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美兰教授和她的研究生们就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守成思潮进行了一次课堂讨论。①他们探讨了文化守成思潮出现的背景,在文学创作中具体表现及其存在的价值等问题。他们对文化守成思潮持否定态度。后来彭放同态针对他们的一些观点发表了《也谈“文化守成思潮”》一文,提出了不同看法。上述文章发表后,文艺界反映强烈,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探讨这一  相似文献   

2.
(一)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晚清人士惊呼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当今史学家把它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50年前在拥有几亿人口、幅员辽阔的亚洲文明古国的中国所发生的这一历史巨变,不可能脱离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也必然要影响亚洲以至世界格局的演变。因此,在世界史上应占有它的位置。它的根源和影响应当得到阐明。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追求理想社会的传统,以“大同”理想为代表,仅至《礼记·礼运篇》便已在上古思想史上形成一个高峰,“《礼运》关于‘大同世界’的空想学说,可以看作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总结”(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上册,第105—106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其理想主义的光辉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并且由于历代先进中国人的发展与践行,使中国理想社会的探求传统在历史长河中赓续不绝,其间既有农民起义的狂暴空想掀起的滔天巨浪,也有文人学士疾世、愤世乃至避世的思想涟漪。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的相互冲撞,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传入,…  相似文献   

4.
"历史为谁而存在?"--从二元对立思维到多极互补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学者来说,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以来,东西方文化或中西方文化比较的问题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在长期的讨论中形成了名称相异实质相同的三大派别,即中国本位文化派、西化派和折衷调和派,但三种观点并非三足鼎立。中国本位文化派虽曾雄踞一时,但因其夜郎自大而日益失去市场;西化派虽然具有很强的震撼力,但因其缺乏理论的阐释而一直不为国人所接受。相反,只有主张折衷调和的文化相对主义因其貌似公允而一直占居主导地位,即便今日也是如此。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这种状况会改变吗?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这种状况应该改变吗?本刊去年第1—4期发表了顾乃忠教授关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系列文章,提出应该运用文化形态学的方法而不是按编年史的时间顺序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方法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实质在于时间差的观点。顾文发表以后,学界产生了各种反响,支持者有之,批评者有之,补正者亦有之。为了将这一讨论深入下去,本刊拟在今年的“文化研究”栏目中开展关于“东西方文化比较及其方法论研究”的“笔谈”,突出对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方法论讨论,即究竟应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欢迎专家、学者撰写短文(4000字左右)参加讨论。我们希望这种讨论能够促进中国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正>理论的创新源于实践的不断发展,运用创新的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不断实现实践—认识—实践的“否定之否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是其鲜明的底色和亮色,只有真正践行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才能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焕发更加科学真理的光芒。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近八十年历史经验及五十年新中国建设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继续保持并发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指明了方向,也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民主党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回顾历史,我们都深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其痛苦之深为中外历史所罕见。虽然其间也有一些进步…  相似文献   

7.
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在这一历史转折时期,首开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文学史新风气的人物就是龚自珍。龚自珍(1792—1841年),清末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官僚文士家庭,是著名汉学家段玉裁的外孙。早年屡试不第,后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官。1839年辞官南归,在鸦片战争爆发后第  相似文献   

8.
说“洋”字     
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说“洋人”、“洋气”、“洋火”、“洋油”、“洋市”、“洋枪”、“洋炮”,以及学术界称谓的“洋务运动”,等等。那么,“洋”这个名词是怎样流传起来的呢? 揭开近代中国的历史,人们不难发现,“洋”字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封建国家,历代帝王都奉行闭关政策,有着强烈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的压力之下,中国开启了变革的进程。然而在救国道路的探索中,中国人陷入了困惑之中,“中国向何处去”成了时代之问。当此之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指引了中国前进的方向,引领中国的百年实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分析方法,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并论证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提出了“小康”的发展目标和“三步走”的战略规划;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对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认识,提出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并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方略。  相似文献   

10.
为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6月1日中央党校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方向”为主题召开理论讨论会。会议由王聚武同志主持,邢贲思副校长作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的讲话,6位同志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一、在新的历史时期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邢贲思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爆发于150年前的鸦片战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扩张经济势力借以奴役中国人民的一次侵略战争,是中国人民的一次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相似文献   

11.
首先是教育模式的创新,变守成教育为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形象地说,创新教育不仅要向学生提供“黄金”,更要授予学生“点金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培养其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  相似文献   

12.
1840年6月28日,“世界霸主”英国依仗其“工业革命”后迅速壮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以鸦片贸易为借口,以强盗逻辑为理论。用海盗手段,悍然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英国通过这次非正义的掠夺战争,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紧闭的国门,使中国开始一步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丧失了领土、司法、关税等主权后,象一个身不由己的弱者,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流中,  相似文献   

13.
晚清的禁烟政策大抵经过了如下几个阶段的演变:严禁——明禁实税——以土抵洋——严禁。最开始的严禁政策源自道光帝对鸦片危害国本的担忧,但在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严禁已不可能,于是改为明禁实税的柔性约束政策。在洋烟大量涌入中国的情况下,以土抵洋的政策在当时更像一种以毒攻毒的策略,然而就长远来看,它不啻于缘木求鱼。通观这段历史,我们发现利益逻辑始终贯穿其间。在此视角之下,所谓严禁和弛禁的标签变得模糊,晚清禁烟政策的流变归根结底不过是一个利益博弈的结局。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后,面对着西方侵略和工业社会的挑战,中国社会原有的联系纽带:以“夷夏之防”为核心的民族观,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道德观,有着共同儒学信仰的官僚体制,已经不再适应了。中国必须进行再组织,才能在现代世界上争得一席生存之地。以什么作为新的纽带?一代代先进的中国人都在进行探索,但直到孙中山,才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比较科学的回答,这就是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称,“多元一体”是中华文化结构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整体性和同一性.先秦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鸦片战争以后是“多元一体”格局的危机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是“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重建和现代化阶段.  相似文献   

16.
所谓民法法典化,“即将民事一般重要问题,将契约自由、过失责任及私有财产尊重等原则,于一个体例严谨之法典中规定之.”在清朝末年以前,中国没有独立的民法典,固有民法散见于礼俗习惯及律典之中.自1840年鸦片战争,古老的中国经历了亘古变局,传统文化所孕育的固有民法也遭遇了空前的挑战与危机,转而走上了继受西方民法、实行法典化的途程: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修订法律馆完成了《大清民律草案》,史称民律一草,该草案未及实施,清政府已为革命风潮所推翻;民国四年至民国十四年(1915~1926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发动的每一次侵略战争 ,都无一例外地打上思想文化侵蚀和掠夺的烙印1840年的鸦片战争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对“船坚炮利”的英国侵略者 ,腐朽的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 ,在进行赔款割地的同时 ,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的文化侵蚀和掠夺也从此开始。概括来讲 ,这种文化侵蚀和掠夺有四种表现形式 :一是倚仗武力进行公然掠夺。其代表作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等。二是披着传教外衣隐蔽渗透。鸦片战争的惨败 ,使清政府长期以来严禁传教的禁令也被迫中止 ,大批外国传教士依仗各国炮舰政策的支持和庇护 ,…  相似文献   

18.
徐辉 《外交评论》2010,27(2):22-29
中美作为国际关系学者眼中的“守成大国”和“崛起大国”,其两军关系举世瞩目。曾作为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先行者”和政治关系“晴雨表”的军事关系,至今仍未实现“正常化”。两国领导人都认识到,无论是为了防止因意外或误判而导致冲突,还是为了扩大合作应对共同威胁,都需要建立两军之间的互信。然而,自冷战结束以来,两军之间跌宕起伏的交往过程表明,尽管两军之间防止冲突及合作应对共同威胁的需求和潜力很大,但由于两国关系性质定位不明、两军对互信的认知和路径选择不同、美国不断损害中国核心利益以及缺乏建立互信的紧迫感等原因,致使中美军事互信鲜有成效。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是指16世纪到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之间的贸易往来、外交接触和军事冲突。中外史学界对这段中英关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清政府的“闭关自守”、英国使团来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既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术争鸣,也有某些西方学者的偏见。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理论扭究努力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黄守成宋阳春(1.3)公文处理中的党政分开原则…………………………………………………李硕豪(1.10)试论邓小平的经济管理思想…………………………………………………宋智文(1.13)邓小平科学预测实践述论……………………………………………………刘绍春(2.7)学习十回届五申全会输神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应成为公民的基本意识—…………’……………’…………………………………………………··马德安(1.17)OD城市化不能“化”掉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