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波德莱尔这三首“献给维克多·雨果”的诗均创作于1859年,是《恶之花》发表两年后的事。这一时期前后,是波德莱尔艺术创造力最为勃发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3.
《马尔陀罗之歌》仅就长度来讲在散文诗歌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它似乎更象一篇史诗或一篇小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小说正是从中世纪的史诗演变而来),总之象一部叙事作品。作者在第六支歌中也写道:“我希望能迅速地看到我的理论某一天得到某一种文学形式的  相似文献   

4.
跨国移民的发展使得大量"洋"留守儿童在中国侨乡出现,并呈"问题化"趋势。文章通过个案调研简析了侨乡留守儿童问题的"洋"特点,并认为"洋"留守儿童问题存在家庭、政府和社会等多层次原因。政府、家庭及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从问题认识、政策调整、教育改进、社会参与、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5.
《在撒旦的阳光下》是一部笼罩在恶的神秘性之下的作品,这里的恶具有宗教和道德的意义。作者致力于刻画一个被撒旦统治的世界,绝望和令人憎恶。两位主人公代表了普通人的整体,在不自知的状态中犯下原罪。题目是一个反命题,传递了作者对现代世界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德国立法者对家庭法进行了多次重大修改,以实现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彰显子女权利本位。在子女出身方面,未成年子女对父亲身份有独立的撤销权,并有权知悉真实出身。德国民法强调父母照顾权的义务本质,父母须以儿童最大利益为原则对子女进行人身和财产照顾,在教育中不得采用暴力,尊重子女的自决权;父母应就违反照顾义务之行为向子女承担赔偿责任;父母管理未成年人产业形成巨额债务的,子女不承担完全责任;父母离婚后变更照顾权的,无论双方是否达成一致,法院均需进行儿童最大利益审查;子女在相关法律程序中具有一定的诉讼主体地位。在交往权方面,子女和父母任何一方均有正式的交往权,和子女具有“社会家庭关系”的人对子女有交往权,法院可以采取干预措施保障子女的交往权。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扶养义务优先于其他扶养义务,未成年子女可以通过简易程序主张扶养费。  相似文献   

7.
张璐 《法国研究》2006,(4):94-100
中国当代作家苏童,以其明净细腻的文笔、柔弱伤感的女性形象和灰暗却震撼人心的情节打动了无数的中国读者。同样,苏童的《米》也热销西方,尤其是法国,给法国读者以极大的震撼。苏童的《米》在法国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苏童杰出的创作手法,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译者娴熟准确的翻译。《米》的法文译本的译者是Dutrait夫妇,他们可以说都是翻译大家。三十年来他们一直热衷于中国文学文化。Liliane Dutrait已经发表了多篇关于中国考古学和中国文化的文章。No?l Dutrait是普罗旺斯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教授,中国当代文学专家。他们夫妇俩合作翻译了不…  相似文献   

8.
在《薄伽梵歌》中,黑天为劝导阿周那参与战斗,提出数论哲学、吠檀多哲学与瑜伽哲学三位一体的哲学理论与宗教思想.他一方面肯定了万物源于梵的平等思想,另一方面又借助数论中原人与原质的二元区分与原质三性解释种姓制度的由来.于是产生了平等的本体论与不平等的道理伦理安排之间的紧张关系.20世纪的提拉克、阿罗频多、甘地和安培德卡尔都对《薄伽梵歌》中的平等观与种姓制度进行过讨论.除安培德卡尔全然批判《薄伽梵歌》与种姓制度外,提拉克、阿罗频多与甘地都主张种姓制度最初仅为社会分工.提拉克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支持履行种姓达摩;阿罗频多认为个人应依其天生本性,遵循自法,超越三性的束缚实现精神圆满;甘地主张对种姓制度做完美道德的诠释,呼吁通过道德提升来解决种姓制度带来的问题.他们试图通过个人本性与品质的不同来构建一种存在差异但并非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从而消除《薄伽梵歌》中平等观与种姓制度之间的紧张关系.但这类诠释以一种想象的理想种姓制为基础,或许只是对传统的一种美化解释.提拉克、阿罗频多与甘地对《薄伽梵歌》与种姓制度的解释在独立前有利于团结民众反抗英国,但在独立后相较于通过宪法保障公民平等权与自由权的做法,则显得非常保守.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古代史》一书是北京大学梁志明教授带领的优势团队多年合作的结晶。该书详尽地论述了东南亚殖民时代之前的发展历程,全书资料丰富,脉络清晰,架构完整。该书是中国学者在发挥中国古籍资料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关于东南亚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而完成的。东南亚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中国从政府到民间也越来越重视东南亚,这就需要更加全面地认识东南亚——当然包括东南亚的过去,而《东南亚古代史》一书就是关于东南亚过去的论著,恰好有助于各界更为全面地认识东南亚。  相似文献   

10.
《岁月的泡沫》中的“真实”初探邓方国Resume:onclassesouventL'Ecumedes.jours,unromanreussideBorisVian(1920-1959),danslesromansdusurrealisme.Matsl...  相似文献   

11.
《未来的夏娃》是法国十九世纪作家维里耶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看似一部科幻小说,其实它把读者带入了一个非常奇特、复杂的想象空间.在这里,科学、秘术、超自然现象、意志决定论这些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力量,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创造一个完美无缺的女人-合为一体.如果说,创造一个理想的女人这一梦想是主宰整个作品的主旋律,那么,在它的背后还回荡着另一个声音,一个与之对立的弦外之音.本文试对这两种相互对立的运动--梦想与反梦想进行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李楠  程扬勇 《法国研究》2005,(1):266-27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个人收入取得的市场化程度提高,我国出现了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如何解决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世界上一般采取的主要做法是实行个人所得税制度.个人所得税对收入的公平分配起着重要作用,这已被西方国家的实践所证明.  相似文献   

13.
八十年代中期 ,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学禁锢和模式逐渐被打破 ,作家的艺术创造力被解放出来 ,文学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现实主义文学主流之外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探索和实验。欣欣向荣的文苑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短、中、长篇小说。方方的《风景》便是其中之一。方方是与池莉齐名的湖北武汉作家 ,以“汉”味语言描写凡常人生见长。《风景》( 1 987年 )是方方进入成熟时期的一篇力作 ,有评论家甚至誉为“传世之作”。不过 ,从历史深度、社会广度、思想力度、艺术高度以及文化内涵上看它是无法同司汤达的《红与黑》相比的。《红与黑》在世界文学…  相似文献   

14.
王静 《法国研究》2005,(1):9-14
地平线,从其定义上看是"向水平方向望去,天与地交界的线",所以理想中的地平线是以观察者的视线为中心,穷尽其视野范围,看到的天与地(海)的连接线.然而这只是一个假想的连接线,因为它是以观察者为参照物,所以地平线永远在我们的前方,永远与我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无论我们以怎样的速度向它靠近,它都会以同样的速度离我们远去,这就决定了地平线的不可及性,它是永远无法超越的,也可以说广阔无垠的地平线是一条可望不可及的天与地相连的那条线,它可以在任何地方出现,却又不属于任何地方.  相似文献   

15.
董芳 《法国研究》2007,21(3):50-56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是二十世纪杰出的法语作家,法兰西学院成立三百五十余年来第一位女院士,其作品以历史小说成就最高.传统的历史小说大多以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取胜,而尤瑟纳尔的作品不仅反映出了她让人折服的古典文化底蕴,而且充满了浓厚的思辨色彩,历史人物和事件只不过是作者对人生、对人类社会和历史进行哲理思考的跳板.本文重点分析了尤瑟纳尔三部有代表性的小说(<阿列克斯或徒劳的斗争>,<苦炼>,<亚德里安回忆录>)主人公所体现出的共同的人文主义精神:即对自由、真理和人生真谛不屈不懈的追求;也揭示了作者深邃崇高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6.
福楼拜在《情感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个日夜沉浸在梦幻中的青年 :弗列得里克 ,给这类青年提供精神鸦片的是那些荒唐的浪漫爱情小说。本文用精神分析法分析这一现象 ,指出这种梦幻可能导致人生悲剧但又无法摧毁。  相似文献   

17.
18.
侯楠 《法国研究》2020,(2):72-78
托马斯·欧文是20世纪知名的比利时法语奇幻小说作家,极具奇幻主义特色的景色描写是其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列举化写景、视听化写景和生命化写景三方面研究欧文奇幻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以便进一步分析欧文作品中环境与奇幻的内在关系,并由此揭示奇幻小说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9.
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新宇 《法国研究》2003,(2):112-126
随着历史的发展,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成就和影响日益体现出来。迈克尔·马莱特曾从宗教的角度总结了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成就;恩格斯则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肯定了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成就。马克斯·韦伯则认为新教伦理中有一种可以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东西,它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个特殊的“资本主义精神”则主要是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副产品。这些毋庸赘言。我们只要看一看亨利·米特中心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历来隐喻被视为语言的一种异体表达方式被纳入修辞学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发展到认知语言学,则肯定了隐喻的产生具有心理基础,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并且隐喻也被认定为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和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它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Lakoff & Johnson,1980:5).这就把其翻译带入了与隐喻相关的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在原语和译语中的比较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