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的改革从安徽开始;安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起到了先锋和示范作用,促进了全国农村改革的成功,这已成为历史的定论.邓小平是安徽农村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在改革的关键时刻,如果没有邓小平站出来说话,没有邓小平提供的理论支持,安徽的农村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改革中,农村之所以成为突破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农村是计划经济的薄弱环节,农村改革的起点较低等。农村第一步改革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经验,如:尊重群众的实践和创造,进一步解放思想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到2008年,我国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三十年。这三十年,是亿万农民真正发挥首创精神、自己创造历史的三十年,也是日新月异变化的三十年!总结我国三十年农村改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处在农村改革前沿的广大农民群众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产生的最直接的实践基石。邓小平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探索和积累的经验,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党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最重要的依据。面对农村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邓小平同志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充分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促进我市经济长期增长、城乡社会统筹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社会利益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经济、环境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利益冲突主要的表现就是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们应当特别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中出现的矛盾要靠深化改革去化解;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靠加快发展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社会的真正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在我国绝大多数群众稳定地解决温饱、进入小康以后,今后1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性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一、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十六大报告充分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领导农村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农村基本政策,指出了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靠班子,关键在书记。近年来,临沂市始终把抓好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积极创新,大胆探索,着力打造一支守信念、  相似文献   

8.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领导亿万农民不仅创造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奇迹,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农村生产力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而且创造了以村民自治为特征的中国农村民主建设的伟大实践。在九亿人口的中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这是我国农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9.
秋洁 《实践》2009,(7):11-11
这一讲,我们同大家谈谈农村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阶段性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今天我们先谈前两个特征。一经过30年的农村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发生了许多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它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发  相似文献   

10.
在30年农村改革中,农民的探索和实践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可以说,在农村有多少需要解答的难题,就有多少探索破解的努力。正如邓小平所说,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由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再作为全国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2014年以来,六盘水在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践中,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开展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下简称“三变”)改革发展新模式。“三变”改革作为一项重大的实践创新、机制创新,发源于基层,根植于实践,受到了中央和省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引起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关注。目前,六盘水市正以“三变”改革引领农村综合改革,充分激活农村发展要素,将“三变”改革助推农村精准扶贫机制改革,推动六盘水市脱贫攻坚作为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2.
聂皖辉 《党史纵览》2007,(11):31-37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1993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来安徽考察期间感慨地说:"安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起到了先锋和示范作用,促进了全国农村改革的成功","这一历史性的贡献.是安徽人民的功劳,是安徽人民的骄傲.也说明安徽人民有革命的精神和创造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的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重大问题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反思和总结农村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和探讨深化农村改革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正文 《探索》2002,33(2):15-17
本文简要分析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发展思路的异同,认为邓小平指导农村改革发展成功在于思路的正确转换。这是在延续基础上的重大转换。论文从工作中心转移、组织体制构造、突破封闭状态、实现富裕途径、发展驱动力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安徽在全国率先突破“左”的框框,积极探索农村改革之路,影响之大,人人皆知。历史经过30年的洗礼,使人们愈来愈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农村第一步改革的起始与成功,首先得益于万里主政安徽。邓小平说:农村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万里是立了功的!这是对万里历史性地评价。  相似文献   

16.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党中央召开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战略思想。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7.
继2003年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取消了近三千年的皇粮国税之后,2006年启动的农村综合改革再掀中国农村改革的高潮。按照中央部署,“十一五”时期,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欢欣鼓舞之余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一轮农村综合改革能够完成中国农村改革的最终使命吗?  相似文献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北京密云县在传达和贯彻落实中央农村政策的实践中,引起了对过去农村工作的极大反思,同时也遭遇了思想上和工作中的困惑。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改革的初步实践却开始了,并取得了较好效果。1979年密云县农村改革启动的情况,是微观研究全国农村改革的一个视角,反映当时全国大多数农村的普遍状况,更突显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特性,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相似文献   

19.
袁隆平改稿     
郝安 《新湘评论》2013,(5):37-38
民谚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当年80多岁的邓小平夹着一支烟,摇摇头,抿着嘴说,中国农村改革,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第一次见到袁隆平,是他75岁的时候,我说了这句大实话,袁隆平也夹着一支烟,也摇摇头,也抿着嘴说,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工作,一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把发展小城镇提高到大战略的高度,摆上议事日程;也是农村改革20多年实践得出的共识、总结出的经验。发展伊犁的小城镇是一个重大的综合课题。我们必须自觉站在全局的高度,立足于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深刻认识小城镇的作用,全面理解发展小城镇的战略意义。 首先,小城镇虽小,但它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不同层次的小城镇是我们各县(市)、乡(镇)行政区域和本片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同样也是当地交通、信息中心,是当地人流、物流的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