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鹅艾美球虫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每只鹅3×104和0.5×104个孢子化卵囊的剂量感染18日龄天山白鹅,以临床症状、肉眼病变、病理组织学变化、平均增重、病变记分和死亡率为观察指标,对鹅艾美球虫(Eimeria an-seris)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剂量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和各病死鹅的肉眼病变基本相似。各感染组的平均增重与对照组均差异显著(P<0.05)。各感染组平均病变记分与未感染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感染相同剂量组之间的平均病变记分差异不显著(P>0.05),感染不同剂量组之间的平均病变记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感染剂量组均发生死亡,死亡率分别为10%~30%和60%~90%。结果表明,E.anseris具有极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Toll样受体(TLRs)在禽呼肠孤病毒(ARV)感染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考察ARV感染鸡的不同器官中TLRs在不同感染时间点的动态表达变化。本研究将ARV S1133毒株经足垫注射,接种7日龄SPF鸡,感染后第1、3、5、7和14天采集鸡脾、腔上囊、胸腺、肝和心脏等器官组织,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TLR3、TLR5、TLR7、TLR15和TLR21在这些器官中的m RNA表达水平变化,分析ARV感染对鸡不同器官中上述TLRs m 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RV可诱导TLR3、TLR5、TLR7、TLR15和TLR21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并且表达变化也不同。在免疫器官中以TLR3和TLR7的表达升高为主,在心脏和肝中以TLR7和TLR15的表达为主。这些结果提示,TLR3、TLR5、TLR7、TLR15和TLR21在ARV感染致病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禽呼肠孤病毒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观察了用不同剂量柔嫩艾美球虫(E.tenella)YL株孢子化卵囊感染的同一日龄雏鸡和用同一剂量柔嫩艾美球虫YL株孢子化卵囊感染的不同日龄雏鸡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并对不同组别的卵囊和配子体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组中,1×105卵囊感染组配子体和卵囊的产量明显高于1×103和1×104卵囊感染组,其组织病理学变化也明显,但在感染后第9~11 d,1×103和1×104感染组卵囊数较1×105组多;同一剂量(每只鸡1×103卵囊)感染时11日龄雏鸡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说明鸡的日龄越大卵囊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4.
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C57BL/6小鼠,分别于感染后第1、2、3、4、5、7、9、11、13天收集小鼠脾组织,检测分析早期感染阶段小鼠脾中重要炎症因子的表达动态变化,观察脾不同亚群免疫细胞的变化趋势,分析先天免疫分子在血吸虫感染宿主免疫应答进程中的作用。RT-q PCR结果表明,GZMA、GZMB、GZMK等颗粒酶,CCL2、CXCL10、CXCL11等趋化因子,IL-12a、IL-4、IL-6、IL-10等白细胞介素在感染后均不同程度上调表达;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CD3~+CD4~+T细胞和CD3~+CD8~+T细胞比值一直高于未感染对照组;同时NK细胞亚群比例在感染后第5天和7天明显增多。这些免疫相关细胞和分子的变化可能在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探究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先天免疫机制等积累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5.
鹅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雏鸡免疫器官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病理学观察手段对H5N1亚型禽流感毒株感染雏鸡免疫器官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感染雏鸡胸腺、腔上囊及脾均表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学损伤。表明,禽流感病毒感染可造成雏鸡免疫器官组织损伤,这是导致感染雏鸡免疫功能降低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应用抗弓形虫单克隆体(McAb)致敏绵羊红细胞建立的反向间接血凝诊断法(RIHA)和间接血凝诊断方法(IHA),对人工感染弓形虫的兔、羊血清进行了循环抗原(CAg)和抗体(Ab)检测。结果表明,弓形虫弱毒(QHO)株和强毒(RH)株感染的兔和羊血清,用RIHA检出CAg的时间在感染后1~2天,平均4天;IHA检出Ab的时间在感染后8~16天,平均12天。用毒力不同的弓形虫感染后,CAg检出时间有一定差异:QHO株感染的兔平均5.3天,羊平均6.25天;RH株感染的兔平均2.3天,羊为1天。兔、羊CAg的阳性检出率均为100%。兔、羊血清CAg于感染后23~66天先后消失,而Ab滴度长期维持在一定高度(1:64~1:4096)。证明RIHA方法对不同毒力弓形虫感染的动物血清CAg可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为弓形虫病急性期和早期现症感染提供了可靠的诊断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应用不同醋酸地塞米松剂量和不同猪源隐孢子虫sucp株卵囊剂量建立了昆明系小鼠感染模型。结果表明,用DEX免疫抑制的感染小鼠均排出隐孢子虫卵囊,非免疫抑制感染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均没有排出卵囊。卵囊排出高峰期平均在感染后第5~12 d,高峰期的OPG值为5.53×105~17.97×105。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都有隐孢子虫虫体寄生,其中回肠黏膜微绒毛上的虫体数量较多。合适的卵囊和DEX剂量为每只17日龄小白鼠感染10×105个猪源隐孢子虫卵囊和灌胃DEX 0.03 mg/d。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猪腺病毒3型(PADV3)在自然感染猪体内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定量检测了自然感染PADV3的仔猪、妊娠母猪以及与猪圆环病毒2型(PCV2)混合感染的仔猪不同器官组织中PADV3病毒的含量。结果,在感染的猪体多种器官组织中均可检测到PADV3,但是在各器官组织中病毒的含量有差异,其中肠黏膜、肺组织、肠系膜淋巴结、扁桃体中病毒含量较高,心、肝、脾组织中病毒含量较低;在同时混合感染PCV2的仔猪肺组织、肠系膜淋巴结、扁桃体中PADV3含量显著增加。结果表明,PADV3对猪肠黏膜、肺组织、肠系膜淋巴结、扁桃体有较强的嗜性,对心、肝、脾组织的嗜性相对较弱;PCV2混合感染可促进PADV3在仔猪体内的增殖,能增强PADV3对感染器官组织的亲嗜能力。  相似文献   

9.
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人可引起神经系统等肝外损伤,其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经腹腔注射建立HEV树鼩实验感染模型后,采用RT-PCR法检测粪便、肝和脑等组织中HEV负链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感染树鼩脑、粪便、小肠以及肝中病毒的消长,测定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组织病理学观察各组织的损伤情况以及炎症因子IL-4、IL-5在不同感染时间段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感染第7天全部组织均能检测到病毒负链RNA的复制;AST、ALT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肝等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脑膜扩张充血,胶质细胞浸润,小脑出现大量空泡样结构、白质充血,脊髓内各类神经元形状大小不一,神经元广泛变性坏死、胞核崩解固缩,伴有胶质细胞增生。IL-4和IL-5 m RNA转录水平在感染早期和中期均有明显的升高。结果表明,HEV可突破血脑屏障进入脑和脊髓等实质组织,并引起脑和脊髓的病理损伤,感染早期IL-4和IL-5在不同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HEV感染引起的脑和脊髓等组织的损伤有关联。  相似文献   

10.
将鸭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强毒株以不同途径接种10日龄鸭胚,研究了病毒在鸭胚中的繁殖规律,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感染鸭胚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同时用DSHDV人工感染不同日龄雏鸭,比较了不同感染途径对雏鸭的致病性和对不同日龄雏鸭的致病性。结果显示,尿囊腔和卵黄囊2种途径均能使病毒在鸭胚上繁殖并传代,对鸭胚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0-7.24/0.2 mL和10-6.4/0.2 mL。病毒感染鸭胚后,电镜下可观察到肝和尿囊膜中的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60~80 nm,无囊膜;病毒在细胞浆内复制,可形成特征性包涵体;病毒侵害的主要靶器官为尿囊膜与肝,细胞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粗面内质网扩张以及线粒体肿胀和嵴断裂、消失。病毒经肌肉注射、口服和滴鼻均能使28日龄鸭感染发病,致死率分别为86%、89%和97%。研究表明,DSHDV能很好地在鸭胚上生长并致鸭胚各组织器官超微结构发生变化,不同感染途径均能使雏鸭感染发病且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大白鼠为实验动物,采用人工感染的方式,观察了旋毛虫在大白鼠上能否垂直感染。试验观察了孕前及孕后不同孕期感染旋毛虫的大白鼠,检查了孕前感染的15只大白鼠所产仔鼠48只,孕后感染的19只大白鼠所产仔鼠117只,在所有的新生仔鼠中均未发现旋毛虫肌幼虫。但在部分仔鼠的血清中查到了旋毛虫抗体,而且旋毛虫抗体随新生仔鼠出生后时间的延长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2.
在病毒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病毒的感染范围问题,即不同的病毒对动物或细胞有不同的易感力,且同一病毒的株之间也有不同的感染程度,从而出现了毒株间有不同毒力之分。这种毒力的差异或变化,对生产实践或理论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鸡新城疫病毒(NDV)常被认为是研究病毒学问题的良好模型,所以本文试从其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四川省永川县、泸县、荣昌县的6群2月龄左右的鸭群中发现有4群感染隐孢子虫。用所收集的鸭隐孢子虫卵囊进行人工经口感染7只1月龄雏鸭,感染后第8~9天开始从粪便中排出大量卵囊,持续排卵囊期约为12天。感染后13天开始,分期扑杀动物,取其气管、各段肠道、法氏囊进行组织学检查,发现法氏囊有大量隐孢子虫寄生。引起法氏囊粘膜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萎缩及上皮细胞脱落;电镜扫描观察发现法氏囊粘膜上皮细胞膜下有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形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状突起,引起上皮细胞的损伤,从而初步证明鸭隐孢子虫对麻鸭有一定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以草鱼肾细胞系(CIK)和草鱼呼肠孤病毒为材料,采用噻唑蓝比色法分先给药后感染、先感染后给药、药物与病毒共孵育后感染3组进行抗草鱼呼肠孤病毒药物的筛选,建立了体外抗草鱼呼肠孤病毒药物筛选的细胞模型。先给药后感染试验组的结果表明,穿琥宁在阻断草鱼呼肠孤病毒吸附和侵入细胞时效果最强,其次是利巴韦林和板蓝根,黄芩的阻断效果最弱;而在先感染后给药试验组中,穿琥宁、利巴韦林和黄芩抑制草鱼呼肠孤病毒增殖的作用显著,板蓝根抑制病毒增殖的作用不明显;在药物与病毒共孵育后感染试验组中,利巴韦林对草鱼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直接杀灭作用,黄芩、板蓝根和穿琥宁等的体外杀病毒效果不明显。该模型的建立确认了药物在CIK细胞上具有抑制草鱼呼肠孤病毒的作用,不同给药方式药物的作用效果不同,也为抗病毒药物的筛选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5.
我们于1983~1984年先后对56只人工感染肝片吸虫绵羊和4只自然感染肝片吸虫绵羊,应用陕西省化工研究所1981年合成的可利苄(Coriban)进行了驱虫试验。随后又于1984年底到1985年初,对28只人工感染肝片吸虫绵羊进一步用可利苄做了最小有效剂量的试验,同时对4只健康绵羊做了毒性试验。在肯定可利卡对不同日龄(特别是幼龄)肝片吸虫有特效、毒性低、安全系数大的基础上,采取小剂量、连续给药的方法,探讨了其对肝片吸虫感染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影响口蹄疫病毒存活的因素、传播途径和最小感染量,口蹄疫感染动物不同组织、体液中口蹄疫病毒的带毒量和病毒存活能力,口蹄疫病毒在各类畜产品中的存活能力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各类畜产品传播口蹄疫的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估,并提出了风险控制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将120只14日龄雏鸡随机分为毒害艾美耳球虫感染组和未感染球虫对照组,应用间接ELISA及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对相关免疫指标进行了检测,以研究毒害艾美耳球虫感染对雏鸡消化道局部免疫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毒害艾美耳球虫感染雏鸡后7~21d,其肠液、胆汁中的IgA、IgM、IgG含量和盲肠扁桃体中抗体生成细胞的数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雏鸡。表明毒害艾美耳球虫感染雏鸡后,在一定时间内其消化道局部的体液免疫功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宿主对绦虫蚴感染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绦虫蚴病的细胞免疫及细胞因子、体液免疫、补体介导的免疫应答、绦虫蚴分泌物对宿主反应的抑制几方面阐述了宿主对绦虫蚴感染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旨在探讨绦虫蚴感染宿主后不同发育阶段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特点、绦虫蚴产生的活性分子MF对宿主免疫应答的调节以及宿主产生的NO和补体对感染绦虫蚴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3~4日龄的乳鼠作为研究对象,在口蹄疫病毒(FMDV)MYA/98株攻毒后第0、5、10小时及濒临死亡期(第15小时)收集其肠道组织并提取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乳鼠IFN-ε表达量在感染前后及不同时间段的变化。结果显示,IFN-ε表达量在乳鼠感染FMDV前后以及不同时间段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Ⅰ型干扰素的不同亚型及其在抗口蹄疫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20.
将180只14日龄雏鸡随机分为毒害艾美球虫(Eimeria necatrix)初次感染组、二次感染组和对照组,应用免疫SPA菌体花环、间接ELISA及细胞培养技术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测定法对相关免疫学指标进行了检测,以研究毒害艾美球虫二次感染对雏鸡外周血液免疫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毒害艾美球虫二次感染雏鸡外周血液T、B淋巴细胞数量及其对ConA或PMA的增殖反应和血清IgG、IgM、IgA免疫球蛋白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未感染毒害艾美球虫的对照组雏鸡。证实毒害艾美球虫二次感染雏鸡外周血液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