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吴杰 《党史博采》2022,(9):22-24+28
<正>李大钊和鲁迅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他们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李大钊把鲁迅看成是“在文化革命战阵中”的“一面大旗”,鲁迅则把李大钊视为“革命的先驱者”和“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初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13年赴日留学,1916年回国,曾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等。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和鲁迅生长在同一时代,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李大别把鲁迅看成是“在文化革命的战线中”的“一面大旗”;鲁迅则把李大利当成“革命的先驱者”,他“愿意遵奉”命令的“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鲁迅和李大别的友谊始于编辑《新青年》的时候。鲁迅说:“我最初看见守常先生的时候,是在独秀先生邀去商量怎样发行《新青年》的集会上,这样就算认识了。”“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仁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他的模…  相似文献   

3.
正鲁迅曾把中国共产党人称颂为"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据不完全统计,鲁迅结交的共产党人有60余人,他们的交往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难忘的红色记忆。为了文学的革命1918年1月,鲁迅加入《新青年》编委会。鲁迅与李大钊、陈独秀的相知,就与此有关。鲁迅对李大钊的道德文章,均十分推崇。李大钊被害后,鲁迅不顾危难,为昔日的战友葬仪捐款,并为其遗作《守常全集》撰写了题记。在"题记"中,鲁迅深情地说:  相似文献   

4.
叶琼瑶 《党史天地》2007,(12):35-38
同为中国革命的先驱者.陈独秀与李大钊走过的革命道路和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作用却有所不同。李大钊被害后,陈独秀曾自称“南陈徒有虚名,北李确如北斗”,但是,毋庸置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进程中,陈独秀与李大钊充当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两大推手,以至于出现“南陈北李”之说。  相似文献   

5.
董宝瑞 《党史纵横》2004,(12):22-25
在北京香山的万安公墓中,安葬着革命先驱李大钊的灵柩。1983年李大钊烈士陵园在这里修建时,赵纫兰的灵枢也随同李大钊的灵柩迁葬至陵园里,其墓碑上的镌字由原来的“李夫人墓”改刻成“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同志墓”。作为李大钊同志的结发妻子,赵纫兰对中国革命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一1884年1月21日,赵纫兰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一个富户人家。她与李大钊是同村人,比李大钊大5年零9个月。“纫兰”一名,出自屈原《离骚》中的名句:纫秋兰以为佩”。这句诗在当时的书信中被广为引用,喻对人所施德泽或教益铭感不忘。赵纫兰在家中行三,其上一兄二…  相似文献   

6.
在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安葬着革命先驱李大钊的灵柩,陪伴李大钊长眠地下的是他的夫人赵纫兰。1983年,李大钊烈士陵园在万安公墓的园林中修建时,赵纫兰的灵柩随同李大钊的灵柩迁葬至陵园单辟的墓地上,墓碑上的镌字由原来的“李夫人墓”改刻成“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同志墓”。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精神伟大、品格崇高,为中国革命建立了彪炳千秋的历史功绩。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他的伟大的人格,永远是一切信仰马克思主义、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献身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胡锦涛也在李大钊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说,我们学习纪念李大钊同志,“必须像他那样保持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革命气节和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家族史研究》是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重点科研项目之一.是党史研究专家宋霖的新作。1996年9月.李大钊之子李葆华赠给宋霖的“钩沉索隐.求实存真”的书宝.正是这部家族史的学术追求。宋霖的这一研究的成果。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研究李大钊一家三代百年史.从研究个人到研究群体.并把一家百年史与中国革命紧紧相连.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展现了李大钊家族的革命精神和业绩。  相似文献   

9.
<正>199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钊文集》中,辑入了李大钊《致李辛白》信札6封。这6封信札,对于研究认识李大钊和陈独秀共同创办与出版革命进步刊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贬损鲁迅还是神化鲁迅,都是违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为了清除鲁迅身上的“附加值”和“光环”,走近真实的鲁迅,本文从鲁迅的文本和他的亲友的有关回忆文章中探索他的自我定位问题。结论是:鲁迅把自己定位于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作家、左翼作家、革命的同路人、普通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1.
“问题与主义”之争涉及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之间的最初冲突。虽然李大钊与胡适在论战中各自表达了不同的哲学与社会政治思想,但是这种冲突具有“原初”性质;在李大钊的“根本解决”与胡适的“点滴改良”之间存在着可以沟通的环节;李大钊与胡适的关系表明,中国革命可以在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的宽容精神基于他对宇宙本质的辩证认识:宇宙是一个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实体。在常态的统一体中,人们要有宽容精神。宽容精神就是有“容人并存的雅量”和“自信独守的坚操”。宽容精神在李大钊的日常生活、与人相交往以至革命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实行者,为国民革命的兴起、发展和成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李大钊还是我党统一战线理论的最早探索者。他指出,要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无产阶级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认定一联合战线”;无产阶级政党要坚持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统一战线的坚实基础是工农联盟;在统一战线工作中要坚持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人们在评价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李大钊时,特别注意到他与俄国民粹主义在思想与行为上的联系。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教授认为李大钊1919年2月写的《青年与农村》一文,是“对俄国早期民粹主义精神最准确的表达”,并认为李大钊“正是带着这些民粹主义观点开始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生涯,民粹主义也成为他的革命理论基础”,而这些东西,“都严重地影响到李大钊对马克思理论的解释”,并推测“毛泽东很可能受到了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念中所夹杂的民粹主义观点的影响”。国内学者李泽厚先生认为李大钊在接受和传播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他的著作、讲话、报告和一些书信中,多次谈到鲁迅及其著作,并对鲁迅在中国革命和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作过很高的评价,他们虽然相知相契,但两位伟人却终生未能相见。早在三十年代,毛泽东曾遗憾地对冯雪峰说:“‘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见过鲁迅。”幸而通过冯雪峰,毛泽东了解了许多鲁迅的情况。由于冯雪峰的特殊身分,使他成为毛泽东与鲁迅之间的忠诚联系者,在这两位伟人之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沟通工作,起到了其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鲁迅回顾自己在“五四”时期写的作品时,把它称为“遵命文学”,并且说这也即是当时的“革命文学”。不过,鲁迅又进一步解释道:“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服者的命令","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鲁迅毫不掩饰自己当时写作的立坍,毫不否认自己作品的倾向性这正是由于他对于文艺与政治、作家与革命的  相似文献   

17.
从人道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李大钊经历了从“勿抗恶”的人道主义到革命的人道主义、从“群众意志”的人道主义到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从“人心改造”的人道主义到“物心两面改造”的人道主义的认知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李大钊吸收了托尔斯泰反抗专制的革命精神、强调“群众意志”的民本思想;舍弃了托尔斯泰“勿以暴力抗恶”的社会改造理念、主张人心“悔改”的唯心史观;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唯物史观和经济学说,从而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的彻底转向。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在《〈守常全集〉题记》中认为。李大钊的“遗文”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李大钊的事业史迹和思想遗产,已成为中国现代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课题,北京师范大学朱志敏的这部《李大钊传》,就是其中一个新的研究成果。尽管有关李大钊研究的论著已不少,但朱著却呈现别一特色。作者从复杂的中西文化背景上,剖析李大钊思想的形成过程。李大钊生活的时代,正是中西文化剧烈碰撞与交锋的时代,作为智者,他受到了新思潮的浸染,并且由此展示了独自的新观念。如“青春”精神所含的意蕴,正如作者分析的那样,它与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有着某种相通之处。而唯物史观的形成,除了来源于马克思的学说之外,本书显示,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早期的李大钊在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着重关注唯物史观。在国内与国际大背景下,李大钊不断进行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产生了“决定论”与“能动论”的矛盾。此矛盾究其根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知不清,李大钊在后期也纠正了这一认知,推进了唯物史观在革命中的传播与实践。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经典文本,剖析早期李大钊在“决定论”与“能动论”上的认知矛盾,及其之后在正确理解唯物史观基础上解决这种认知矛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25年11月底,塞外山城张家口已是冰天雪地,处处是银白色的世界。 为了推动农工兵革命运动,团结西北各族人民共同进行斗争,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同志冒着严寒来到张家口,在宝善街亲自主持召开了“西北农工兵代表大会”,建立了西北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