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很快,机构改革在电力工业部等12个单位中先行一步,其他部门也陆续付诸实施。这次改革,在领导班子方面.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  相似文献   

2.
该文对我国建国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进行了回顾,分析总结了其经验教训,主要有:理论准备不足,思想观念滞后;职能转变难到位;人员分流安置缺乏切实有效办法;保障机制不健全。文章还对搞好即将进行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进了探讨,认为: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二是要真正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三是要切实做好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四是要强化保障机制,巩固机构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3.
陆维成 《共产党人》2006,(12):37-39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群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机构改革,实施了精兵简政战略。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宁夏先后进行了6次较大规模的机构精简、改革和调整(不含1954年至1958年同甘肃省合并期间的机构调整)。  相似文献   

4.
继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1999年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帷幕将全面拉开。搞好这次机构改革是“事关国家兴衰的大事”。本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对即将开始的我省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剖析,今儿提出了顺利推进我省政府机构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教训与可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后我国曾进行了多次政府机构改革,但是一直没有走出精简与膨胀的简单循环,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改革形式简单,改革内容重复,改革理念滞后,启动机构改革被动等等。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既有体制、人治、理论、利益等方面的因素,又有公民、文化传统等深刻原因。要使政府机构改革取得预想成效,就应不断更新政府理念,大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走依法治编之路,同时从多方面消除官本位影响,并加强社会团体的自治功能。  相似文献   

6.
政府机构改革跳出“怪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机构改革要跳出膨胀--精简--膨胀的怪圈,需进一步开阔思路,拓展范围,在外围多做文章,把改革的着力点从单纯的精简机构转移到政府职能转变与大力推动市民社会的营建之二者相结合上.政府要从政策上大力扶持第三部门的发展,逐步改变"强政府、弱社会"的现象,同时必须遏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治理转型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与经济学拓展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用治理理论考察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一方面为地方治理的初步转型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也要求我们致力于治理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200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肩负着"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双重目标和任务,职责明晰、服务性强、整合力度大,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政府机构改革相比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服务特色、民生特色和整合特色。为了落实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应该在思想认识、组织管理、法制建设和用人制度上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予以保障,从而确保这次机构改革的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臧乃康 《唯实》2000,(5):17-20
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转轨时期的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过渡性,面临诸多矛盾和困难。为此,必须树立有限政府和市场政府的新理念,整体转变政府职能,利用经济杠杆和政策导向来合理分流、转移人员,并正确处理好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政府机构改革与党委机构改革的关系;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与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建国后我国曾进行了多次政府机构改革,但并未走出精简与膨胀的简单循环,主要表现为:改革形式简单,改革内容重复,改革目标的多重性,改革理念滞后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既有体制、利益等方面的因素,又有文化传统等深刻原因。要使政府机构改革取得预想成效,就应不断更新政府理念,大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走依法治编之路,同时从多方面消除官本位影响,并加强社会团体的自治功能。  相似文献   

11.
到去年年底,国务院机构改革已经结束,基本实现了职能的转换和裁减一半人员的目标,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树立了榜样,但中央政府公务员的人数和地方政府公务员人数相比毕竟只占少数,以往机构改革的经验也表明改革越向下,阻力也就越大,改革愈不彻底。同时,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许多方法并不适用于地方,这些都说明政府机构改革所提出的目标和设想能否实现,能否走出以往机构改革所未能走出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还是一个未知数,成功与否主要仍取决于各级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随着“三讲”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地…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的行政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逻辑延伸。在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已庄严地载入宪法的今天,我国政府机构的改革更应遵循宪政和体现法治精神。这样,才能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政府的客观要求并获得广大人民的热情支持,从而使我国的机构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一、精简与效能:机构改革的宪政基础对于国家机关设置与运行的基本原则,我国宪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  相似文献   

13.
政府机构改革呼唤社会中介组织的发育。社会中介组织的发育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力。政府机构改革没有完全到位制约了社会中介组织的发育,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未能有效促进政府机构的改革,是政府机构改革与社会中介组织发育未能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的原因。促进政府机构改革与社会中介组织发育良性互动,要抓住政府机构改革的六个重点,解决加快社会中介组织培育和发展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政府机构改革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公民社会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政府机构改革和公民社会建设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都受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程度的影响。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呼唤公民社会进程的加速发展,而公民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5.
论农村基层政府的机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也是在农村。加快农业、农村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这些都离不开农村基层政府的努力。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基层政府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并就此提出了加强我国农村基层政府机构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公共性是政府的基础属性之一,同时以现代政府作为最重要载体.作为公共性的重要表征,政府机构的改革和职能的转变理应将增强公共性作为基本方向.然而,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政府部门的自利倾向以及主客同体的改革特征造成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日益面临公共性困境.2018年政府机构改革的逻辑起点是政府权力为民所用,关键环节是政府职能为民所设,改革归宿是政府与公民协同共治,最终朝着增强公共性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三十年之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期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经历了由简单的精简机构和人员到转变职能,实行“三定”方案,再到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以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过程。新一轮的政府机构已全面展开。展望这次机构改革,呈现以下趋势:目标着眼未来十年,改革将连续进行;微观事务干预减少,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将进一步强化;内容彰显“以民为本”,服务型政府建设将不断加强;大部制破题,探索之路渐进;形式灵活,中央与地方关系将得到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政府从建国以来进行过九次精简和机构改革,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方面一直是在探索中进行.从改革的效果来看,"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圈",一直困惑着改革者和决策者.经济全球化和WTO的加入要求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整体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政府机构屡次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研究邓小平的政府机构改革思想,不仅是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创立学习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为精简政府机构探求指南和谋略。政府机构改革是一项艰巨的政治工程,精简政府机构必须进行以政府职能转换为前提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0.
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看行政组织法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晓川 《新视野》2007,(4):48-50
政府机构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体现。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的政府组织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障碍。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就显得十分重要。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数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但都未能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性突破。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没有以法治政府的基本理念为指导,缺乏完善的行政组织法的制度支持。因此,加强与完善行政组织立法是政府机构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自身理性要求,也是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