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昕 《理论探讨》2005,(3):25-26
经济体制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行政体制改革是顺利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建立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良性互动关系将成为我国下一阶段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必须在法治条件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行政体制改革;借鉴当代西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取向,平衡两种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因此,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与外在动力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对改革的进程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本文即着眼于此,从几个方面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政治体制改革在社会结构转型、全球化趋势和政治领导人的支持等因素的推动下.开始步入正轨。  相似文献   

3.
《求知》2014,(2):62-62
辛向阳在《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撰文指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目益凸显,它已经成为我国全面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应该立足于中国的现实,立足于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4.
包心鉴 《理论探讨》2001,3(3):10-14
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再一次将政治体制改革提到重要位置上来。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是化解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这一目标 ,要突出地完成三项任务 :适应经济市场化的迫切要求 ,改革高度集权的政治管理体制 ,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配套的民主调控体系 ;适应经济市场化的迫切要求 ,改革和完善政治权力运行体制和机制 ,坚决抑制和消除市场经济过程中的腐败现象 ;适应经济市场化的迫切要求 ,改造小生产社会政治心理 ,规范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5.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确定的既定方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规划我们的改革时,从来就包含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并认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很难深入。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一个标志。但是,国内外一些人士对于我们的改革始终存有一个不很全面的认识,认为我们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或者说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的报告中列专章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澄清了人们的种种误解和疑惑。江泽民指出,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  相似文献   

6.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已成为我国深化改革的当务之急。"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推进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存在宏观指导层面的问题和具体可操作层面的问题,这两个层面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来破解。  相似文献   

7.
李海青 《求知》2012,(11):8-11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阐述中,新亮点、新思路与新提法较多。按照其内在逻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改革的重要意义、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改革的具体任务。一、政治体制改革在改革整体推进中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实际上指出了政治体制改革在  相似文献   

8.
刘敏 《学理论》2008,(7):18-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阻力结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中 ,政治发展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民主化与法治化。然而 ,我们国家在政治体制改革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碍 ,能否突破这些障碍成为政治体制改革整体推进的关键问题。本文即就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初步分析 ,以形成对政治体制改革阻力结构的基本认识。本文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存在着路径依赖性、文化阻碍、后发展特征的束缚等阻力  相似文献   

10.
曹立  王明扬 《求知》2013,(12):8-9
"穷则变,变则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的改革都是倒逼出来的。经历了35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进一步呼唤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强调全面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牵引作用。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2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进行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无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齐头并进。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民主进程的步伐,1987年11月,在党的十三大会议上正式把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上议事议程。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场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必须要牢牢遵循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稳妥地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当下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存在着某些似是而非的观念误区,如“民主缓行论”、“民主急性论”、“融合论”等。走出这些观念误区是政治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的思想前提。“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理念要求我们以理想的民主为目标,使民主的动力在政治现实中渐次生长起来,以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错误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政治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在于放弃党的领导,造成改革的方向性错误,从而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我们要吸取这些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基层民主等,使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4.
速度与时机     
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双翼之一,几乎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时提出的,但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迅速推进相比,政治体制改革却步履维艰,至今成效甚微。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坐而论道多而实际动作少,人为地拖长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准备期。我国改革正处于重要关头,政治体制的改革不仅居左右改革全局之位且改革时机已经成熟。要深化改革,就必须尽快使政治体制改革进入全面的实际操作阶段。其一: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诸多难题,如企业深化改革问题,所有制改  相似文献   

15.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入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敢于试验的原则,稳定、有序的原则,洋为中用、兴利除弊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如何理顺党政关系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从政治体制改革视角看,党政关系的规范化对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由于党政关系规范化方面的不足影响到我国政治体制的继续推进和深化。因此,有必要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探究逐步推进党政关系规范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并且提出"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而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这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化应着重加强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对政治权力的有效监督以及政治文化的理性化培育等领域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系统中的重要环节。20年来,中国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首要和基础的环节,同时不失时机地展开政治体制改革,已经为世纪之交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历史经验。可由其体识这一领域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9.
财税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我国当前财税体制存在严重的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不公、收入划分失衡、财政转移支付不合理等问题,亟需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应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健全税收制度、调节事权与支出责任制度为战略突破口,全面启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0.
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其它一切改革的“清道夫”和“卫士”我们进行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艺体制等各项改革。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改革。一般说,经济体制决定政治体制的改革,当经济体制改革后,就要求政治体制也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便很好地为它服务。现在的问题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愈来愈显得落后了,迫切地要求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