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上,价值观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它首先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势、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并进一步渗透到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制度体系的建构中去.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价值观的演变,总体上来说是由经济领域深刻的变革所激发,又不可避免地受到该区域历史文化积淀和政府主导的社会实践主体自主选择的影响.推进区域发展价值观的重构,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个向度,确立生态、人才、民生和社会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经历生态工业文明过渡阶段,这将赋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的内涵。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在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下区际经济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因素关联互动的科学发展,包括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生态平衡、政治联合和文化融合五方面要求。经济效率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其他内涵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经济效率要求与其他要求之间并非不可调和,通过系列的制度创新,可以实现生态文明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新阶段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社会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为推进区域和谐发展的法治化进程,探索区域和谐发展的法治化途径,包括构建多层次、可持续性的法律体系,构建法治与民主的互动机制,发展社会文化创新机制,对实现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经济与知识的关系愈加密切,区域经济与区域高等教育的相互促进作用日益明显。高等教育作为区域创新的源泉,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经济转型与技术进步的发动机。而经济作为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与速度。探讨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两者间的互动发展机制,提出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对于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中,经济建设是基础。经济建设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也必须又好又快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进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新胜利。  相似文献   

6.
区域公共政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所作的基本决策、承担的义务以及由此引发的行为组合。它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区域公共政策的单一目标倾斜和孤立发展特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的桎梏。本文拟用生态学的方法.从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多维角度分析区域公共政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寻找区域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和制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仍是目前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不平衡性不仅极大地影响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制约着各地区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道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并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政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协调发展作为综合性公共政策议程,被赋予有关经济与社会聚合、区域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新的意涵,由此也导致区域政策经历着不断的创新过程。我国要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还应在区域政策创新、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相关法律体系、加强跨区域合作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农村建设区域文化品牌开发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不仅将进-步缩小城乡文化差距,还将对丰富农村文化精神内涵,催生众多新兴的农村文化市场,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给予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以,人类文明越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在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矛盾与冲突也成为构成国际竞争和冲突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与否,既取决于它的经济实力,也取决于它的文化实力;同样,一个政党能否牢牢掌握政权,既取决于它所拥有的政治、经济资源.也取决于它所掌握的文化资源,取决于它是否掌握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11.
区域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贾高建首先明确两点:(1)这里所说的区域社会发展,是指一定区域的社会结构体系的整体发展,即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在内,而不仅是经济等个别领域的发展;(2)这里所说的区域社会发展战略,主要是从区域社会自身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之所以会有形质俱异的区域形象 存在,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不同,以及经济生活方 式、政治价值观念等有别等当然都是很重要的原 因,而从内在精神角度来分析,更为根本的原因则 在于文化差异。相当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一定形质 的文化内在地决定、规范着一定的区域形象  相似文献   

13.
时间的脚步已悄然临近21世纪。面对充满机遇而又遍布挑战的新的百年和新的千年,人们异样兴奋而又惴惴不安。世纪之交的中国将会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重跨越,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结构性转变和整体性发展。在这样一个全新的背景下,文化作为社会精神的存在方式和社会成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区域治理理论从国际政治、区域经济和行政管理等不同学科的视角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在地化的双重趋势下,区域治理的实践也迅速发展,表现各异。在国外跨行政区域治理层面有日本的广域行政、英国跨域治理改革、美国的特别区制度;在治理框架层面有OECD的"功能区域"治理和欧盟治理框架。中国的区域治理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加强府际协调,形成府际合作。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信息环境日益发达,不同文化服务于社会发展,也在持续互相影响,新的文化层出不穷,形成复杂的多元社会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应结合人文地理学、心理学、族群文化、消费决策等多个领域的观点,探究不同区域的文化价值观。西南区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仍保持了原有族群文化的独立性和整体性,区域文化价值观"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6.
统一战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充分发挥边远林区统一战线的作用,应注重发挥其协调关系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注重发挥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服务;注重发挥其智力密集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注重发挥其经济统战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切实加强党时统战工作的领导,保证统一战线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概念,宽到可以涵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所论述的“文化”仅指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它是独立于政治和经济之外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这就是说,在本质上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社会在它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上,都会产生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城镇化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发展变化着,这个时空最基本的单元便是依法设置的政区。它是一个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教育、科技及文化活动最基本的单元。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型行政区划建制在整个行政区划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城镇型行政区划空间的不足正严重制约着城镇化的进程,这就迫切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中对政区设置做出适当的调整。正因如此,城镇化进程中行政区划改革便成为一个连动因素而倍受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城市群府际竞争与合作直接关系到区域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当前城市群政府存在过度竞争与合作不足的问题,通过从行政区体制、地方利益、考核机制等方面探析现存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城市群府际治理模式,并从价值理念、法律法规、组织机制、社会资本和协调体系等方面来构建城市群建设的府际治理模式。为实现城市群政府间的良性竞争与互利合作,走向府际和谐,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有效进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民族地区在国家稳定、边疆安全和区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深刻的政治意义,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区域特性的构成主要表现为更突出的对象特质、更复杂的传播系统、更丰富的载体资源、更明确的评价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在民族地区的呈现形态包括维护和谐稳定的政治文化形态、促进科学发展的经济文化形态、传承文明进步价值理念的历史文化形态、展现民族精神气质特色的哲学文化形态、弘扬丰富多彩民族艺术成果的艺术文化形态、倡导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形态、建设成熟完善的法治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