从新角度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次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考察当今世界各国行政改革的成败得失,对探讨当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对策不无裨益。 从目前看,不少人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认识模糊,观念错位。第一,认为政府机构改革就是减人、“缩小政府”,追求片面的“小政府,大社会”,对政府扩张作轻率价值判断;第二,认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就是对现行政府机构的内部“修补”或“调整”,搞“圈内”封闭性“修缮”变革,不考虑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前提;第三,认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就是“克隆”中央政府机构改革,搞“上下一般粗”;第四,就是地方各级政府机构缺乏实际服务理念,不愿做“服务员”、“守夜人”、“裁判员”,事无巨细,“管制”不误;第五,就是地方各级政府缺乏法制观念,不依法行政。罗干指出:“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不可能没有阻力和风险,但是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没有  相似文献   

9.
举世公认,1994年,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和“黄金时期”。人们称今年是“改革年”、“攻坚年”、“关键年”。 一些权威的经济学家在分析今年中国改革时,用“四度”、“三线”概括之。 “四度”——广度、深度、力度、难度。 说其广度,1994年伊始,财税改革、金融改革、投资改革、企业改革、住房改革、所有制改革、物价改革等多项改革一并推出,配套进行,其改革领域之广,系15年来改革之罕见。 说其深度,过去的改革多是对企业放权,对地方让利,减少指令性计计划等,均是浅层次的改革,没有触动旧体制。今年的改革则是进  相似文献   

10.
《红岩春秋》2014,(7):77-78
本书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深入讨论中国经济改革的难点与进程。是吴敬琏对经济改革的重要论述著作。全书共分五辑,分别为“让历史照亮未来的道路”“中国经济面临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呼吁重启改革”“如何重启改革”“知识分子的责任、追求与情怀”,  相似文献   

11.
改革问题是邓小平同志论述最集中的问题之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提到“改革”两字的达300多处。小平同志把改革同革命联系起来,同发展联系起来,强调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  相似文献   

12.
行政审批作为政府职能的一项核心内容,具有价值分配、利益协调、行为监督的重要功能。历览数次改革不难发现,改革中存在的将优化行政审批简单等同于“权力下放取消”和“责任转移去除”的认识“雾区”,成为改革成效甚微的主要原因。为此,需要重点从厘清“府际”、“府市”、“府社”三对主体职能关系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3.
董立人 《唯实》2013,(4):30-32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应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改革”提到了86次,其中两次提到“全面改革”,5次提到“深化改革”。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强调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一方面,要求我们提高对改革整体理念的自觉认知;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探讨达成改革顶层设计的共识,并更加有效地加以推进。然而,在改革和发展理念上,新一轮的改革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股力量形成合力,以更加有效地推进。直言之,深化改革既需要顶层设计,又需要科学化与具体化。  相似文献   

14.
竹立家 《廉政瞭望》2012,(13):48-49
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中国的改革重点是“公共权力治理性”改革,是通过人民民主实现“主权在民”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活力”。  相似文献   

15.
“以钱养事”后续改革推进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湖北省咸宁市成安区拉开了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序幕。此次改革的目标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改革之初.首先按照“行政职能整体转移、经营职能走向市场、公益服务职能面向社会”的总体思路.进行了站所转制和身份置换:然后变“养人”为“养事”.建立起“以钱养事”的公共服务新机制。咸安的“以钱养事”改革“涉水之深.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前所未有”.被称之为“咸安模式”。这次改革后来在湖北省内全面推广.并对其他省份和地区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6.
如果把我国全面的改革比喻为整个大脑的话,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则处在“脑干”的部位。它既是其他一切改革的“根”,因而构成了整个改革的突破点和“抓手”,又是其他一切改革的汇总点和联结点,因而必须与其他改革综合、配套进行。  相似文献   

17.
转型之一:从“改革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中国经济学在改革与发展问题的研究上,中心主题是研究改革,发展是作为改革的目的放在改革的框架中。1986年《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就明确提出“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1996年《“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仍把“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看作“是今后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学可以归结为“改革经济学”或者“过渡经济学”。它的核心和实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18.
立体改革: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正芳  师丽  唐若兰 《探索》2006,(6):74-77
我国的乡镇机构虽然已经过多次改革,但就改革的实际结果来看,都没有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以及“循环改革”的怪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局限于“点”或者“线”或者“面”的改革,改革措施不配套,不系统,治标不治本。根据我国目前乡镇机构设置和运行的复杂情况,其改革必须是立体的,即从多个角度、多个坐标、多个层面进行改革,充分考虑其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配套性和超前性,将条条、块块、制度机制三维改革有机结合,以形成合力,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演变的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多年来,我们定位我们社会有一个最基本的框架,即以“改革”为坐标,将之前的称为“改革前”,将之后的称为“改革以来”。这个定位当然是重要的,因为改革开启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往往被人们忽视了,这就是,这样的定位方式导致了人们对“改革以来”一些重要转折的不敏感。  相似文献   

20.
“两会”以来,大陆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莫过于“大部制改革”了。在海峡对岸,台湾版的“大部制”改革,也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