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国强 《德国研究》2003,18(3):48-52
19世纪是德国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并最终形成民族国家的重要历史时期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后成为德国国歌的政治抒情诗“德国之歌” ,为把握该世纪德国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及其对 2 0世纪德国社会发展走向的影响 ,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德国职业教师培养的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不同时期和地区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训的基础上,作者介绍并分析了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训的历史发展和现行模式,使中国能够借鉴德国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拟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基本资料为线索,对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的总量变化、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等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魏玛共和国是德意志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国家,也是德国政治教育制度化的诞生时期,对当代德国的政治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本文通过对其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剖析,探询魏玛政治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自吐蕃时期传入中国藏族地区以来,曾以佛教赞诗、格言、诗歌、散文注释等形式出现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之中.在中国藏族地区独特的历史语境和文化氛围下,通过不同藏族作者的翻译与改写,摩诃故事逐渐融入藏族文学发展史中,演变为具有"藏文化特色"的经典故事.《殊胜赞》《胜天赞》及其注释是摩诃故事在已知藏文文献中的最早记载,打开了藏族人民了解印度史诗的最初窗口;随着佛教在中国藏族地区的再度复兴,部分藏族史书将摩诃故事迦尔纳的出生情节"挪用"到第一代藏王的身世建构之中,推动了聂赤赞普"印度出身说"在藏族历史书写中的流行;格言诗集方面,萨迦班智达在《萨迦格言》中首次将印度史诗与藏族格言体裁相结合,成为摩诃故事在藏族文学发展中的新形式;《诗镜》自13世纪传入中国藏族地区后,对藏族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产生深刻影响,其广泛传播无形中助力了摩诃故事的流传;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藏族地区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摩诃故事:根敦群培译《薄伽梵歌》集中体现了摩诃故事的思想精髓,为当时的藏族人民了解印度及印度教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拉敏·益西楚臣著《般度五子传》全文以诗体形式写成,体现了藏族作家的创造性,是近代藏族文学作品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赵蕾莲 《德国研究》2003,18(1):60-67
对纳粹时期的意识形态及其后果进行反思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许多叙事作品的主题.本文试图概括性地介绍并评论作家最新中篇小说<蟹行>的主要内容和叙事特点.格拉斯通过描述一个德国中学生开枪打死一个假称犹太人的网友这一事件的前前后后折射出德国当今社会内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即德国人面对耻辱的二战历史采取的冷漠或者狂热态度都是德国新生代中极端右翼分子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重温德国历史上的文化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世隆 《德国研究》2005,20(1):61-64
本文较全面地整理了100多年前德国文化斗争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内容,包括文化斗争的背景、序幕、高潮和结尾.对文化斗争期间的德国各派政治势力及他们对文化斗争的态度进行了分析和介绍.特别是对文化斗争的性质、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与以往历史著作有所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叶隽 《德国研究》2000,(1):41-43
艾伯特基金会是德国社会民主党 (SPD)的政党基金会 ,德国的政党基金会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现象 ,据称只有德国有政党基金会并提供奖学金。艾伯特基金会是为了纪念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第一位总统、社会民主党人艾伯特而设立的 ,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个政党性基金会。当初设立该基金会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年轻人提供奖学金。今天艾伯特基金会的活动领域早已超出了奖学金所能涵盖的范围 ,但奖学金的颁发仍然作为该基金会的一个重要任务。下面将艾伯特基金会 ,重点是其奖学金部的运作情况作一介绍 :一、艾伯特基金会的组织结构(一 )董事会为最高管理机…  相似文献   

9.
导言 发端于殖民地时期(1910~1945)的韩国近代历史学受到了当时居于主导地位的日本学者的影响--他们从事历史研究和写作的"现代"方法是19世纪末期从德国导师那里学到的.  相似文献   

10.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自吐蕃时期传入中国藏区后,在悠久绵长的千年历史中扎根藏地,逐步成为藏族人民耳熟能详的外国经典故事.中国藏区的罗摩故事形态受到印度和藏区本土的历史语境、文化氛围、宗教传播及译介主体等多种现实因素的限制与影响.长期以来,由于《罗摩衍那》的印度教文本属性与藏区的藏传佛教信仰,藏族学者的文学接受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过滤与变异现象.20世纪初,《罗摩衍那》的藏译与接受现象迎来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变迁.藏族学者筚路蓝缕,抛弃了狭隘的宗教派别偏见,力求探索真知,开创了《罗摩衍那》在藏区译介与接受史的系统化、全面化和多元化局面,呈现出全新的文学景观.以根敦群培为代表的藏族学者开始跳脱佛教神学观念藩篱,以人文史观与实证考察的学术方法开启对《罗摩衍那》的评判与研究.这与当时藏族学者学术价值观念的剧变紧密相连.此外,罗摩故事与藏戏表演艺术的密切结合使其根植于民间口头叙事传统,纷繁多样的藏戏流派因地制宜,基于地方性知识与各自独特的表演模式进行阐释,衍生出丰富各异的罗摩故事样态,进一步强化了藏族群众对这一古老外来题材的文化认知.可见,印度罗摩故事已深入当代藏族本土语境,成为藏族民众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经典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