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读往来     
《黄埔》2006,(4)
本刊自今年大规模向台湾黄埔同学赠送杂志后,引起在台同学热烈反响。他们投书本刊,表达谢意和读后感,现摘登其中二封。台湾黄埔十七期同学叶昌焴6月21日来信编辑先生钧鉴:奉读远自北京寄来《黄埔》第二期杂志,内心感激,曷可言宣。贵刊载有烈士英雄之光彩事迹以及两岸问题,甚至西点军校状况及战争论导读,还有国内外同学会活动状况,对黄埔精神之发扬殊有贡献,实在令人感佩。敬祝编安读者叶昌焴谨上二分校十七期二十一总队台湾黄埔十六期同学侯西林2006年5月5日来信编辑先生:顷接惠赠《黄埔》杂志2006年第二期一份深为感谢。拜读各篇巨作,益增…  相似文献   

2.
远声  廖加强 《黄埔》2006,(2):64-64
《黄埔》杂志编辑:新的一年刚开始,读到2006年《黄埔》第1期,使人十分高兴与喜悦。在编辑部全体同志辛勤劳动努力下,有着海内外黄埔同学、亲友和广大读者的支持,杂志页数增多,内容更加丰富,绚丽多姿,封面和版式设计更显大方。编辑部的希望,我们要努力实现,争取提供更多稿件,让编辑部选用,实现共同的理想,使《黄埔》杂志成为一朵精神文明之花。新春伊始,对编辑同志表示亲切的问候,浓浓的敬意。深深地热爱我们的《黄埔》。麦成坤(十八期同学)河南省88岁的十四期同学郭宗昌1月19日给本刊寄来贺年片,他在贺年片上写道:我收到了2006年第1期《黄埔…  相似文献   

3.
黄埔老照片     
《黄埔》2006,(3)
延安的黄埔生1939年11月,黄埔校友郭化若(左一)、王诤(右一、黄埔六期)与滕代远(左二)、曹祥仁在延安合影。(本刊资料)抗日宣誓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勇抵抗。时任第八十七师二六一旅旅长的黄埔一期学生宋希濂(前立者)率全旅官兵向国民党当局提出赴沪参战的强烈要求,图为全体官兵宣誓抗日的情景。(本刊资料)毕业时分黄埔十七期同学李正福(前排左二)与第十九总队第三大队第十一队步科的湖北谷城籍同学们在1941年11月毕业时合影留念。(李安录供稿)捐款购飞机齐心打鬼子1933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师生为支援抗战捐款8万元购买了…  相似文献   

4.
鲍直才 《黄埔》2007,(1):34-35
近日黄埔军校同学会林上元副会长转来在台同学安继炎、王荣年、鲍直才撰写的几篇回忆,讲述“黄埔军校十八期三个小人物在抗日战争中的三件小事”(作者语),他们希望能在大陆的《黄埔》杂志上予以发表。本刊“口述黄埔”栏目将陆续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近日黄埔军校同学会林上元副会长转来在台同学安继炎、王荣年、鲍直才撰写的几篇回忆,讲述“黄埔军校十八期三个小人物在抗日战争中的三件小事”(作者语),他们希望能在大陆的《黄埔》杂志上予以发表。本刊“口述黄埔”栏目将陆续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黄埔二十二期同学杜伯园先生于2001年去美国观光旅游,归来后给本刊寄来了他的游记观感。限于篇幅,节选其中片段,供读者了解大洋彼岸一二事。——编者  相似文献   

7.
《黄埔》2019,(2)
正去年年底,本刊编辑部收到一封来自台北的信,上书:感谢这几年来《黄埔》杂志社寄给我《黄埔》杂志,谢谢大家珍惜一段缘。几年来我读这本杂志,记下一些笔记整理成书,名《我读北京〈黄埔〉杂志的笔记》,在台湾出版,大约11月可寄来30本,给大家、校友分享,请查收。祝平安健康陆官44期退伍老兵陈福成2018年10月24日  相似文献   

8.
本刊记者 《黄埔》2013,(1):66-73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在广州的长洲岛上成立了,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它的成立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成就了黄埔群体的传奇人生。它没有因时间的久远,而冲淡人们的记忆;也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减退在人们心目中的魅力。如今,近90年过去了,它依然让人常忆常新。为了帮助读者更详细地了解黄埔军校,更全面地认识黄埔师生,更深入地解读黄埔精神,在即将迎来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大校、黄埔军校校史研究专家陈宇。陈宇,祖籍山东,1957年生于北京,军人世家;1976年参军,解放军首届(1983)历史系本科毕业生,先后供职于连、团、师、大军区政治部、中央军委办公厅各级单位,曾任《军事历史》杂志主编等职;多次参加边境作战等重大军事行动,立功受奖;学术研究涉及战争史、兵法研究、将帅研究、国家安全战略等领域。他潜心研究黄埔军校史30年:在南京完成四年大学学业;毕业实习在广州撰写黄埔军校研究学士论文,此后20多年间四访黄埔岛;在当年的成都北较场黄埔军校校园内工作生活五年,得天独厚地巧合积累了广州、南京、成都三地黄埔军校本部的丰富史料;上世纪80年代遍访当时在世的各地所有黄埔一期生及各期毕业生600余人,尤其对黄埔军校第一期和第二十三期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发表有关黄埔军校史文章50余篇,出版专著《黄埔军校在大陆最后一期》(1993年黄河出版社)、《中国黄埔军校》(2007年解放军出版社),总撰稿文献纪录片《黄埔军校》(2011年中央电视台)。从本期起,本刊将连载陈宇研究员访谈录,听他讲述黄埔军校的风风雨雨,感受黄埔师生的壮怀激烈,感悟穿越时空的黄埔精神。  相似文献   

9.
杜恒 《黄埔》2010,(3):32-33
至今,闻名世界的黄埔军校建校已有86年,在漫长的历史中,黄埔留下了一件件历经沧桑的珍贵文物。本刊特开“黄埔故事”栏目,为读者讲述黄埔文物背后的故事,抚今追昔,睹物思人,以此纪念在东征、北伐、抗战、新中国成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涌现的黄埔英杰,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黄埔精神。  相似文献   

10.
看到《黄埔》杂志第6期,我长时间地陷入沉思:现在是总第99期,新年第1期正好是创刊100期,应该好好庆祝庆祝……不容易呀,已经18个年头了!《黄埔》杂志创办,我是见证人之一。我也是《黄埔》杂志的忠实读者。想当年,黄埔军校同学会首任会长徐向前元帅大力支持,同学会理事会议一致通过,报请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黄埔杂志社,于是《黄埔》杂志面世。黄埔同学在经过几十年之后,又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刊物。我清楚记得,很多同学拿到这本杂志都如获至宝。杂志社的同志也几次跟我讲,黄埔同学经常来信,说杂志是须臾不可离开的“精神食粮”“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1.
苑生  刘燕 《黄埔》2010,(1):31-31
彭猗兰,1908年生于安徽芜湖,今年已是102岁高龄。她曾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教导员,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是今天还依然健在的亲历者之一,本刊曾在2009年第一期上发表过她回顾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文章。在2010年元旦前夕,本刊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去看望了这位百岁黄埔老人。老人见记者来访,非常高兴,脸上泛出和蔼可亲的红光,  相似文献   

12.
正世人常云"缘分",是说由于以往因缘致有当今的机遇。我家先祖单懋统为黄埔4期教官,先父单培新为黄埔16期生,本人为《黄埔》杂志撰稿人,祖孙三代与黄埔息息相关,可谓拥有黄埔血脉的"缘分",缘久而情深。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收藏黄埔军校文物并进行考证,自《黄埔》杂志2010年第2期发表《我珍藏的黄埔四期同学录》,  相似文献   

13.
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纪念 2014年正值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黄埔,是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共同的历史记忆。目前,第一届“穗台黄埔论坛”于广州举行,海内外多位赢宾畅所欲言,追忆黄埔往事,共话黄埔精神。本刊在此选载部分发言内容。阅渎黄埔,也是阅读近现代中国。  相似文献   

14.
回顾与展望     
《黄埔》2008,(3):1-1
今年6月16日,是《黄埔》杂志创刊20周年纪念日。 20年前,在《黄埔》杂志的创刊词中,编辑部开宗明义地宣示了本刊肩负的重任,这就是“如黄埔军校初期曾经创刊的《黄埔日刊》、《黄埔潮》、《革命军》、《中国军人》一样,《黄埔》将继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黄埔军校精神,肩负起时代的重任。今日,《黄埔》肩负的重任是什么呢?黄埔军校一期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徐向前为本刊创刊题词昭示了《黄埔》的任务:‘为黄埔同学立言,为祖国统一尽力。’”  相似文献   

15.
罗家模 《黄埔》2013,(1):25-26
黄埔后代罗用龙女士给本刊寄来了其父亲罗家模于1934年出版的抗战纪实文学《上第二道防线》文章摘录。1932年,黄埔六期学生罗家模作为十九路军的一名战士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他亲眼目睹了日寇践踏中国领土、残害中国人民的暴行,亲历了十九路军拼死抗战壮举,他以此次战斗中的亲见亲闻和经历奋笔疾书了纪实文学《上第二道防线》,记录和歌颂了中国军队、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英勇顽强,前仆后继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国家的事迹。本刊特摘录发表,让读者藉此了解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一些悲壮片断。  相似文献   

16.
解铸  黄忠汉 《黄埔》2010,(1):62-62
1999年12月,大陆及台湾部分二十三期黄埔同学编辑出版了《黄埔同学回忆录》,时年99岁高龄的原黄埔军校秘书陈立夫先生应我们之请,挥毫泼墨,为该书题赠了书名,以示黄埔之情。  相似文献   

17.
今年10月18日,浙江宁波十七期黄埔同学周玉英在给本刊发行部的信中说:“6月中旬,我收到五册订阅的校庆80周年专刊《黄埔情缘》,非常感激,当即给台湾同期同学潘光远和秦文海寄去两册。他们收到后,给我打来电话,说:‘见到这本书,深感两岸情深,真地激动得热泪倾脸。这确实是本难得的反映黄埔历史的宝书,值得存念’……”情缘《黄埔情缘》@海燕  相似文献   

18.
《黄埔》2019,(4)
正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跌宕起伏始终奋勇前行,如今已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广大黄埔同学及后代亲属的个人命运也随着祖国的建设发展经历着各自的变化。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本刊特向广大读者、黄埔同学、黄埔后代征集稿件,内容可为黄埔同学及后代亲属自身经历的记  相似文献   

19.
单补生 《黄埔》2010,(6):42-43
自从我收藏到黄埔四期同学录之后,心中产生一个似乎不切实际的想法,那就是何时能收藏到黄埔五期同学录呢?黄埔军校史稿记载,黄埔军校在大陆分为:一、黄埔时期;二、南京时期;三、成都时期三个阶段。黄埔时期称之黄埔军校早期阶段,是指在黄埔长洲岛上的第一至五期。第一至三期校名是“陆军军官学校”,第四至五期则易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收藏讲究专题系列,  相似文献   

20.
曹景滇 《黄埔》2011,(4):57
2011年5月中旬,正是南京鲜花盛开的大好季节。南京黄埔亲属联谊会热情接待了来自台北中华黄埔后代联谊会会长张道宇(黄埔四期张灵甫之子)、副会长高耀汉(空军战魂高志航的长子)一行。5月14日适逢高志航烈士的诞辰日(1907年5月14日—1937年11月21日),上午,台北中华黄埔后代联谊会一行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