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蓝建中 《求知》2014,(3):59-62
<正>延迟退休的话题近来被广泛关注。然而延迟退休制度是否应该实施?究竟应该怎么延?对于这些疑问,都没有准确答案。其实,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入不敷出的压力,并非中国独有,很多国家迫于形势,已经以各种方式推出并实施了延迟退休方案。美国:大多数人喜欢延迟退休美国社会保障计划最核心的资金来源是"社会保障税",约占总体资金来源的85%。社会保障税由雇员和雇主各自缴纳50%,工资收入特别高的人存在一个纳税基数上  相似文献   

2.
退休年龄问题是我国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对全球170个国家法定退休年龄与平均预期寿命和性别之间关系的分析,试图回答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否应该推迟以及男女退休年龄是否应该相等之问题。研究认为,就全球范围来看,我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基本处于合理水平。文章指出,法定退休年龄的设定是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考验决策者的政治智慧与胆识。综合各国的经验,文章提出了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设定宜坚持退休年龄与工作年限相结合、不同工种分类设定、以及养老金领取中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以妥善处理法定退休年龄与养老金平衡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
《瞭望》2000,(38)
从去年2月 20日起,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到10%,标志我国正式进入老年型社会,随着老年人口增加,养老金支出也将增加,将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造成很大压力,为此,能否通过逐步延长退休年龄的办法来缓解对养老基金的压力? 我国从50年代初根据当时的人口平均寿命确定退休年龄为60岁,迄今40年未变,这40年中,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较建国初增加了20岁。由于人口寿命增加,人们用于工作的时间较上代人相对缩短,而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较上代人相应延长,这就导致养老保险缴费率的提高。 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4.
董佳 《学理论》2013,(4):93-94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不仅为退休人员提供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更有安定社会之功效。近年来,全国养老金缺口持续增加,老龄化人口结构问题日益凸显,须加快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步伐。通过分析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现状及其制度问题,应多渠道积累和规范管理养老金,打破养老金双轨制,适时调整退休年龄,逐步实现全国养老金的增长和盈利状态。  相似文献   

5.
从多层次到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反思的基础上,从多支柱理论和我国现实国情出发,构建了以多支柱为核心特征的养老保障体系。零支柱:以低收入者和农民为对象的普惠制国民养老金,旨在防止老年贫困。第一支柱:以正式就业者为对象,由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部分改造而来的基本养老金,目标在于保障就业者退休后的基本生活,突出社会再分配。第二支柱:以正式就业者为对象,由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部分和企业年金计划合并而来的职业年金计划,使退休职工生活水平比单一的第一支柱有所改善,同时有助于应对老龄化危机。第三支柱:自愿性的个人养老储蓄计划,为有较高需求的高收入者提供的更高层次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虽 然叶利钦退休之后享受的待遇无法与美国退休总统相提并论 ,但却是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望尘莫及的。位于莫斯科西郊豪华的戈尔基———9号别墅、轿车和在克里姆林宫里的办公室还都为叶利钦保留着。今年4月5日 ,叶利钦领取了退休证和老工作者证。凭着这个总统退休证和普京的总统令 ,叶利钦每月可以领取1.2万卢布(约合500美元)的养老金。凭着老工作者证 ,叶利钦可以享受一切社会保障待遇。退休之后的叶利钦在安享晚年之际 ,一直没有闲着。除了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外 ,还在极力地满足着自己的各种兴趣和爱好。搞建筑出身的他在…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4,(25)
英国在为老服务的物质保障、社会保障和缓解老年人心里孤独方面采取了如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政府举办养老金,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建立老龄化咨询论坛,开展国际组织合作,帮助老年人上网,庆祝老年日,为老年人心理健康投资,鼓励老年人独立,建立代际关系,通过皇家志愿服务等活动为老年人排遣寂寞等举措,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应从实际出发,根据科学的理论支持和长远的目标规划制定相应的老年福利政策,重视国家及政府在整个养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大多数人到了65或70岁就不再工作了,许多退休者不知道如何运用时间,对离职后面临的生活不知所措。退休可能造成一些经济负担,许多人依靠每月的社会保障支票度日。早在他们工作期间,他们就将其工资的一部分捐给了政府。当他们退休的时候,这笔钱就成为社会保障支票按月发给他们。然而这些支票难以维持他们的生活,因为物价上涨很快。那些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不得不  相似文献   

9.
人口老龄化对现收现付的养老金计划提出严峻的挑战,评估现收现付制公共养老金计划的长期偿付能力一直是社会保障精算研究的重点。本文从总量视角建立基金收支模型,估算中国基础养老金在目前的缴费和计发规定下未来90年的收入和支出水平,考察现行的基础养老金计划能否应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带来的冲击。研究发现中国现行的退休年龄和养老保险政策并不足以实现基础养老金的长期财务平衡,将退休年龄统一为60岁则有助于保障计划的偿付能力;基础养老金在前期处于收入大于支出的盈余状态,将这部分结余资金进行投资而获取稳定的投资回报,有助于缓解后期的支付压力,实现基础养老金自身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10.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争论不断,并形成赞成与反对两派,争论焦点在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与养老金制度、劳动力市场、人口结构之间的关系。从福利三角理论视角对政策争论进行分析,其逻辑体现在: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是一场嵌套于养老制度中的国家、市场和家庭的现实角力。国家是最重要的责任保障主体,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是最具挑战的决定性部分,家庭因素则是市场化机制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了社会排斥的产生。为解决制度性、市场性和家庭性社会排斥问题,未来政府应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逐渐取消养老金双轨制,从社会救济向社会保护转变,并不断重视家庭扶持和孝文化的道德重塑,保证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李清 《侨园》2013,(6):10-10
<正>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党的组书记戴相龙近日接受采访时,建议逐步延长退休年龄。"预测今后中国平均期望寿命每5年延长1岁,可考虑择机而定,每5年把退休年龄延长1岁。如此,到二十多年后,中国男性退休年龄可能会从现在的60岁延长到65岁,相当于发达国家现在的退休年龄。"他表示,延长退休年龄不仅是为了养老金的收支平衡,而且是为了让有条件的劳动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延迟退休年龄早不是什么新话题。虽然人社部透露,到2015年不  相似文献   

12.
孟微 《瞭望》2004,(37)
日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称,主管部门正在考虑延长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以减轻“白色浪潮”对社会养老的压力。虽然,政府何时会对公民的退休年龄做出调整还没有确定下来,但由官方发言人向外界公布这一消息,几乎摆明了这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举措。  相似文献   

13.
政府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力要求公共财政的效益最大化,构建以民生财政为导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我国处于快速老龄化过程中,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存在城乡、地域和身份分割,打破"碎片化"的养老保障格局需要构建以公共财政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养老保障作为民生财政的核心内容,建构民生财政取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我国养老社会保障成功转型,实现城乡一体,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迁 《瞭望》2008,(46)
日前,国家相关部门领导先后表示,国家在明确最低退休年龄基础上研究建立弹性退休制度。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法定退休年龄,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在我国进入老年社会的大背景下,弹性退休制度一出,引发各方热议。对这一制度,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弹性退休制度在部分领域有其合理性。比如,一些专业技能人才、高技术人才、知识型人才,他们的成长投入大、时间长、经验积累无可替代,适当延长退休年龄,有其积极意义。对此,现实生活已有了良好探索。比如一些事业单位实行返聘、一些退休医生进入专家门诊继续坐堂行医、一些教学科研人员继续带学生上项目,等等。这些退而不休者,可以算成现实中不规范的弹性退休者。相信随着社会行业的不断高端化,这样的职业也会逐渐增加。相关部门及早认可规范,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下,养老社会保险的反贫困功能不一样。不同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设计会影响其反贫困功能的发挥。美国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老年人、遗属和残疾人保险(OASDI)"在计发办法上的累退倾向,在受益对象上不限于退休者本人还包括配偶、遗属和残疾人,在实际给付时关于受益类型、课税、最低和最高收益、随生活成本进行调整等政策规定,对于低收入者保护倾向非常明显。与美国相比,我国目前的养老社会保险存在覆盖面窄、水平偏高,受益水平差异偏大,缺乏不同的受益类型设计等问题。为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应该是降低现有受益水平,扩大覆盖面,并通过覆盖更多的低收入者来增强制度的反贫困效果。同时评估和改革个人账户,以防止养老金差异过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也上升至国家战略。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充分实现,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作用,尤其离不开劳动法相应机制予以促进和助力。但现行劳动法制度存在不足和短板,无法有效保障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实现,应予以完善和优化。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短缺进而直接掣肘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改善劳动力有效供给并保障老年人就业权利,可着眼于劳动者是否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按照达龄前、达龄后与全过程的时间节点,体系化完善促进老龄化战略实现的劳动法机制。针对达龄前劳动者,应完善延迟退休制度,明确延迟退休年龄条件,确立自愿退休机制以及完善相关养老保险激励机制以提升民众接受度和认同感,有效挖掘我国质量型人口红利;针对达龄后劳动者,应强化其劳动权益保障力度,通过总结法官集体智慧,统一退休再就业用工关系属性的司法认定标准;针对就业全过程的年龄歧视现象,通过完善立法、健全执法和能动司法等措施回应法律规制需求,并运用积极调控手段解决劳动力市场失灵问题,提升用人单位雇佣老年人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两会期间,尹蔚民部长在"部长通道"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重申网上流传的各种延迟退休方案都是误读,并强调延迟退休的推出将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小步慢走、渐进到位;二是区别对待、分步实施;三是提前公示、预先预告。显然,我们无法也无须猜测延迟退休的具体方案,但也不妨碍做出一些基本的判断。从理论和国外的实践上来看,延迟退休无非有两种基本方案:一是弹性退休;二是直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乡二元养老保障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生产方式的差异,农村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而养老社会保障则与社会化大生产相对应。实现城乡养老社会保障一体化的路径在于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充分发挥农村最重要的养老保障资源——土地的价值。农村土地的商品化流转,既可增加农民的收入,也能推动农村经济模式的转变,发展农业现代化,为城乡养老保障一体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于滨 《瞭望》2000,(21)
今年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将基本实现社会化发放到今年九月,养老保险费要全部实现全额征缴,停止差额缴拨方式全面建立养老社会化发放的准备金和基金风险预警制度  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消息  表明,我国养老金社会化发  放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原来的“差额缴拨和由企业发放养老金”的方式将彻底改变。据介绍,有关养老金发放改革的整体思路是:建立企业全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全额支付养老金的新制度;建立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和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情况数据库,完善个人帐户管理,服务到每个参保人员;通过银行、邮…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西欧国家养老金改革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娟 《公共管理学报》2009,6(4):105-111
近些年来,西欧各国纷纷进行养老金改革以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可能带来的公共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危机。中国与西欧国家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上面临着类似的压力,本文从老龄经济的视角,以德国、法国、英国三个拥有不同模式养老金体系的国家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上述三国新世纪养老金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分析改革的共同趋势;并展望中国未来养老金体系的发展方向,认为,以税收优惠和灵活制度安排鼓励第二和第三养老保障支柱的发展是德法英三国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中国未来养老金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