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芳 《求索》2013,(10):214-216
主体性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一个热点。教育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关系的多维性、价值意义的变动性、价值主体的创造性,主体性教育的客体性表现为价值主体需要产生的物质性、价值客体功能属性的客观性、价值中介作用方式的实践性。对当前主体性教育研究中出现的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对立、对“主体性”理解的片面化和绝对化、对宏观层面上的教育主体重视不够、对教育自身主体性的认识不足、对培养创新素质的认识不到位等问题进行反思,由此可以更加明确主体、主体性、教育主体、主体性教育等概念的内涵,并对其在理论和实践领域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2.
能动的对象性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概念的重要规定,也是马克思说义在理解主客体关系上,不同于旧哲学,特别是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点。一、旧哲学主体对象性的局限性包括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在内,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受动性方面理解主体,忽视了主体的实践本质,对象性仅是人作为自然实体的受动性。在它看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践不是在主体一客体的结构中进行,而仅仅是在客体>主体的受动“关系”发生。主体的对象性仅是从客体的方面去理解,而没有从主体的能动性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主体与客体及主体自身作为一种实践关系来理解。因而,“主体…  相似文献   

3.
沈云林 《求索》2007,(9):134-136
主体间性经营的宗旨是在一种和谐共存的环境中,在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经营者的个体主体性,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我”的融合和协调,最终走向经营的“生活世界”。主体间性经营是对占有性个体主体性经营的反对。  相似文献   

4.
一所谓主体是相对于作为它认识、实践的对象的客体来说的,离开了客体也就无所谓主体,也就无所谓主体的主体性了。主体性也只是在与客体的关系上相对客体来说的主体性。这也就是说,客体和主客体的关系是主体,也是主体性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我们探讨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显然,那种离开这样一个基础和前提的考察方法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这也就是刘再复在他专门谈主体和主体性的《论文学的主体性》(以下简称《主体性》)一文中所犯的一个错误。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问题,说到底是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不能离开客体的制约和限制,怎样在客体制约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能动性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这就是能不能坚持主观符合客观的唯物主义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一、必须从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出发来理解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的关系。离开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是无法科学地理解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的关系问题的。坚持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原则,科学认识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的关系,具体来说,要从这几个层次上来理解:  相似文献   

6.
居峰 《前沿》2013,(3):160-161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主体间性理论为理念,立足于社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通过师师、师生、生生主体间平等、互动和交往,将其放之于主体一主体的关系中来,培养大学生具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品德的理论”。该教育理念的建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保证,也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该理论的运用,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教育主体和对象主体的双向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理论彰显人与人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沟通、理解和对话.主体间性理论“走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对于我们教学理念实现“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两个向度的融合,在提高教育效果方面,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客观性范畴是目前哲学教学中使用频率颇高,但含义又十分模糊的概念。本文通过分析先哲们对此范畴的界定以及现代科学的启示,对客观性范畴做了如下理解:主体性不是主观的,它自身体现为一种历史积淀的“客观性”;客体亦不等同于“客观性”;“客观性”只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同一关系之中;“客观性”的获得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演进,是现代哲学试图超越近代哲学主体性的任务,它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消除主客二分.但现代哲学在存在论根基上并未澄明主体间性得以生成的基础,最终仍然落入到近代哲学主体性的建制原则当中.马克思从“感性活动”存在论上揭示主体间性的历史性生成,道说了主体间性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中的一个理论难题。这个难题伴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产生而产生,至今主要形成了"单主体说""双主体说""主体间性说"三大经典论争和"抛弃说""统一说""破解说"三大最新论争。概括来说,这些论争的主要症结在于"能否将人理解为客体"和"客体能否安顿主体性"两大方面。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解决这个理论难题的"可能方案"是,将"主体—客体"分析框架进一步明确为"主体—中介客体—目标客体"。  相似文献   

11.
论主体与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主体性问题是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研究人的地位、特征、人的活动和人的作用。这是一个关系到人的问题的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因而近年来成为国内学术界研讨的一个热点。本文试图就此作一探讨。 一 主体与人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的最一般的规定就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规定性。因此,这一问题首先涉及的是人与主体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旨归。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凸显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同时湮没了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无法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追求。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超越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了从单主体到共时性双主体的进阶,从对立孤鸣到融情共鸣的转换,从"单向度"客体到共同客体的构建。这一扬弃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使人的精神觉醒,激发人的自我实现,鼓励人的个性发展。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提升双方素质,确证主体身份;构建新型话语体系,加强对话交往;聚焦共同客体,深化双方合作。  相似文献   

13.
论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芳 《湖北社会科学》2008,42(2):187-189
主体间性理论是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探讨主体间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我们正确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规律特征以及理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14.
胡健  杨子 《求索》2014,(1):37-41
虚拟主体是现实主体将其行为扩展到网络虚拟世界而创造的数字化身份代表,这无疑促进了主体的虚拟化。虚拟空间对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展,为人的主体性的进一步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虚拟主体性与现实主体性相比的一个最重要区别在于允许“身体缺场”。这一重要区别引发了虚拟主体性原本不具有的一些特点,即虚拟主体是隐身交往的承载者,也是网络语言的缔造者。同时,虚拟主体性把主客交汇融合的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之相适应的虚拟主体的虚拟语言不断地成为了重要问题。由于网络地位不断上升,虚拟主体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得更为重要,虚拟主体间性哲学以此为契机应用而生。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性与母女关系的社会伦理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小轻 《求索》2010,(8):116-118
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引发了对母女关系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著名法国哲学家及女性主义理论家伊里加蕾探讨了母女关系的伦理建构,她认为母女关系所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母亲缺乏主体性所造成,而母亲主体性的缺失又导致女儿主体性的缺失。她提倡主体间性的母女关系,强调女性主体性的建构意味着必须建立一个女性话语体系以及女性之间的积极沟通。建立母女主体间性的关系对男女两性关系的和谐发展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朱松柏 《理论月刊》2012,(4):163-165
"主体间性理论"是社会交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主体间性不仅仅具有本体论的哲学意义,而且更有着丰富的方法论的意义层面。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主体的相互建构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相互对象化的客体,同时更是"主体-主体"关系,其建构的动因是社会实践中的双方精神交往互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建立更加有利于传播和塑造先进的政治文化;更加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更加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也更加有利于推动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7.
韩军芳 《前沿》2012,(16):45-46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效果不理想.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和理解性等特征,能够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主体性作用,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教育者应当转换视阈,创造多维度的现实条件,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8.
赵汀阳 《思想战线》2023,49(1):42-53
“主体性”概念在知识与实践领域的图景是解释一切事物并且为一切事物赋值。由于理性的行为都必然涉及他者,因此,所有的行为事实都具备主体间性。改造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并将其升级为跨主体性,是理解跨文化想象的必要前提。跨主体性的可信基础来源于语言的共主体性,一种语言的重要词汇表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就意味着一种文化发生了某种“文化再化”。“文化再化”触及了跨主体性的核心难题,只有通过增加普遍性的维度而非在不同的普遍性主张之间进行斗争,才能够共同创作一个莱布尼兹式的“足够丰富而兼容”的可能世界。在一种特定文化进行再化的过程中,最小的存活结构是语言和宗教,最小限度的坚实结构是语言、宗教和历史。中国数千年始终保持着跨文化的性质,其运行模式是基于天下方法论的“旋涡模式”。以方法而非信念为本源,中国的原生文化方能够接纳外生文化,并且“化”入其系统中。  相似文献   

19.
现代西方哲学中主客体关系辨析杜绮德主体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哲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从讨论的情况来看,主体性问题不是孤立的,涉及到主体、客体、实践、交往等哲学基本概念。我们认为,研究现代西方哲学中主客体关系的有关论点,有助于我们对主体性问题讨论的深入。本...  相似文献   

20.
自近代以来,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随之带来许多社会性问题。有人将其归咎于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哲学,认为只有用主体间性哲学取代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哲学才能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其实,主体间性哲学观点在概念表征上存在先验性和片面性的不足,在观点内容上缺少现实性根基,在思维范式上仍未彻底摆脱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从根本上来讲,主体间性哲学观点谈不上是对主客二分主体性哲学的超越,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主客二元对立问题,从而无法真正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多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