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根 《党员文摘》2007,(7):11-12
1933年春,一个细雨绵绵的下午.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局委员长刘少奇途径瑞金城郊的一个叫胡岭背的村边时,忽听一阵凄厉的哭喊声从不远的一片丛林中传来。刘少奇快步走了过去,只见一个60多岁的老大娘伤心地哭喊着,还将自己的头朝一棵树上撞。她身后,一个30多岁的壮年男子拽着她的衣服。显得悲伤而无奈。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前后,各种新思想犹如黄浦江大潮汹涌澎湃,冲击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传统文化。一批又一批宰事学子从上海出发远涉重洋,到欧洲、日本诸国去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以后,到十月革命的故乡苏俄去,“以俄为师”,则成为有志青年新的追求和向往。1920年11月,22岁的青年刘少奇从家乡湖南到上海,住进位于法租界内的霞飞路渔阳里6号的上海外国语学社。这是刘少奇生平第一次到上海——此行目的是在外国语学社留俄预备班学习俄语,为赴俄留学作准备。在此之前,刘少奇原来准备赴法勤工俭…  相似文献   

3.
1949年8月,我父亲刘云庭在宁乡花明楼不幸去世。叔父刘少奇送来一副挽联:“云庭六哥千古,你是我幼年学习和活动的第一个帮助者。胞弟刘少奇敬挽”。挽联浸润着他们深深的兄弟情。早年,刘云庭很关心胞弟刘少奇的学习,鼓励刘少奇多读书,并告诉他,现在潮流在变,不能光读经书,还要多读新的进步书。刘云庭从部队回老家休假时,还特意给刘少奇带回一套崭新的《辛亥革命始末记》。刘少奇如获至宝,将这本书连续读了几遍。刘少奇利用哥哥休假之际,向哥哥问这问那,很想了解外面发生的一些新鲜事情。刘少奇到长沙求学以后,与刘云庭的联系和接触的机会就…  相似文献   

4.
周锦涛 《湘潮》2013,(3):14-17
从刘少奇主持通过“五四指示”到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无不体现着刘少奇关注下层民众的伟大情怀。《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制定,为我国彻底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提供了一个基本纲领,对于推动新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1961年初春.刘少奇主席回到老家湖南宁乡县炭子冲。一天早晨,刘少奇在山边小路散步,路过一根电线杆时,发现卜边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们饿肚皮,只怪刘少奇。打倒刘少奇!”字迹亚歪斜斜,笔厕稚嫩.显然是小孩子写的。  相似文献   

6.
正1921年5月,在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中共一大召开前两个月,有一群年轻人,怀着激动的心情,从上海乘船启航,开始了向着莫斯科的漫长旅程。22岁的刘少奇就在其中。他们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去遥远的莫斯科呢?让我们回到最初的地方,沿着青年刘少奇的足迹,探寻他和他那一代人的初心。改名立志湖南宁乡花明楼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名叫炭子冲。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就出生在这里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父母根据家族谱系为他取名绍选,字渭璜,来自于"渭水之璜"的典故。儿时的刘少奇像其他农家孩子一样,常跟着哥哥姐姐帮家里做些力  相似文献   

7.
海波 《党建文汇》2002,(14):25-25
刘少奇的第一次婚姻,是他19岁在宁乡读中学那年,母亲为拴住已投身革命,走得离家越来越远的小儿子的心。在邻村说了一个农家姑娘。刘母以病重为由骗得儿子回来。而儿子踏入家门进的却是洞房,坐了一夜板凳,讲了一夜自由……周氏姑娘无论如何不能接受重返娘家的劝告。惟一要求刘少奇在将来有儿子时,送给她一个养老。刘少奇深深同情这位封建礼教的牺牲者,把自己名下的30亩地划给周氏,  相似文献   

8.
夏若明 《党史文苑》2007,4(11):51-53
1978年初的一天,北京起重机厂铆焊工刘源收到一封印着“北京师范学院”字样的信。从这一天起,国家前任主席、“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走资派”刘少奇之子刘源,确定将迈入大学的门槛——  相似文献   

9.
李桂芳 《湘潮》2023,(6):37-38
<正>文物源起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收藏着一本《马列主义五大名著汇刊》,长18.3厘米,宽13.2厘米,重646克,由华北新华书店在1948年出版。该书内夹有一张日历式书签,书中有多处刘少奇用红笔、铅笔所作的记号和批注。2006年6月15日,王光美将此书捐赠给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收藏。经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相似文献   

10.
我大半辈子都在同坎坷多舛的命运苦苦地抗争. 我出生在只有一户人家的山沟里,8岁之前没吃过糖,也从未走出过山沟.10岁那年,父母带我来到小兴安岭山区.这里没有学校,也没有孩子上学.我哭喊着要上学.父亲只好送我到十几里之外的一所农村小学读书.每天我风雨无阻地走在荒无人烟、野兽出没的山路上.冬天,手脚冻得又红又肿,耳朵冻得直淌黄水,脚上至今还留着冻疮疤.我遇到过野猪,遇到过坏人,遇到过狼.狼把我的大黄狗咬死了,等我哭喊着跑回家找来父亲,只找到一堆狗毛.13岁那年,家搬到佳木斯,那时我疯狂地爱上体育.15岁时小学还没毕业,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从家里偷走户口和行李跑到体工队当专业速滑运动员.  相似文献   

11.
即将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令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世纪。在回眸这一百年艰辛、壮丽的非凡历程时,刘少奇——这个光荣的名字,这个不朽的名字,这个虽然曾经蒙垢而今却愈加耀眼的名字,不时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伴随着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种种历史悲剧和更多的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伴随着革命的潮落潮起,伴随着我们党的发展、壮大和曲折前进,这个名字总是在历史进程的前沿不息地跳动着、闪耀着。刘少奇的一生,和本世纪中华民族盛衰荣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党和人民历史命运的一个缩影。刘少奇在中国革命中崭露头角,始于工人运动,而在复杂的白…  相似文献   

12.
《湘潮》2016,(2)
正在宁乡花明楼炭子冲刘少奇故居里,观众都被挂在刘少奇父母卧室的一张刘少奇母亲的画像深深吸引。画像上的妇女端庄大方,眉眼炯炯有神,似乎又透着隐隐的担心。其实,这张画像的背后还有着一段特别的故事呢!刘少奇到的母亲鲁氏和父亲刘寿生一共育有6个子女,刘少奇是家中最小的一个,母亲鲁氏十分疼爱这个聪明伶俐的满崽,凡事都向着刘少奇。1919年春,刘少奇到长沙私立育才中学毕业班插班学习。就在刘少奇潜心于个人学业,专注于国家命  相似文献   

13.
1961年7月18日一8月10日,63岁高龄的刘少奇同志在黑龙江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深入基层的调查研究工作,就国民经济调整中的一系列问题及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政策性意见和建议。在整个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刘少奇坚持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他的躬行实践的言行为全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同时,刘少奇当年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不辞劳苦调查研究的行动,对于今天的各级领导干部也仍有着实际的教育意义。刘少奇在黑龙江调查期间,先后听取了黑龙江省、伊春市、鹤岗市…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刘少奇深深理解群众这一愿望。建国后,刘少奇回湖南调查研究的史料就记载着他为民谋住房的几个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15.
坚冰初融1978年初的一天,北京起重机厂铆焊工刘源收到一封印着"北京师范学院"字样的信。从这一天起,刘少奇之子刘源确定将迈入大学的  相似文献   

16.
正1961年5月,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轻车简从,回到老家湖南宁乡县炭子冲。一天,刘少奇在山边小路散步,路过一根电线杆时,他发现上面贴着一张写着"我们饿肚皮,只怪刘少奇。打倒刘少奇"的纸条,不由一愣。纸条上的字迹歪歪斜斜,像是小孩子写的。刘少奇忽然产生一股冲动,想见见小纸条的作者。童言无忌,也许他能说出许多大人不敢说的意见来。回到住处后,刘少奇将这件事告诉了工作人员,交代他们纸条贴  相似文献   

17.
如今,踏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地惊诧,怎么今天的不少话曾经有一个人说过,今天的不少事曾经有一个人办过,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平民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任国家主席刘少奇的生日,是在为他召开的平反大会上被这个国家的人民知道的——1898年11月24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比毛泽东小5岁,是老乡。从地图上看,一山横隔,炭子冲与韶山冲直线相距不过30公里。小小一方水土,几乎同时“冲”出来两个冲天人物,他们分别做了新中国的第一、第二任国家主席。然而,对于刘少奇同志,学生们只是从…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真正形成成熟的领导,是从毛刘周朱这一代开始”的。①在缔造新中国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光辉历程中,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名字紧紧连系在一起。作为毛泽东处理党和国家大事的最主要的助手,刘少奇在各个岗位紧密配合毛泽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长达几十年的共同合作奋斗中,毛泽东心目中的刘少奇形象的变换,则从一个侧面浓缩了中国共产党经历的风雨历程,成为党史、国史的一个缩影。清水塘边,毛泽东与刘少奇结下深厚友谊1922年夏,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的刘少奇,受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的直接指派,回湖南老…  相似文献   

19.
初入瑞金,解救“AB团分子”40余人1931年底,周恩来到达中央苏区首府瑞金。次年初的一天清晨,他从叶坪广场走过,忽听河边传来一阵女人凄惨的哭声。周恩来驻足静听。“是谁哭得如此伤心月他转身朝河边走去。河岸的沙滩上卷绍着一位50开外的大娘,手中搂抱着几件破衣服,浑身咦咦发抖,面对河流,低一声高一声地哭喊着,浑浊的泪水浸湿了前襟。周恩来上前问道:“大妈,你有什么伤心事能否给我说说?”大娘楷了一下眼泪,抬头看了看,又低头伤心地痛哭起来。周恩来一想可能语言不通,于是将大娘扶到草坪上,又从叶坪村找了一位年轻人做翻…  相似文献   

20.
修养撷英     
《前线》1998,(6)
修养撷英孩子没考上高中以后有一年夏天,刘少奇有个孩子考高中,考了几个学校都没考上。当时,刘少奇身边的工作人员认为,国家主席的孩子还能上不了高中?只要刘少奇一句话,上哪所高中不成,刘少奇听到这些议论,专门就此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并邀请了一些工作人员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