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权是发展中国家的最后一道屏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权与主权之间的关系日益成为冷战结束后国际上激烈争论的焦点。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代表非洲国家在1999年9月22日第54届联合国大会上抨击以维护人权的名义干涉他国内部冲突的倾向。布特弗利卡强调,非洲国家“对自己的主权遭到任何损害仍然极为敏感”,主权是非洲国家“防止出现不平等世界秩序的最后防线”。这个讲话充分反映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如何看待主权与人权之间的关系上存在不同的处境、看法和立场。发展中国家对人权与主权之间关系的争端之所以极其重视,因为这是涉及到他们根本利益的大事。  从常理上来讲,人权与…  相似文献   

2.
1999年11月25日—26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基金会在北京举办了1999年国际形势研讨会。来自外交部、总参谋部、中联部、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30多个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会长熊光楷、外交部副部长杨洁篪出席会议并讲了话。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杨成绪作了总结发言。与会专家和学者就科索沃战争后国际形势的新特点、“人权高于主权”论、对世界经济形势的估计和预测、发展中国家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种大型研讨会将每年举行一次。1999年国际…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国际政治中人权与主权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国际政治,尽管纷繁复杂、曲折多变,但权力政治与权利政治的较量,始终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冷战结束后,权利政治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主权与人权的关系变得更为突出。主权与人权是紧密相连的两大政治权利,两权并重,应同时充实和完善,不可偏废;两权相辅相成,既相互依托又相互制约,不可分割,更不能相互对立;两权内外相交(即主要属于国内问题,又具有国际性),既一致又有区别,不可混淆,更不能相互排斥。正确处理主权与人权的关系,除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外,同时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在此问题上的“双重标准”,揭露“人权高于主权”错误论调的用心。  相似文献   

4.
“失败国家”作为一种切实存在的国际现象,不仅对其本国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地区和全球稳定与安全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失败国家”特有的前现代、无政府、轻人权、强依附四个方面的本质属性。冷战后,特别是“9·11事件”后,“失败国家”问题不再仅仅是人权问题,甚至也不仅仅是安全问题。实际上,“失败国家”问题还涉及国际政治中的主权与人权、秩序与正义、大国与小国关系这类永恒主题,因而具有重大的国际政治效应。  相似文献   

5.
人权问题是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战后,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利益需要,赋予人权以新的内容,形成了与西方国家人权观不同的特点,而赋予人权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内涵,是发展中国家实践人权的根本所在。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一贯重视人权,维护和实行社会主义人权。中国坚持尊重主权与不干涉内政的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积极谋求现代国际人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宪章》禁止在国际关系中侵犯主权和使用武力,但将一国“威胁国际或地区和平与安全”规定为例外,同时又高度重视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在鼓吹“人权高于主权”论调的同时,推动安理会将一些国家内部侵犯人权的行为解释为“对国际或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进而在它们的领土上设立了禁飞区.作为国际人道主义干涉的新模式,设立禁飞区已经在伊拉克、波黑和利比亚进行了三次实践,显示其正在演变成一种国际规范,但它的适用条件非常严格,因而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在有关民主和人权的价值观上,美国与欧洲的共同点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区。"正因为如此,冷战年代,它们运用"人权外交",联手对付前苏联;冷战结束后,欧盟支持了美国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海湾战争,参与了打着"人权高于主权"旗号的科索沃战争,参加了反对恐怖主义的阿富汗战争。即使在伊拉克战争后,当美国和欧洲围绕中东问题、联合国作用及国际秩序等问题发生尖锐分歧时,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仍能为双方弥合关系发挥一定积极作用。然而,美欧在人权领域也存在矛盾与分歧。自"9·11"事件引发的国际反恐斗争以来,双方在国际人权问题上的分歧愈益显露,这使有的美国学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主要国际政治思潮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坚持冷战思维的新保守主义,突出反共意识,强调“历史终结论”、“共产主义失败论”和“道德政治论”,鼓吹“单极稳定”和“霸权领导”;提倡西方价值观为特色的新自由主义,挑战传统现实主义,强调“文明冲突论”、“人权高于主权”,并按西方价值观建立国际制度与规则;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鼓吹第三条道路等是冷战后国际政治思潮出现的3种新动向。作者对此从国际关系构架学理以及实践上进行了服人的剖析。  相似文献   

9.
一、实现了对克林顿总统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巨大转变 二战以来,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大体上分为冷战时期的“遏制战略”、“超越遏制战略”和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扩张战略。目前美国仍然处于这一全球扩张的过程中。总的说,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有“三大支柱”,即安全、经贸和人权。主要是因应2001年“9·11”事件和国际恐怖主义,乔治·W·布什总统在美国的综合实力基础上,借助反对恐怖主义之机维持冷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绝对优势和“领导地位”,推出其国家安全战略即布什主义,强调军事主义,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的“人权与国际关系”中青年学者研讨会于5月17日在京举行。来自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社科院、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等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外交学院等高校以及外交部、中联部等国家机关的中青年学者和外事工作者共40多人,从人权与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历史、人权在外交政策中的表现及对策两个方面,分别就人权与主权的相互关系、人权的国际机制、西方“人道主义干涉”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人权观念及政策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会议在首都学术界引起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