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典语录     
<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春秋孔子)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战国孟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先秦荀子)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中庸》战国子思)  相似文献   

2.
林木 《党史博览》2012,(8):2+57
1952年8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简称《实施纲要》)。《实施纲要》明确规定:各民族自治区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确定的国策。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  相似文献   

3.
谢青松 《党课》2020,(1):82-85
注重此世、安住当下,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蕴含在儒、道、佛的经典文本当中。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忽略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重要维度。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关注今生,活在当下,敬鬼神而远之,不做杞人忧天之思,不热衷于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这才是对生命的敬重。  相似文献   

4.
<正>《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明朝袁了凡晚年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毕生所学,为教育子孙而作的家训,它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俗称《子凡诫子文》,后为启迪世人,改为《了凡四训》。袁了凡告诫子孙要行善积德,勇于改过,被后人誉为家教经典。"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中国古人大多信命,  相似文献   

5.
《党的建设》2011,(5):48-48
《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我省成县城西13公里处天井山下的鱼窍峡(今名丰泉峡)中,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因摩崖文中有“郡西狭中道”一语,而称为“西狭”。《西狭颂》之名由此而得。碑下,有一清潭,相传古代有黄龙自潭中飞出,故俗谓潭水为“黄龙潭”,《西狭颂》为“黄龙碑”,  相似文献   

6.
《诚斋易传》《蹇·九三》曰 :“九三以阳刚之才 ,居艮止之极 ,逢坎险于前 ,锐欲往而济难也。而圣人止之曰 :往进则必蹇 ,来归则众喜。何也 ?三与上为应 ,而上六阴柔 ,不能主三以共济也。此刘瑜、陈蕃 ,劝窦武速断大计 ,而武不从之事也。二子往而不反 ,其济否何如也 ?内 ,二阴也。”[1 ] (P1 45)“二子往而不反” ,对“二子” ,人们很容易想到《周易·说卦传》上有“坎再索而得男 ,故谓之中男。……艮三索而得男 ,故谓之少男。”《蹇》卦是艮下坎上 (  ) ,故谓之。其实不然。王弼 (公元 2 2 6- 2 4 9)在解释这个“九三 ,往蹇 ,来反” ,即…  相似文献   

7.
《特种股份有限公司条例》是在抗战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南京国民政府为大力发展国营事业,在“统制经济”政策的指导下所顽行的法规.特种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具备有限责任公司的基本特质.该条例的颂行不仅对战时国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而且对后世中国公司立法和国企制度形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准 《共产党人》2004,(2):47-48
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延安颂》是中央电视台、中央文献研究室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共同推出的一部重中之重的优秀之作。是创作者们向党和人民献上的一份深情厚谊。  相似文献   

9.
《党课》2007,(6):118-119
《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有旗帜意义的新诗集。它出版于1921年8月,其中收录了一首《匪徒颂》,是郭沫若为反对日本新闻界对中国青年的诬蔑而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对牟宗三先生的孟子学做一介绍与述评,而聚焦于其对《告子上》的诠释,内容涉及孟告之辩。本文所采之文献资料系以牟先生之《圆善论》为主,而《孟子讲演录》为辅,前者较为精详,后者为学生上课整理稿,又前者大致可以综括后者。《圆善论》对于《告子上》的二十篇,做了十六篇的白话翻译以及义理阐发。至于《告子下》,牟先生则缺如,未做诠释。理由在于《告子上》前五章,几乎是《孟子》最难懂之处,而牟先生欲予以挑战,另一方面,也可说是孟、告之间是非对错症结之论辩(第五章由弟子代表老师接续论辩)。牟先生一直述解到十六章,此章所谈的天爵、人爵,正是《圆善论》主题,圆善主题为德福一致,天爵、人爵常对应着道德实践与福禄之间的关系,即是自由与幸福的关连。本文重点将放在《告子上》三、四、五章,因为这几章正是孟告之辩的展现,也是《孟子》全书最难之处。牟先生是以心学的方式来诠释《孟子》,此中,虽视朱子的诠释为正,而谓朱说亦有不足,未及“心即理”!然牟先生正是以心学的方式,而来吸收朱子格物致知之学,以及理、气二层存有的解释,这也是牟先生诠释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1.
考辨《中庸》的作者,首先要厘清《史记》之《中庸》、《子思》之《中庸》与《礼记》之《中庸》的关系。其实《史记》之《中庸》、《子思》之《中庸》与《礼记》之《中庸》不是一回事,《礼》之《中庸》只是《史记》之《中庸》或《汉志》之《子思》的一篇而已。要证明今本《中庸》的作者,可以从“检讨主张《中庸》非子思所作的立论根据”、“辨析《礼记》与《古记》的关系”、“分析《中庸》与《孟子》的关系”等方面分析。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都可以确定《礼记·中庸》为子思所作。  相似文献   

12.
正"《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曾子所引第一首诗是《诗经·周南·桃夭》,此诗歌唱幸福婚姻。全诗三节,每节四句,所引为第三节。夭夭,形容鲜嫩而艳丽。蓁蓁,形容茂盛。之,此、这个。子,指女子。于归,出嫁。宜,合适、相称;宜家谓家庭和顺。有一本书这样翻译四  相似文献   

13.
<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书中引用《尚书·五子之歌》的经典句子,将人民、民众对安邦治国的重要性再次重申。民生,关乎老百姓最切身最真实的需求,吃、穿、用、住、行各个方面,看似零散的部分却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影响深远。将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握在手上,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才能够有强大的动力支撑。过去的五年是四川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两个跨越"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四川的民生工程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扶贫、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  相似文献   

14.
经典语录     
正善莫大于作忠。(东汉·马融《忠经·证应章》)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礼记·大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相似文献   

15.
薛永武 《理论学刊》2007,1(2):117-120
“唯乐不可以为伪”是《乐记》的重要美学命题。本文拟从以美导善的视界对这一命题进行三个向度的分析:从“物至知知”看“唯乐不可以为伪”;从对“郑卫之音”等“溺音”的否定看“唯乐不可以为伪”;从对“雅颂之声”等“德音”的肯定看“唯乐不可以为伪”。《乐记》不仅高度重视心物关系,而且非常注重在以美导善中阐释“唯乐不可以为伪”,认为乐的创造应该贵在情真,应该以善统真、以美映真、以美导善。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上看,因贪亡国的教训数不胜数。历代贤君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高举肃贪大旗,且手段不断翻新,真可谓亮点频出,精彩纷呈。著书立说夏初太康失国,太康的弟弟编写了《五子之歌》,告诫统  相似文献   

17.
经典语录     
<正>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韩非子·主道》)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淮南子·兵略训》)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大学·经上》)  相似文献   

18.
《五经臆说》是王阳明在龙场之悟后将自己领悟的心学与五经一一疏解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五经臆说十三篇》集中反映了他的天人合一思想。王阳明解《春秋》“元”表达的易简性与现实性,解《易》“贞”体现的生生性与不变性,解《诗经》五颂阐发的意义性都是其天人合一观的重要层次。以《五经臆说十三篇》为核心分析王阳明的天人观,可以清晰的看出心学对理学的反动及对传统儒学心性论方向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语》20个篇目,基本上是除"子曰(谓)"之外的开篇首句头二三字作标题。那么,《论语》是不是所有标题都不含文言虚词呢?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或许跟旧识迥别,故称新说。首先,《论语》含有文言虚词的篇目似有3处。即《学而》、《述而》、《雍也》。《学而》、《述而》之"而",历来多释为连词,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皇侃疏:"而者,因循也";又注《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之"循循"为"次序"。  相似文献   

20.
罗筱玉 《世纪桥》2007,(6):99-100
武则天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女主,继统的问题曾经是困扰多方、波及全国的一个敏感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的记栽互相龃龉,与之相关的笔记小说更是众说纷纭。文章探本析源,揭示了被废的庐陵王得以再次继统的曲折历史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武承嗣、武三思为夺取太子位与李昭德、狄仁杰等宰相所作殊死斗争的真实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