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兆和 《人民论坛》2010,(11):208-209
存在主义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马丁·海德格尔,其思想在30年代前后发生了转向,将注意力转向现实的西方现代科技发展之中,从而引发他对技术问题的追问和对人类中心论的反思和批判,这种思辨对当时西方世界以及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都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2.
孙慧明 《前沿》2009,(4):33-36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各有局限性。只有消解“中心论”,走向海德格尔之思,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作为海德格尔思想主题的存在贯穿于其艺术之思,并因此使得海德格尔的艺术思想既联系又区分于传统艺术观念。告别形而上学是海德格尔艺术之思的基本出发点,而语词的区分则成为海德格尔告别形而上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张福海 《求索》2012,(1):116-118
本源之思说的是对本源的思考,诗性突围说的是海德格尔用境域生成性的思维来思考本源问题。海德格尔改变了表象性思维的固化模式,而转变为一种非对象化的诗性思维,强调思维的境域生成性。思与境偕,思归属于境域。而最本源的境域之生成乃是是天地人神源初的相互归属性(化),是作为之间的命运。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的研究将最终通往对命运之诗的思考。命运之诗说的是命运本源的诗性生成,也就是说本源的发生是命运性的,而此一命运性的发生也就是诗性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各有局限性。只有消解“中心论”,走向海德格尔之思,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在论及"哲学的终结"时,表达了他对马克思的看法和态度。他根据形而上学的历史来解读马克思,将马克思哲学视为对形而上学的颠倒。这种判定集中指向马克思与黑格尔观念论的关系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解。基于海德格尔的责难,尝试从马克思本人的语境出发,澄清马克思思想中"消灭哲学"、"颠倒"黑格尔、回到"现实的人"的真实涵义与意义,以此来回应和反驳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解。  相似文献   

7.
詹颂生 《岭南学刊》2018,(1):125-130
通过对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经典著作的时代背景、重要内涵和当代价值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我们认为:这部著作既准确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龙去脉,又精辟阐述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创新,因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具经典意义的导论或代表作;它对于我们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和研究方法,与时俱进地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十分显著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浩 《前沿》2013,(21):43-45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学界对马克思到底有没有哲学终结观的争论,主要回答了:这种与“柯尔施问题”(所谓“柯尔施问题”就是柯尔施在1923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问题)相关的争论是一种偶然现象还是具有某种必然性呢?这场争论是有意义的真问题还是假问题呢?这场争论对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深入有没有意义呢?  相似文献   

9.
终结形而上学或者说拒斥形而上学是二十世纪哲学的响亮口号。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柯拉柯夫斯基的"形而上学的恐怖"、具有社会学家与哲学家双重身份的哈贝马斯提出了"后形而上学思想"等,都以自己的理论路径出发来拒斥形而上学。马克思、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等人在终结形而上学的事业上也做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创造。但是,形而上学一次次被宣告终结了,又一次次以顽强的生命力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因此,哲学在不断塑造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塑造着属于自己的时代,它是以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理论方式所表征的人类性的生活方式与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0.
技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关键性的一个因素,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海德格尔通过对作为现代科技基础的传统哲学与认识论的批判,构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技术观,并进一步揭示了技术的本质。其理论引人深思,并对技术空前以至于技术异化的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促使全人类来共同为技术异化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1.
吴颖 《传承》2011,(27):54-55
海德格尔由技术的根源开始对技术的本质意义进行了深入探索,扬弃了传统的技术本质观念,认为技术不仅仅是手段,而是一种解蔽方式。进一步引入了座架的概念,对现代技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使得自然和人类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只有思才能带来解救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此在生存建构的阐释不同,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更注重对遮蔽的探索,指出真理与非真理的相同本质,遮蔽着的神秘(Geheimnis)之处更具有本源性。死亡和作为此在生存背景的“无”是切近神秘本源的关键要素。然而,死亡与无已受到现代科技集—置的威胁。在古典形而上学崩塌和虚无主义时代背景下,危机之下的转机也正是源出于遮蔽着的神秘之处,这一神秘之处的本质乃是自由。建基于自由之下的人的使命赋予其生存论上的尊严。  相似文献   

13.
14.
天籁抑或人籁:对艺术本体的存在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月颖 《求索》2012,(1):121-123
对艺术本源问题的追问,最终是要归结到艺术的本体上来。而对艺术本体的追问,根本地关涉到其追问的思维方式。如果以一种本体论式的思维方式来追问艺术的本体,结果必然同西方传统哲学一样会陷入困境。本文尝试立足于海德格尔式的"存在之思",依据庄子的"天籁"与"人籁"的区分来审视艺术的本体,在海德格尔与庄子之间作一种互文式的解读,指出艺术本体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事情,即是艺术作品、创作者、欣赏者整体在场、交融为一体的"诗",从而力图敞开一种理解艺术本体的存在论维度。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把现代技术看作是现代性的典型特征,认为其哲学根基在传统形而上学之中。因此,在他看来,只有将对现代技术的批判和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结合起来,才可能为人类寻求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毛萍 《求索》2007,(1):161-163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本质是去蔽。但由此产生两个问题:即技术的去蔽与人类其他文化活动的去蔽如何相区分?现代技术的去蔽与古代技术的去蔽又有何不同?为此,海德格尔提出了“限定”与“强求”两个概念。正是“限定”与“强求”构成了现代技术既不同于人类其他文化活动的去蔽,又不同于古代技术去蔽的独特的东西,并在本体论意义上导致了现代技术文明的种种危机。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在对技术本质的追问中用"集置"来解读现代技术.认为它促使现代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技术存在和活动的方式,进而揭示出过去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本质区别在于现代技术是一种具有"摆置"特征的促逼着的解蔽方式.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独到认识,有助于我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深化对现代技术的理解,由此给技术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呼唤人性化技术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8.
存在主义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马丁·海德格尔,其思想在30年代前后发生了转向,将注意力转向现实的西方现代科技发展之中,从而引发他对技术问题的追问和对人类中心论的反思和批判,这种思辨对当时西方世界以及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都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9.
对现代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反思作为反思之反思,其主观意图是深度挖掘包含于人文主义技术哲学中的理论意蕴。我们的目的不是排斥那种具有悲观性人文主义者的技术哲学,我们需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来面对技术。构建一个合乎我们时代的技术观,合理地处理好自然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由技术而引发的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的技术观对发展伦理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在追问"技术之本质"时指出:技术时代的"危险"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作为此在的解蔽之"命运".由于技术这种解蔽方式遮蔽了其他方式,因而此在的"存在"被遗忘了.这种回到人的本质处去思考技术的做法,对发展伦理学的启示在于:生存危机并不在于技术本身.发展伦理学不直接批判技术,而是以发展观问题为核心,对人类自身行为根据进行价值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