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清官的子女历来难做,他们也确实并非都能坚持操守。清代清官张玮曾经慨而言之:"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官可为,不然则败其守矣。"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总结了莆田古代清官循吏群体事迹总体特征,系统阐述了莆田历代清官循吏在省内外为官的廉政事迹、廉政思想等;接着从莆田清官循吏清廉为民做事等事迹入手,归纳了莆田古代清官循吏的廉政思想内涵,通过对莆田古代清官循吏廉政事迹分析研究,指出如何利用廉政名人资源搞好廉政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清官的子女历来难做,他们也确实并非都能坚持操守。清代清官张玮曾经慨而言之:“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宦司为,不然则败其守矣。”  相似文献   

4.
有的同志认为,清官思想不是进步思想,宣传它有消极作用。他们认为,清官思想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宣扬的是:万民仰仗于一人,一人能救万民,世界上有救世主。在今天无论用清官来期望我们党,或者把我们党的领导说成是清官,都不妥当。任何引导人们寄希望于清官为民作主、为民请命的做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读到一篇题为《请设个“清官奖”》的文章。其文概言眼下我们的清官太清贫,让他们饿着肚子为党为国奉献,于理不公,于心不忍。因此呼吁政府设“清官奖”,以重奖清官,使他们能堂堂正正,潇潇洒洒地做官,反腐倡廉就能腰杆硬实,  相似文献   

6.
清官理念有着深厚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和现实基础,虽时空变迁,制度更替,仍绵延不绝。辩证地分析与正视清官理念,剔除其糟粕,继承其精华,汲取传统清官所具有的为民请命的体恤价值、严格的执法精神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同时赋予它时代内涵,将清官理念的积极精神和社会价值融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7.
刘兴雨 《唯实》2007,(1):95-95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老百姓都素怀一种深厚的清官情结。对清官期望之,颂扬之,树碑立传,顶礼膜拜。从史书到文艺作品莫不如此。清官者,能执法为公,执政为民者也。而遗憾的是偏偏人愿难遂,似乎历代清官非常寥寥。家喻户晓者除包公而外实在屈指可数。  相似文献   

8.
"清官"情结     
刘兴雨 《唯实》2007,(1):95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老百姓都素怀一种深厚的清官情结。对清官期望之,颂扬之,树碑立传,顶礼膜拜。从史书到文艺作品莫不如此。清官者,能执法为公,执政为民者也。而遗憾的是偏偏人愿难遂,似乎历代清官非常寥寥。家喻户晓者除包公而外实在屈指可数。若探究其中原因,不外以下几点:一  相似文献   

9.
"清官村"宅第,不仅是建筑文化智慧,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建筑中的反映。"清官村"宅第文化的正能量主要体现在凝聚清廉,经世致用,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和谐。学术界应该增强彰显古村落文化社会责任,激发古村落生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之心,要更加重视"清官村"宅第保护,释放"清官村"宅第文化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0.
为官清廉在古代自然是首要一条,但仅仅是清廉,而不作为,不能干,不思考,不担责,不正直,不道德,是不能称为"清官"的。在宋元的戏曲和小说中,"清官"这个概念频频出现。但我国的清官却  相似文献   

11.
清官理念有着深厚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和现实基础,虽时空变迁,制度更替,仍绵延不绝.辩证地分析与正视清官理念,剔除其糟粕,继承其精华,汲取传统清官所具有的为民请命的体恤价值、严格的执法精神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同时赋予它时代内涵,将清官理念的积极精神和社会价值融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2.
清官漫议(杂文)吴子胜一个时代所期盼的东西,往往正是这个时代所缺乏的东西。对清官的颂扬,之所以渗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盖因自古清官难得。封建社会的贪官污吏,鱼肉百姓,人民盼望出现一些公正廉洁的清官。宋代出了个刚直不阿、敢于为民做主的“包青天”,结果...  相似文献   

13.
廉洁奉公、为官清正是我国公共伦理最为重要的规范之一.在公共伦理学的理论视野下,通过对中国传统清官信仰的追溯与剖析,以及对当代中国清官信仰的伦理追求的分析,可以认为,传统政治文明中的清官信仰背后的政治伦理追求虽然是狭隘的"忠君"思想,但清官信仰的主要要素如忠于职守、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等规范在当代被继承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而继续发挥其作用.这也是清官信仰这种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清官的传承     
曾晖 《廉政瞭望》2013,(7):29-31
有人说,在众多曲艺形式中,川剧高腔的"一唱众和"最适宜用来表现清官。戏里的清官安贫乐道,有胆有识,正是四川官吏的现实写照。不但古代如是,及至近现代,一以贯之。笔者生于1990年代,对清官虽未有太多观感,但也依稀从长辈的追忆里体味到这样的品格传承。  相似文献   

15.
百姓呼唤清官张卓桥其实“清官”是个陈旧的词语,以此来代称现在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不甚妥当,但因其在中国政治生活和民间百姓中具有一种不可忽视的特殊意义及巨大影响,故笔者拿来借用之,大概不会有人求全责备吧。当然,封建社会的清官和社会主义的清官是有区别的,最...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贪官容不下清官,总是想方设法加以迫害。灭了清官的命,心里固然有复仇的快意,但把自己的美好前途也随着搭了进去,最终落得两败俱伤。历史上,有贪官还突发奇想,创新了“有技术含量的做法”,那就是让清官升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对"清官",可谓情有独钟.在封建时代,历代的统治者对于为清官的倡导和鼓励自不待言.在老百姓,则无不盼望官府衙门的大堂上都坐着一位"青天"大老爷.及到真的出现了一个所谓的"清官",则感激之余,或则编成戏剧,或则写成评书、小说之类广为传颂.凡此种种,似可称之为"清官情结".  相似文献   

18.
读了陈四益先生的《说戏两题》(《前线》2000年第4期)受到启发,也有些不同看法,特提出来商榷。除四益在文中说,包公等清官纯粹是幻想出来的艺术形象,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清官戏等文艺作品就成了“瞒和骗”的产物了。此说把清官戏和清官形象一棍子打死,似有不妥之处。需要从历史上作详细分析。我以为,首先不能否定清官的存在,因为这是历史事实。包公、海瑞等都是历史人物,无法否定。鲁迅在谈到‘冲国的脊梁”时,也肯定过那些“为民请命”的人物,当然也包括清官。这些清官虽然都是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但却同时也是为…  相似文献   

19.
彭安玉 《唯实》2013,(2):84-87
有了国家,就有了官吏;有了官吏,就有了"清官"与"贪官"之别。在中国历史上,"清官"一词最早出现于宋元的戏剧和小说中,但在二十四史中,为"循吏"、"良吏"、"能吏"立传者,不在少数,这些循吏、良吏、能吏也就是后来通称的清官。  相似文献   

20.
朱总理在和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有一段应邀评价自己的话,大意是:等我做了一任总理下来,全国人民能说我是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更慷慨一些,说朱镕基还是办了点实事,我就更谢天谢地了。 做清官,办实事,对各级领导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只是个起码的要求,不贪、不懒不就行了么?其实不然。要想真正成为老百姓口碑上的清官,真正办了老百姓希望的实事,并不容易。 比方说这清官。老百姓从来都是喜欢的。但当前的官场上到底是清官多,还是不太清的官多呢?应该是清官多吧。不过连颇获老百姓好评的朱镕基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