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东茹 《学理论》2009,(30):238-239
民间传说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积淀着一个民族的族群记忆,反映了一个民族曾有的民俗生活、习俗风尚。壮族铜鼓传说也是如此,它不仅反映了壮族民众使用铜鼓的相关习俗,而且也反映了人类及壮族先民曾经经历过的“人祭”、“食老”等古老习俗。  相似文献   

2.
江汉英 《学理论》2013,(21):293-294
广西的民俗艺术种类繁多,如壮族民歌、壮剧、壮锦、侗族农民画、刺绣、织染、北海贝雕、东兴石雕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反映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特征,承载着广西地区民族独特的历史。民俗艺术就其现实教育功能而言,是理解民族审美理想和民众情趣喜好的具象引导,是把握地方艺术特色的重要依据。利用本地资源加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发挥地方艺术教育资源优势,以地方和民间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在现有的条件下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对广西民俗艺术传承教育课程研究也是对大学艺术设计课堂知识外延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3.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自治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全区人口4589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751万,占全区总人口的38.6%,其中壮族人口1508万,占全区总人口的33.2%,是全国...  相似文献   

4.
孙琳  肖兰英 《学理论》2011,(2):269-270
经调查,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在人文基础知识方面呈现"三多一少"的明显特征,在人文精神方面更偏向于自我拥有更多的自我意识,在人文修养方面有些同学显然做的不如说的多。针对此现状,高校应从转变教学理念、营造校园人文环境、寓人文教育于日常生活、提高教师人文修养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9)
中国的壮族和越南的岱族为同源民族,在婚姻文化方面存在许多相同的地方。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及各自所受不同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得两个民族的婚姻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文章从婚姻观和婚礼组织形式的角度阐述壮、岱族婚姻文化的异同,有助于加深对两个民族文化的了解,推动两国边境的和平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瞭望》2000,(24)
一、投资环境概述 河池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多岩溶地貌,一般海拔 400─600米,最高海拔 1114米,最低海拔145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24℃,年均降水量1452毫米,年无霜期达 315 天。全市土地总面积 2340平方公里,有壮、汉、苗、瑶等22个民族共30万人,其中壮族占人口总数的73%。市冶金城江镇是河池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城市共人均绿地面积 6.2平方米。1999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1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7.4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3.09亿元;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7.
方圆 《学理论》2010,(26):304-304,309
地方资源,是指与一个地方的风光、特产、民俗民风以及传说、建筑等有关的自然人文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资源,是促进写作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利用地方自然及文化资源进行写作教学,是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就此,结合教学实践,从采风式教学、利用信息资源辅助条件教学、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魏伟 《学理论》2010,(2):181-182
针对理工科院校学生自身人文素质偏低的特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提高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益探索。理工科院校可以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覃冯 《学理论》2013,(1):20-21
和谐社会的构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包含深层思想理念的继承和发扬,而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扬应该是最迫切、最基础的任务。学习借鉴壮族传统关于家庭邻里、生产生活、礼仪习俗等伦理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对于构建壮族和谐社会无疑大有裨益。因此,构建壮族和谐社会的诸多途径中,就更需要弘扬壮族传统伦理思想,构建现代意义上的壮族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0.
王晖慧 《学理论》2009,(4):130-131
通过抽样方法进行问卷与访谈调查,对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背景资料、阅读主观认知、阅读实际行为、阅读客观环境、人文课程需求等维度进行客观描述,进而总结出医学院学生的课外阅读特点及人文课程教育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尝试分析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反思现行的人文教育,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韩福龙 《学理论》2010,(6):89-90
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的发明和使用,极大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本文将根据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服饰民俗的影响进行探讨,主要从大众传媒的发展、传统服饰民俗的变迁以及大众传媒对中国传统服饰民俗变迁的影响等几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寻找在大众传媒语境下服饰民俗体现出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的内涵、特征和开发策略对旅游目的地规划、开发及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要从创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构建休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塑造独特旅游形象和整合营销传播,改善交通区位条件,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和旅游承载力管理等方面入手,研究制定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农村民俗体育活动具有增强村民的精神凝聚力、加强村民社会团结协作能力,通过思想的物化表达实现道德教化、培养村民社会规则意识和自治能力等社会治理作用。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从明确民俗体育文化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定位、让民俗体育活动扎根民间土壤、增强政府扶持力度以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推广宣传等方面发展民俗体育活动,以发挥其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现代功能。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35)
1950年至1965年,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移民海南的30万人定性为海南政策性移民一代,并从精神特征、行为特征和气质特征三个方面对这一群体的个性特点展开分析,研究认为,海南政策性移民一代文化元素的精神特征是国家利益至上;行为特征是开拓与适应;气质特征是隐没背后的亲切感与孤独感。海南政策性移民一代这一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移民的个性特征。离开故土,远走他乡,他们既深受故乡自然环境、人文习俗的影响,形成具有浓郁家乡特色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生活理念、宗教信仰、道德品质等方面的个性特征,又在对海南自然人文的批判和适应中磨砺出了新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5.
试论人文知识分子的边缘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期知识与财富相悖离的矛盾使人文知识分子的边缘地位日益明显,其合法性出现了危机.事实上,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边缘件从古到今就一直存在,本文试从人文知识分子的定义、特征、功能和自身价值取向等方面来分析这一现象.本文通过客观条件和主观选择两方面的剖析,看出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边缘性凸显既是客观条件造成的,也是一种自主选择.人文知识分子的合法性仍在于它的"批判性","批判"仍是人文知识分子走出困境、重新认同自我角色以及确立当代文化价值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华武术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享誉世界,素有国术、武学之称。绚烂多彩的中华武术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除汉族的武术之外,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许多内容丰富、技法精湛的武术广为流播,成为民族武术之苑的一朵朵奇葩。壮族图腾与武术图腾崇拜是世界许多民族原始文明的共同现象。它的遗存往往构成该民族重要的民俗,万物有灵魂的观念是原始宗教产生的基础,人们崇拜的对象往往是  相似文献   

17.
范善辉 《学理论》2010,(6):109-110
高校图书馆在高等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了充分发挥其作用,高校图书馆要以服务读者为中心,从人文关怀、知识共享、管理制度等方面创新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民俗学界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各地各民族同志采集、撰写的民族民俗资料和专集。 最近,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广西少数民族风情录》,介绍了居住在广西的壮、瑶、苗、侗、仫佬、毛难、回、京、彝、水、仡佬十一个主要民族的生产、生活、礼仪、社交、节日、信仰、民间组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服务文化是以读者满意为目标,以人文关怀为特征,以馆员素养为载体的综合性服务文化。它在服务读者的过程中,起着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辐射等功能和作用。注重服务文化建设,提升服务品质是图书馆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面对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只有确立大服务理念、明确服务文化的定位和内涵、创新服务理念、彰显人文服务环境、提高馆员综合素质、完善服务管理机制等,才能形成优秀的图书馆服务文化,提升服务品质,促进图书馆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四川烟草工业公司成都卷烟分厂党委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企业化实效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为企业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2010年底,成都卷烟分厂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机制的意见》,从教育培训、落实制度、畅通职工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开展心理疏导等方面落实人文关怀,关注人生、注重人性、善解人意、温暖人心、促进人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