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卜束 《瞭望》1990,(35)
“三百六十行,隔行如隔山。”这是俗谚,自有至理存焉。常常发现,有些人在这一行是顶刮刮的人才,干另一行却往往是庸才。我有一位老友,就干过这样的蠢事。他是作家,写了不少小说、散文和诗,也出过几本集子。不幸的是,他忽然也削尖脑袋向流通领域里钻,和一位港客合开了个AB公司,忙了一阵子,结果是发财梦破灭,亏欠了一大笔债。他后来说,这下子明白了:自己原来毫无经商之才。  相似文献   

2.
壮族老“A”     
峭岩 《瞭望》1986,(14)
他,五大三粗,结实得象十万大山里的一块石头。他从对面走来时,却如风如飘,悄没声响。他就是当初从一千三百多名新兵里挑选出来的三名侦察兵中的一名。经过九年的火烧锻打,他成了闻名全军的“侦察英雄”。在最近总政组织的“前线英雄汇报团”的名单里,第一名写的就是他——覃显凡。 覃显凡是广西壮族人,他虽然不象武侠小说中的那些武士,有着飞檐走壁、呼风唤雨的本领,但他的擒拿格斗技艺,却使越南侵扰我边境的特工胆颤心  相似文献   

3.
华盛顿专电 农牧渔业部农业工程院最近派到美国的访问学者徐及,在出国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刻苦学习专业,广泛结交朋友和进行社会调查,深入工厂参加生产实习。在这个基础上,他结合国内具体情况,写出了一份《关于在我国生产炸土豆片的建议》的报告。中央领导同志在得知徐及的学习成果后称赞说:“考察就要象这样的考察”。 走出去,进入美国社会 徐及是去年三月被派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农业工程系,学习和考察美国的食品加工的。他一开始就刻苦学习,选修的三门课程,门门优秀,获得系主任和导师的好评。但是,他并不就此满足。去年十二月中旬他在写给领导同志的一份学习情况汇报中说:“我感到要想多学多钻一些东西,仅仅锁闭在实验室里是不够的,也不能满足于从课堂上和书本里学到的东西,而要在上述基础上设法进入美国社会,广泛接触才能学到更多、更实际的东西。”他  相似文献   

4.
施立松 《各界》2013,(12):90-91
一笑妆成伴白头 陈寅恪是典型的学者,他全部生命燃于学问,学问景区里,璀璨星云,高山仰止,他悠游自如,生活中他却笨拙不堪。唐贫婚前不识柴米,但作为一个老把油灯打翻的书呆子的妻子,  相似文献   

5.
大度读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学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  相似文献   

6.
“左”魂灵     
锡杰  文远 《瞭望》1984,(34)
在滏阳河畔,一位植棉致富的农民,握着大把的票子舍不得花,存到银行里怕露富,投资经营又怕惹出投机倒把的闲话。于是,他将几千元人民币塞在墙洞里。半年之后,打开一看,票子被耗子啃了,咬得很碎,拼对半天,也没凑出几张整的。此事成了一桩“趣闻”。由此,眼前忽地跳出了一个人物——泼留希金。这是果戈理名著《死魂灵》里的一个角色。泼留希金积攒的家财很多,然而他却不知道怎样用这些钱和物。钱锁在箱子里,活钱变成死钱;物放到仓库里,霉烂变质,用手一碰就化为飞灰,地窖里的面粉硬得象石头,  相似文献   

7.
日前,一位老同学谈起这几年为官的经历,声称钻过热被窝,也坐过冷板凳,颇有点冷热感受.他毕业后曾任某县财政局行财股长.这是个热被窝,官虽不大.权却不小,全县百十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均得要通过他这一关,整天上班有人找,下班有人盯,忙得挺热乎.因为清正廉洁,荣升为县监察局副局长.然而“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这份监察差事使他整整坐了两年冷板凳,后来又调任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朝拜者重又趋之若鹜.  相似文献   

8.
杜晶 《侨园》2013,(9):22-22
<正>已过而立之年的他,鼻梁上依旧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乌黑的头发有些自然卷,嘴角微微上扬,斯文的书生气质与学生时代的他一点儿没变。武传波,这个曾经生活在大山里的穷学生,如今已漂洋过海在非洲工作了。时光变换,岁月流转,但是他"出去闯闯"的梦想却一如既往,他说,梦始终在路上。  相似文献   

9.
蝴蝶的信念     
林清玄 《党政论坛》2014,(18):27-27
我在院子里,观察一只蛹如何变成蝴蝶。那只蛹咬破了壳,全身湿软地从壳中钻了出来。它的翅膀卷曲皱缩成一团。它站在枝丫上边休息边晒太阳,好像钻出壳已经用了很大的力气。它慢慢地、慢慢地伸直翅膀,飞了起来。  相似文献   

10.
王纪卿 《党政论坛》2009,(24):34-35
左宗棠是军事奇才。对于败将王珍.却爱护有加。王珍是湘军的创始人之一,湘乡的勇丁许多都是他亲手训练出来的.他平日里口若悬河.谈的都是兵机战法.然而一上阵就栽了跟头.丢人现眼,真有以死雪耻之心。  相似文献   

11.
投案自首     
北京国营大华无线电仪器厂武装部干部谭云华,解放后历年的春节都是在全家团聚的欢乐之中度过。可是,今年春节,他却象恶魔缠身似的心烦意乱,坐卧不宁。街头的爆竹声那么热闹,收音机里歌声那么悦耳,他却怎么也乐不起来。老伴做的丰盛可口的年夜饭,他吃着无味;亲朋好友来拜年,他无意去回访。整整四天的年节假日,他都闷在家里。这个平素吊儿郎当惯了,什么事都满不在乎的人,眼下却如坐愁城。 愁由何来?他非法获取暴利一万七千余元的犯罪活动,眼看要露出马脚了。  相似文献   

12.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凶恶的敌人夺去了元帅的一只眼睛。但是,我们的元帅几十年来就是用一只眼睛为中国革命的事业日夜操劳。每一次要给毛主席的报告、总结,他都是亲自动笔,从不交秘书代写。从他身上,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废寝忘食”。记得有一次,他连续几天埋头给毛主席写材料。吃饭的时间到了,请他吃饭,他总是“嗯”一声,可是手上的毛笔却总不见放下。我们都  相似文献   

13.
白丹 《侨园》2015,(1):39
这个历史故事,发生在三国曹魏时代。魏国中央军护军营里有个兵卒叫窦礼。一天,他离开军营外出,结果再也没有回营。军营认为他逃跑了,就宣布要追捕法办,并目还要根据魏国对逃兵的法令,将他的妻儿老小没收为官奴。窦礼的妻子不服便到处申诉喊冤,却没有一个当官的理睬。最后她告到中央廷尉那里。总算幸运,遇到了一位既仁且  相似文献   

14.
<正>多年前,看过一篇小说,题目和作者已记不清了,故事情节却难以忘怀:有这么一个年轻人,上世纪70年代时,在京郊一个村里插队。在那个年月,下乡知青干活很累,收了工大家都倒头大睡。他却在土炕上铺上马粪纸,画些花鸟鱼虫。这与那个时代的要求不符,有人就给反映到了县里。谁知因祸得福,县文化馆美术组正缺人,便把他调来"接受再教育"。他依然不知疲倦地画他的花鸟鱼虫。画室的玻璃被大风刮碎,他用破报纸一糊就糊了八  相似文献   

15.
照片上这位工商干部,名叫姜瑞峰。在因出售假药闻名全国的河北省魏县及周围地区,提起这个名字几乎妇孺皆知。有正义感的人们都称赞他、敬重他。那些不法分子,却打心眼里害怕他,仇视他。从1984年到1987年,他查获假药案100多起,处理不法分子2000多人。为此他屡冒风险,屡遭打击报复……  相似文献   

16.
小镇里住着一位先知。当异乡人来到先知的住处时,已是入夜时分。门开着。他叫唤两声,无人应门,就自行进入。那是一个很大的房间。一盏点燃的煤油灯,就摆在离门口不远处的一张大桌子上,但桌边却空无一人。无数飞蛾绕着煤油灯的亮光飞舞。  相似文献   

17.
香港中年实业家徐展堂,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虽不喜欢出风头,但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却名声大振,成为香港传媒争相报道的新闻人物。他出身寒微,打过工,在街头卖过云吞,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现在是香港25位大富豪之一,并跻身世界50位著名私人收藏家的行列里,在英国和美国有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艺术馆。  相似文献   

18.
美丽的煎熬     
辛弃疾在他的《青玉案》词里发明了一个“那人”。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那人”你在哪里?你的、他的、我们各人心中的“那人”你在哪里?辛弃疾把他(她)藏在“东风夜放花千树”中。东风、大好春光,夜放、玲珑剔透———都是幻境,不是么?我们还是温习一遍全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彐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片繁花似锦之后,我说的“一片”也许是人的一辈子,半辈子,十年二十年,一天两三天,最后来到灯火阑珊处。阑珊,油…  相似文献   

19.
君子心 《各界》2013,(7):62-66
洪承畴,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个大汉奸,作为明臣却向清兵投降,他的骂名一定是千古流传。我ffJ这里的故事,是要讲述这样…个汉奸的人生,以警示后来者。  相似文献   

20.
庄周讲道和现今讲话●李耐因老聃又名李耳,是后世称之为老子者。他可是中国古代的大学问家、大哲学家。古时候没有照相术,后世人们只能凭想像猜测他是个什么模样儿。老子在人们想像里的形象却不大美妙:有点像三家村私塾的老学究———瘦骨嶙峋,一脸灰色,几根稀疏的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