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新民 《党史博采》2014,(3):26-28,33
美国研究毛泽东的著名专家罗斯·特里尔所著的《毛泽东传》,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记中最被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特里尔在此书中是这样论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这篇著作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纲领性文件。"◆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抗日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  相似文献   

2.
前段时间,一本由斯诺等几位作者撰写的关于毛泽东的传记、史料与回忆——《早年毛泽东》出版了。这本新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勾勒出一个不断行走的早年毛泽东,并且进而认为,毛泽东的一生是“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不仅在不同历史阶段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调查研究,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不断总结调查研究的经验,撰写了许多充满哲理的光辉篇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调查研究理论。特别是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的农村调查研究,成就最为辉煌。本文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的农村调查活动及其成就;二是毛泽东关于农...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诞生之后,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却成于邓小平.这是因为两位伟人探索的视角不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姓"社"姓"资"等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毛泽东没有完全弄清楚,而邓小平弄清楚了,所以结果只能是"始于毛,成于邓".  相似文献   

5.
前段时间,一本由斯诺等几位作者撰写的关于毛泽东的传记、史料与回忆——《早年毛泽东》出版了。这本新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勾勒出一个不断行走的早年毛泽东,并且进而认为,毛泽东的一生是"走"出来的。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时,就曾有过一段不携分文、"行乞"乡间的经历:手握竹伞,一身布衣,在田陌间露宿,到旷野里栉风沐雨,只为在省内各县游学。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毛泽东同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谈起领导干部子女的教育问题。毛泽东问梅白:你记得曹操评汉献帝的话吗?梅白答道:记得。有这样两句:“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毛泽东称赞说:不错,你读书不少。现在有些高级干部的子女也是“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娇生惯养,吃不得苦,是温室里的花朵,有些是“阿斗”呀。  相似文献   

7.
王殊 《湘潮》2008,(3):36-38
我有幸两次见到晚年毛泽东:一次是1972年7月24日,一次是1975年10月30日。两次见晚年毛泽东,都与中国和西德的外交事务有关,都听到了他对国内外局势的看法。毛泽东那闪烁着伟人光辉的真知灼见,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8.
续发 《党课》2014,(1):59-61
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里把开展工作比喻为“弹钢琴”,精辟地指出:“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这是“弹钢琴”的真谛,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真谛。在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常会感到工作任务重、头绪多,  相似文献   

9.
《党建》2012,(10):36-3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国家遇到的许多重大问题大多集中在海洋上。为了坚守国家海洋主权,必须首先弄清楚"海洋国门"在哪里。1958年8月22日,法学家倪徵应邀来到北戴河,详细介绍划分领海的方法以及世界各国采用的领海制度。毛泽东仔细聆听并追问:"领海宽了,对商船航运有影响吗?"  相似文献   

10.
叶兴 《学习导报》2012,(3):58-59
近读《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这本书,感触颇深。如果说,当年是权延赤等作家使毛泽东"走下神坛",那么,这本书则以其无可争议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使毛泽东这位伟人更为"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11.
叶兴 《新湘评论》2012,(3):58-59
近读《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这本书,感触颇深。如果说,当年是权延赤等作家使毛泽东"走下神坛",那么,这本书则以其无可争议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使毛泽东这位伟人更为"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12.
1950年11月25日,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毛岸英是怎样牺牲的?是谁最先把他牺牲的消息告知毛泽东?他的遗骨又是怎样被决定埋葬在朝鲜平安道桧仑郡志愿军烈士陵园的?这几个问题在有关毛岸英的传记、报告文学、回忆录中有着不同的说法。本文拟列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同时结合其它材料,对诸种说法作一初步分析,指出其可证、显误或存疑之处。  相似文献   

13.
1949年2月23日下午,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傅作义。傅作义看似有些恐慌害怕,说话都很不自然。他一见毛泽东,就立正说:“我有罪!”毛泽东亲切地握住傅作义的手,说:“不要这样说。当初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抢掠了我们多少文物珍宝啊。现在,如果我们自己毁了紫禁城,破坏了那些文物古迹,那是要被子孙后代唾骂的。现在北平和平解放了,我们应该谢谢你,你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是永远也不会忘掉你的。  相似文献   

14.
1937年 3月刘少奇《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是有关“实事求是”问题的重要之作 ,具有开创性意义。在“实事求是”的问题上 ,刘少奇和毛泽东各有其独特贡献。如果说 ,毛泽东是中共领导层中较早使用“思想路线”、“工作方法”等概念的人 ,那么 ,刘少奇则是先于毛泽东而较早使用“思想方法”、“工作作风”等概念的人。如果说 ,毛泽东是最先对“实事求是”进行全新解释的人 ,那么 ,刘少奇则是先毛泽东而使用“实事求是”这一概念的人。如果说 ,毛泽东最初对“实事求是”概念的使用 ,基本沿用古义 ,那么 ,刘少奇则一开始就是从哲学高度、思想方法角度来使用这一概念的。  相似文献   

15.
《党史纵览》2010,(1):55-55
毛泽东曾说:“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一些猴气,是为次。”这里的虎气,即是一种不屈服、不依附、保持独立人格的英雄气。所以,他对梁鸿“不同人热”的品格十分推崇。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莲花决策引兵井冈,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毛泽东对井冈山已经有所了解;二是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的密信是决定性因素;三是军力情况使退向湘南割据汝城的计划已经变得不可能;四是毛泽东一路上对宁冈、永新一带地形和有关情况作了深入调查。毛泽东在莲花决策引兵井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使毛泽东的上山思想由构想变为现实,是我党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转折点,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7.
谢昌余 《党史博采》2009,(11):42-43
<正>关于江青在批判电影《武训传》中的作用,袁鹰先生在其撰写的《〈武训传〉讨论——建国后第一场大批判》一文中,使用夏衍的说法:"《武训传》事件之所以会惊动党中央和毛泽东,这和江青的插手有关。"这使人觉得:批判电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没有赴法勤工俭学,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毛泽东认为中西文化都有缺点,都需要改造,应先打好本国文化基础再出国,那时候可以和西方文化、西方国情进行深层比较、甄别,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如果在出国前没有扎实的国学底子,移植的洋文化必然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指导实践、解决中国问题。其二,这是新民学会为了合理配置人才所做的理性分工。新民学会各方面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有骨干会员留在国内活动,新民学会大多数成员赞同毛泽东留在国内。其三,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毛泽东把眼光和兴趣从西欧转向俄国,学习俄国文明以改造中国和世界成为他的新选择。其四,随着国内政治斗争形势的迅猛发展,毛泽东投身于火热的社会活动和实践,客观上也不允许他有“闲暇”赴苏俄了。  相似文献   

19.
从 1 95 2年 9月毛泽东提出现在即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到 1 95 3年 1 2月最后确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在讲话和信件中多次论及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这些文献陆续发表于毛泽东等领导人著作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和《党的文献》杂志上。在一些事件亲历者和文献研究者所写的党史专著、领袖人物传记和文章中 ,也披露有许多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问题的历史资料。本期《党的文献》发表的 3篇文献 ,反映了毛泽东在过渡时期总路线酝酿和提出期间 ,对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入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可以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毛泽东当年是如何设想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关于解放战争“两条战线”问题的论断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解放战争的战线问题,学术界有不同观点。准确理解毛泽东关于解放战争“两条战线”问题的论断,是正确认识这一问题的关键。毛泽东对解放战争“两条战线”的论断,尽管前后表述有些不同,但概括起来说,这“两条战线”就是“解放区和蒋管区的人民运动”。其中,解放区人民运动的标志是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蒋管区人民运动的标志是学生运动。这“两条战线”包括丰富的具体内容,大致可以从军事、政治、经济三个方面来分析。毛泽东关于解放战争“两条战线”的论断,对指导全党认清解放战争期间的复杂形势,引导和推动解放战争走向胜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