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老鼠困毙与“度”的把 握。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只饥饿的小老鼠遇到了一只盛满大米的米缸,看着白花花的大米,小老鼠兴奋不已,每天跳进跳出,想吃就吃。但是缸里的米一天天地减少,缸口与米之间的距离一天天地拉大。当小老鼠能力所及的跳高高度低于缸口与米之间的距离时,小老鼠没有摆脱米的诱惑,仍与往常一样跳入缸中享受米的滋味,但就这一跳,从此小老鼠再也跳不到缸外了。当缸中的米吃完后不久,老鼠便困死于缸中。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超越了事物原有的“度”,事物将会发生质的变…  相似文献   

2.
《史记·循吏列传》中,有一个“公仪休相鲁而嗜.鱼”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鲁国的宰相公仪休,因为特别喜欢吃鱼,所以鲁国很多人都争相买鱼送给他,但公仪休却一条都不接受。  相似文献   

3.
《史记·循吏列传》中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公仪休非常喜欢吃鱼,一些有求于他的人便送鱼给他,公仪休每次都严辞拒绝:有人很不理解地问:“您那么喜欢吃鱼,为什么不收呢?”公仪休答道:“正因为喜欢吃鱼,才不能接受啊。我现在担任宰相,可以用俸禄买鱼;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给人家办事,那样难免就要违反国家的法律.宰相的官位就会被撤掉。到那时,不仅没有人会给我送鱼,  相似文献   

4.
正《史记·循吏列传》中,有一个"公仪休相鲁而嗜鱼"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鲁国的宰相公仪休,因为特别喜欢吃鱼,所以鲁国很多人都争相买鱼送给他,但公仪休却一条都不接受。下属问他:"您这么喜欢吃鱼,为什么别人送鱼却不要?"公仪休回答:"夫唯嗜鱼,故不受也。"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接受别人的鱼。  相似文献   

5.
三、老鼠困毙与"度"的把握.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只饥饿的小老鼠遇到了一只盛满大米的米缸,看着白花花的大米,小老鼠兴奋不已,每天跳进跳出,想吃就吃.但是缸里的米一天天地减少,缸口与米之间的距离一天天地拉大.  相似文献   

6.
晏建怀 《侨园》2013,(8):40-40
<正>范质总结自己做宰相心得时有一句名言:"人能鼻吸三斗醇醋,即可为宰相矣。"他把宽容作为一个好宰相的必要条件,认为作为一个宰相,要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能容难天下难容之人,在斡旋上下、协调左右、平衡利益、维护稳定中雍容大度、海纳百川。在历史的画廊中,范质风度翩翩。他既有君子的风度,也有书生的软弱,宽容而不果敢,仁慈而不决绝,一句话:心太软。范质一生,五朝为官、两朝为相,一路风风雨雨,他总是本着慈让之心,宽厚之怀,容易感动,颇为顺从。后汉时他是  相似文献   

7.
当前,腐败现象已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虽然喊打的声音不小,但喊者的心态未必相同。有的人抄起木棍,狠打下去,大有不打住老鼠绝不甘心之势。有的人则是助一声威,发一声喊,打得住老鼠,抑是打不住老鼠,也就不多管了。有的人则是看到别人打老鼠,不得不喊打老鼠,否则怕别人疑。:他和老鼠有什么亲政。毕竟,打老鼠的声势是造起来了,只是,还有一种伪装巧妙而危害极大的鼠害却往往容易被人忽略,这就是普遍存在的借为集体谋利,实则中饱私囊的违纪违法腐败现象。从表面现象看,个人违纪违法,揩国家或集体的油,忆了自己,损公肥私,…  相似文献   

8.
南方人在“吃”上早已著名,据说最近又兴起了吃老鼠的热潮。由于一些食客认为吃田鼠能滋阴壮阳,于是有店家为牟取暴利拿褐家鼠充数,或将垃圾堆中的死老鼠制成鼠肉来销售,并且鼠菜款式已达15种。  相似文献   

9.
张程 《各界》2014,(5):95-96
民国的第四位总统徐世昌是历届总统中的“另类”。他既不是革命党,也没有扛过枪,出身于穷酸秀才,从乡间私塾教师成为宰相,最后转变为民国总统。政治场是充满崎岖的荆棘路,徐世昌能以一介书生纵横清末民初乱世数十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10.
西荞木 《各界》2010,(7):2-2
大多数妖怪似乎都想吃唐僧肉,但有一个奇怪现象令人深思,就是他们即使捉到唐僧,也不会立即吃掉,而是希望先抓住孙悟空再吃。妖怪们对此的解释是,吃唐僧肉很简单,只是怕他的徒弟们来吵闹,尤其是孙悟空。但这里面就有一个悖论:他们只要怕孙悟空来吵闹,就永远吃不到唐僧肉。  相似文献   

11.
《党政论坛》2010,(2):33-33
7月23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一个72岁的志愿者迈克尔的真实故事。迈克尔曾是英国一家媒体的旅游记者。他曾过着很悠闲的生活,坐着私人飞机到加勒比海度假.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七星级的皇家酒店吃撒了金粒的早餐。而从70岁开始,迈克尔成为一名志愿者,做了南非一个贫穷小镇的小学英语老师,他不领分文报酬,每天吃着襁糊一样的玉米粥。但他说:“我的生活从未如此富足。”并说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唐朝武则天时期有一宰相叫苏味道,是一个处世圆滑、模棱两可的人,遇事不点头,也不摇头,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凡是有争议的事情,他从不出头露面,直陈己见,能躲则躲,躲不掉就装疯卖傻,表面上看谁也不得罪,实际有他自己的老主意。因为他为人做事首鼠两端,见风使舵,众朝臣都叫他“苏模棱”。虽然此人工于心计,巧于周旋,但时间长了,还是被武则天察觉出来,终究丢了官。  相似文献   

13.
蔡绪俊 《党政论坛》2011,(23):59-59
苏东坡是北宋时有名的大才子。不仅学者们尊崇他,就连当时的宰相欧阳修也佩服他,皇帝宋仁宗竟称赞他是“天下奇才”。出了名的苏东坡此时骄傲自大得了不得,谁也不敢得罪他,连宰相王安石也是他经常批判和攻击的对象。他被废为庶民充军海南岛后,在一处荒凉的旧营地的一架山的东半坡开荒种地,从土里刨食糊口度日,缺衣少食,  相似文献   

14.
周树山 《各界》2011,(5):63-65
随便问小孩子,从前的中国谁的权力最大,得到的回答一定是:第一是皇帝,第二是宰相。宰相帮助皇帝处理国事,执掌国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乃群臣之首,皇帝家天下的大管家,说他位高权重,却也是实情。这里的宰相,是取其常名,随历代官制之变,名称也有变化,有叫丞相的,有叫御史大夫的,有叫太尉的,汉置三公之位,宰相非止一人,似乎是集体领导  相似文献   

15.
李白一生萍踪浪迹,漫游天下。但他也不是无根蓬草,他有妻儿家室,而且萦念于心,还常形诸诗章。现实中的李白,也是一个不能不食人间烟火的凡人,从他婚姻的波折,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伟大的诗人的另一个侧面及其生命的轨迹。开元十五年(727),李白27岁,这一年他在安陆(今属湖北)与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云楚有七泽,遂来观焉。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憩迹于此。”这里有个过程:先是李白出川后,经过两年多的漫游到了扬州,已将所带的川资“三十万金散尽”,幸得扬州治所江都县衙孟少府予以资助,并介绍他到安陆来“投亲靠友”。原来孟少府家和许圉师家是世交,许圉师在高宗时当过宰相,孟少府的祖父与他同朝为官。如今许圉师已  相似文献   

16.
淡竹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陶易 《各界》2011,(10):66-68
中唐时期,有一位人称“短李”的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悯农诗》几乎家喻户晓,文学史上历来对其评价甚高,他就是李绅。当年李绅应进士举时,曾以占风行卷,吕温读了其中的《悯农》二首后,认为其人有宰相器,将来必为宰相,后来李绅果真当了宰相。  相似文献   

18.
马立诚 《各界》2010,(11):42-45
张居正的美学 张居正就像时下的高级白领一样,很在意穿着。每天上班之前,他都要往身上抹点香脂,所到之处飘散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他每天都换一套衣服,他的衣服讲究质地与颜色,既光鲜悦目,又符合首席宰相身份,看上去精致高雅。他又素爱整洁,家居以及办公之处条贯井然,清洁光亮。这和北宋宰相王安石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的个性,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19.
公仪休担任鲁国的宰相,他喜欢吃鱼,国中多有人争相买鱼献给他,他却不肯接受.弟弟问他为何不收,他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不能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一旦吃了人家的鱼,对人家就拉不下面子,拉不下面子就得循私枉法替人家办事,循私枉法就难免丢相位,丢了相位,自己想吃鱼也买不起了.不接受人家的鱼我就能保住相位,保住相位,自己想吃鱼就不怕买不起." 因为嗜鱼,故不受鱼,公仪休实在是高明得很.说他高明就在于:其一,他能清楚地意识到别人送鱼给他是投其所好,是有所用心的.俗话说"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如果接受了鱼就不得不为人家说话办事了.其二,公仪休能晓  相似文献   

20.
老鼠与巨债     
牟丕志 《党政论坛》2009,(22):58-59
老鼠靠借债办了多家企业。它被称为动物世界的企业家。其实,老鼠是一个骗子,它自己没有钱,靠借巨债办起了企业。它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入不敷出,老鼠就靠借债来弥补亏空。老鼠脸皮变得奇厚无比。它东骗一回。西骗一回,不久就变得臭名昭著,为大家所不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