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年是国企攻坚的决战年,国企攻坚的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什么非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可?怎样把这种企业制度创新变为众多国有企业的自觉行动?我国著名工业经济专家周叔莲为本刊的专访撰写文章,对我国国企改革实践中五种模式的递进作了历史性、必然性的理论分析,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 《唯实》2001,(10):30-3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浪潮的推进,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经成为不可遏止的历史趋势。经济全球化从一定意义上看,它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因为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分工的深化和市场规模的扩大,从而推动着生产从国内区域间分工转向国际分工,销售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国际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人才流动加快。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迅速参与到国际经济活动中来,否则难以逃脱被淘汰的命运。但是,要进入国际经济领域,企业又必须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本…  相似文献   

3.
吴澄清  沈增宏 《唯实》2001,(11):35-36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WTO日期的日益临近 ,我国企业如何面向全球 ,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已成为一个十分严峻而紧迫的课题。因此 ,今年 4月 1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企业高峰会和 4月2 3日在上海举行的新世纪第一个“中国企业家活动日” ,不约而同地将这一课题选作会议的主要议题。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 ,但从媒体报道这两个会议讨论的情况来看 ,我们认为 ,当前有两个突出的问题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是中国的企业家有没有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强烈动机问题。二是企业家如何善于利用“外…  相似文献   

4.
201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中国在这一年中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要求也在上升,纷纷提出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我国近2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国际竞争力的增长,从区域划分看,最有力的贡献主要是东部地区.然而,在21世纪中国要继续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从而继续保持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其主要依据是:第一,我国经济的增长不可能长久建立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十分脆弱的基础上;第二,中西部地区可能成为下个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源;第三,当前拉动经济的财政货币政策必须同中长期的地区发展战略相结合,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才能充分发挥其效力.  相似文献   

6.
亚洲或东亚的崛起和中国的崛起,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和平崛起"是当代内部和外部历史条件下铸就的国际现象和历史趋势,中国是最大的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东亚经济和平崛起及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党课》2006,(10):26-26
20世纪60年代初,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00美元。为改变落后状态,韩国制定了“出口立国”战略,对引进的外国技术进行模仿、消化和吸收,以增强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20年间,韩国外购技术的开支高达240亿美元,建成了东北亚的出口“加工厂”,创造了“汉江奇迹”。随着经济高速发展,韩国人开始发现,通过“拿来主义”建立的“加工厂”,在同世界一流企业的竞争中,显得苍白无力。于是,上世纪80年代末。韩国制定了“科技立国”战略。  相似文献   

8.
在主题为"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与世界经济展望"的主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郑新立表示,对中国经济能够先于美国率先复苏充满了信心。三个转变助中国经济先于美国复苏郑新立提到,李克强副总理在首届全球智库论坛开幕式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所提出的生产和交换是经济曲线"两坐标"的理论,是从总体上研究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理论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当代意蕴,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以国际知识分工为核心的国际分工体系和以知识垄断为核心的国际垄断资本体系的有机结合.就国际分工而言,国际分工的内容、媒介和结构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就国际财产制度而言,国际垄断资本的独占方式、控制方式和股权的社会化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是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国际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张维为 《共产党人》2011,(16):45-52
编者按: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迅速崛起,给世界带来了相当的震撼。西方先是预测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场政治风波后中国要崩溃;苏联解体后,又预测中国会步苏联的后尘分崩离析;邓小平去世前后,又预测中国要大乱  相似文献   

11.
《新湘评论》2015,(1):16-18
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围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国内一流的新型国有企业”的目标,按照“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发展壮大一批”的思路,抓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等重点,全面启动湖南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12.
金里伦 《先锋队》2012,(14):36-37
强大的中国需要强大的企业。国有经济还要承担更重大的使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不但不能轻言退出,而且应当进一步做强做优,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近来,有一种主张认为,国有经济应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似乎这么一退,国企改革就能到位,民营企业就能获得更大发展。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很容易将企业改革和发展引入歧途。针对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以及国有企业活力不够、效益下降等问题,中央明确提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  相似文献   

13.
面对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通过对骨干国有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刺激国内市场需求,从而避免了因出口市场萎缩而造成的经济滑坡。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应对危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投资,资金能够迅速进入重点产业,形成新的有效需求。这些需求又有力地刺激了对上下游、中小型企业的采购订货,从而为中国经济走出困境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这一过程中,某些特殊势力以个别产业(如煤炭)或者少数企业被收购、被兼并为借口,批评所谓国进民退,惊呼改革陷入停滞甚至倒退。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企改制中"内部人控制"生成的问题,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继而引发一定层面的社会不满。国企内部人控制问题的解决,除了既有的市场治理机制中产权改革,更要注重政策、法律、社会保障等非市场治理机制——制度层次创新的推进。  相似文献   

15.
盛世之年,金秋时节。四川成都迎来了第十三屑中闫两部国际博览会(简称西博会)的举办。“西部融入世界,开放成就辉煌”,恢弘的开幕式主题全面展示了西部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风采.推动了两部各省、市与国际各投资商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夯实和提高了四川成都天府新区和西部经济高地的地位,使成都再次领跑于西部各省市。  相似文献   

16.
"碳道德"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而出现的新道德规范。低碳经济和"碳道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碳道德"主要有两个维度即责任和公平,责任是前提,公平是基础。树立新的整体观、新的时空跨度和新的价值视角的责任意识,是实现马克思提出的两类生产,即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可持续发展以及避免生态系统非线性灾变的前提。公平根源于物质和经济基础。借鉴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分担低碳责任虽能体现公平,但仍不能解决当前的二难困境。因此必须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强化人类的责任和公平意识,才能实现人类文明与自然的耦合与自洽。  相似文献   

17.
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两个确立”,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而言,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唯物史观在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承认和肯定领袖人物在推动社会变革、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具有开创性、引领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党史纵横》2009,(1):I0002-I0002
大东区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振兴崛起30年辉煌历程的一个缩影。在建设“工业规模最大区,汽车产业最强区,三产发展最快区,人居环境最佳区”的目标指引下,大东区全力实施“工业立区、三产旺区、开放富区、科教兴区、创新强区”的发展战略。积极发挥以沈阳一欧盟经济开发区、沈阳汽车城、东中街商业区、沈海物流区、科技产业区和万泉文化产业区为主体的“六大载体”的承载功能。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人力资本水平大幅度跃升,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积累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两个时期方向目标一致,具体工作上的不同做法,一定程度上是由不同的国际环境、发展任务和发展条件决定的,不能互相否定.应借鉴两个时期的共同经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推动各项改革协调推进,扩大人民对改革决策的直接参与和监督,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对“中国道路”的研究,推进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是浦东开发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大力推进国有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对于构建和谐浦东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