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经过近10年攻关,由国防科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研制的人体静脉特征识别系统,目前已取得7项专利授权,即将投入实际运用。近日,该系统得到有关安防专家肯定,称其填补了国内高级安保系统的空白。这是我国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静脉识别系统,是根据血液中的血红素有吸收红外线光的特质,将具近红外线感应度的小型照相机对着手指进行摄影,即可将照着血管的阴影处拍摄出图像来。  相似文献   

2.
一周要闻     
<正>我国探索建立公民信息一卡通4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我国将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代码、统一共享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同时建立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加强社会信用管理,探索建立公民所有信息的一卡通制度。  相似文献   

3.
<正>"国家施行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日前结束意见征求的《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一个突出特点是明确了纳税人识别号制度的法律地位。今后,税务部门将为每个公民编制"唯一且终身不变"确认其身份的数字代码标识。其实,"个人税号"作为国际通例由来已久,在美澳等发达国家普遍存在,深刻关系公民的经济、政治生活。甚至有种说法,只有死亡与纳税,才是人生  相似文献   

4.
与法律特征不同,道德特征鲜明地体现在它是人的观念、修养、品质、价值观念等诸要素内在的集合存在,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和个人对这些诸要素的拥有程度进行分解、评价、褒贬并取舍来维持。人对其自身行为的自律主要靠道德来实现。现实社会中,除一切纯属技术、程序性质的行为的及过失的行为外,只要处于个人意志指导的社会行为,道德评价首先占领人们观念之中,形成基础性的是非衡量和判断。这种依据基础性衡量和判断并能够形成依靠社会舆论力量褒贬或取舍的实体,不仅可以针对人的行为,而且还可以针对人们的思想、动机、情操,并能够产生对其控制取向的作用。道德的这一特点与法律规范只对人们的行为施以外部作用并呈现出作用力的支点不同。法律不能审判人的思想,但道义的谴责却可以深入人的良知。  相似文献   

5.
《探索》2015,(5)
以社会身份制为特征的身份主导型政策负排斥,是社会不公正的典型表现。在当代中国,身份主导型政策负排斥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至1978年,全面形成;1978年至2003年,高位运行;2003年以来,非对称性发展。身份主导型政策负排斥是社会身份认证机制、单位中介机制、社会封闭机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身份主导型政策负排斥的治理要坚持保障社会权利和建构共享式利益整合机制并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华村准中产阶层在由农民身份向城市居民身份的转变过程中,家庭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其家庭的结构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在华村准中产阶层人群中,核心家庭的“一家两制”带来了其家庭内部结构的重构和整合,并使家庭单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有关华村“一家两制”现象的分析,对家庭社会学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7.
杨仕奎 《求实》2005,3(5):34-36
在当前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历史条件下,互利成为调节人际行为的基础性道德原则,它体现了个人作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反映了道德的功利性特征与要求。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共生性和常态下的道德情境,是互利原则合理发挥其作为道德原则的规范调节功能的必要条件。互利原则不是调节人际行为的唯一准则,也不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最终的道德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8.
我们通常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叫公共财政。所谓公共财政,就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而地方公共财政,则是指地方政府为了满足本辖区内的社会公共需要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生产和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为生产和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筹集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两个方面。“地方性”特征是地方公共财政所独有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一、地方公共财政的“地方性”特征与公共财政的概念相比较,地方公共财政的突出特征是“地方…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实践告诉我们,党政领导干部(以下简称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做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下简称荣辱观)的楷模是关键,探索健全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是保障。一、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中的角色目标定位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领导干部在政治角色、道德角色扮演过程中,应该把以下角色实践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1、有良心、敢负责的道…  相似文献   

10.
企业识别系统是当今国际上最为流行的企业形象设计策略。近一、二年我国南方不少企业开始导入该系统,但大多数对它的理解和设计只停留在企业徽章造形、厂服和广告传播等表面形式上,而未能全面理解其深刻内涵。企业识别系统包含三个基本部分: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三者之间缺一不可,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特定的企业形象。  相似文献   

11.
该文提出四川总体形象是战略大后方形象、大省形象、科技文化中心形象、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形象和民族区域形象。以“兴川”精神作为四川理念核心;从政府形象、企业形象和人口与文化形象三方面探讨了四川行为识别系统的设计;从城市形象、基础设施形象、环境与生态形象、旅游形象和市场形象等方面探讨了四川视觉识别系统。  相似文献   

12.
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生物识别技术,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人体的许多部位和人体产生的一些功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通过计算机系统对人体这些差别进行记录、分析和电子模式识别,就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人体身份签证方式,在各个不同领域中显示它的作用和魅力。指纹“身份证”指纹是最为常用的特征信息,早在100多年前,就有指纹画押为证的做法。近几年指纹开始数字化了,现代电子技术把手指上的圆圈、螺旋等特征提炼为数字信息。这样计算机数据库在数秒内  相似文献   

13.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协调、长远的考虑。借鉴企业识别系统(CIS)的精神实质来构建高品位的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可行性。运用理念识别提炼大学精神,找准发展定位;通过行为识别打造大学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通过视觉识别孕育大学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鉴社会认同理论和MEIM量表,通过对2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的表现,互联网使用行为的不同层面对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认知、情感两个维度表现出较高的文化身份认同,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从认知、情感向行为逐步递进的过程;互联网使用行为与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的效应关系.文章认为,维护和强化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必须建立在关注个体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基础之上,因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正>智慧购物、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物联网……来势汹汹的大数据为超过6亿的中国网民描绘了一幅幅美好的生活蓝图。然而,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在大数据日益商业化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我们在网络上的任何痕迹都无所遁形,各种商业广告"有据而来",甚至在左右我们的决策。随着大数据技术从行为分析发展到身份认证,在商家看到蕴藏无穷机会的"金矿"同时,我们却发现,在不久的将  相似文献   

16.
党员干部的潜在行为具有隐蔽性、消极性的特征,其表现形式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悖。研究与分析党员干部的潜在行为,对于党政干部把握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点、积极有效地做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加强对党员干部潜在行为的正确引导与影响,帮助党员干部克服潜在行为中的消极因素是当前政工干部面临的难点问题。用历史分析法和辩证分析法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有效办法促成党员干部思想转化。  相似文献   

17.
据美国《大众科学》网站近日报道,并非所有计算机都要以硅为生。顾名思义,计算机是一种能处理数据、进行运算或使用所谓的逻辑门来将输入(二级制代码0和1)变成输出的机器。但现在,一个小型的国际科研团队正尝试着为计算机开辟新的疆域:将活细胞、动物以及其他活体有机物囊括进来。这些科学家正在进行各种实验,有些实验的理论性非常强,而有些实验则朝着生物计算机迈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技术职工的经济行为 ,是在既定的制度环境内对市场信号的能动应变行为。在此 ,我们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接受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主体的系列假设 ,如追求利益最大化、需求偏好多样性和有限理性选择 ,同时 ,我们也必须把国有企业技术职工的利益动机、目标决策和选择行为置于经济转型时期的特定制度框架、政策格局和技术职工本身的技术性特征之中。一、国有企业技术职工劳动供给分析技术职工指的是受过专门训练和培养 ,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技术职工相对于一般职工而言 ,其劳动供给是复杂劳动 ,即自乘的或倍加的简单…  相似文献   

19.
王石川 《学习月刊》2011,(11):27-28
4月15日,一位实名注册网友肖雪慧(其微博身份认证为: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发了一条微博,"红十字会一顿饭的发票不涉密吧?想转发却被告知已经删除",微博下还附上了一张餐饮发票的照片。这张消费发票的付款单位是"上海  相似文献   

20.
警察积极主动地制止不法侵害,是否成立正当防卫,在立法上和理论上都存在不同的观点。结合刑法典关于正当防卫的具体规定可以发现,两种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也有一些差异,而这些不同正是防卫权的关键所在。警察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与正当防卫行为具有较大区别,不宜将其视为正当防卫予以出罪化处理,而应当结合行为性质等要素,将其作为职务行为在有关法律规范中予以明确,并且明确区分警察的职务身份与普通公民身份,从而确保警察执法和公众权益的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