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初析电视在青年成长中的影响力黄志坚90年代中期,我国青年群体中出现了两个令人瞩目的新特点,一是独生子女数逐年增多,二是电视的影响力逐年增大,以致有越来越多的人把现在这一代青年,叫作“独生子女的一代”,“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本文拟就...  相似文献   

2.
文化世家以学术积累的方式代代相互传承而形成“家学”特征,自觉或不自觉地 为人才群体的涵濡培养提供了其所必需的富有生机的文化资源,而文化世家人才群体则将家族生 命与历史文化生命融为一体,通过前后相续的“家学”传统发展了学术文化。中国西南和南疆边 地人才群本的大量涌现,文化世家以其特殊的“家学”形式发挥作用乃是一大关键。其中特别值 得注意的是,少数民族人才群体既以家族传嬗赓续的方式积累了学术文化资源,同时也不同程度 地促进了大传统和小传统文化的相互接触和交融。  相似文献   

3.
段骏 《当代广西》2013,(9):27-27
近年来,柳州市各企事业单位广泛实施"师带徒"制度,让企事业内部经验丰富、有良好管理技能的管理者或技术专家、技术能手,与青年技能人才以协议的方式确定师徒关系,通过"师承"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计划,并达到要求具备的水平。这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十年磨一剑"式"学徒制"模式,探索出一条让青年技能人才快速成长的新模式。作为工业城市,柳州市的发展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近年来,柳州市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有关精神,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能力建设、推进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4.
论加强中共党史人物群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如 《湖湘论坛》2006,19(4):23-23,32
对党史群体人物的考察,意义重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成长规律研究》一书,对于该时期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成长规律、特点进行了研究,它对于如何进行党史人物的群体研究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张红宇 《求索》2022,(3):124-133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多方面的具体内容。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一具体内容来看,这一道路的探索源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这种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安排推进了低成本的工业化城镇化,产生了巨大的宏观效应。同时,土地制度创新产生了以农民工身份为标志的“第三种群体”,从而使得促进农民增收、调整城乡关系和推进共同富裕也具有“非典型性”。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视域来看,这种现代化实践既区别于欧美,也不同于日韩发展模式,而是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即第三条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揭示了“通医”优秀知识分子群体成功的内外部因素,并阐释“通医现象”产生典型效应的主客观原因、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数字技术变革与精神消费升级催生了数字内容的生产,青年群体通过会员消费成为数字内容的主要消费群体。通过对青年群体会员消费的剖析,可以发现,青年群体会员消费具有“唯快不破”的即时性获取、“体验至上”的情感性满足、“层级差异”的可见性供给等特征。青年群体会员消费的实践逻辑,在个体层面体现为时间控制和轻歇体验,在群体层面体现为圈层区隔与自我归属,在社会层面体现为动态诱导和非会员排斥,从而在会员消费过程中给青年群体带来情感满足、圈层归属以及碎片化消费、身份焦虑的双重影响。为了避免青年的盲目消费,也为了会员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当建构会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从青年自身、网络平台和国家治理三个层面共同完善会员消费市场,引导会员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于水  区小兰 《长白学刊》2023,(5):122-130
作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城归”群体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本文基于嵌入性理论,研究“城归”群体通过政治嵌入、文化嵌入、身份嵌入和资本嵌入的嵌入逻辑来重塑乡村振兴格局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强化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功能、打造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情境、壮大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力量与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基础。然而,“城归”群体与基层政权的持续张力、乡土性思维与现代性思维的交织碰撞、乡土情结与个体利益之间的权衡矛盾、“城归”群体多角色冲突的信任危机,导致“城归”群体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某些“脱嵌”风险。为此,我们基于共生理论,本文尝试从协同共生单元、营造共生环境、维系共生关系和形成共生意识四个层面构建整体性共生系统,推动“城归”群体从“嵌入”到“脱嵌”再到“共生”的转型,真正赋能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青年群体的数字囤积行为是契合数字社会发展的产物,但现有研究对其关注较少,对数字囤积形成的机理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效应尚不清楚。通过质性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的数字囤积行为表现为囤积渠道多元但社交媒体占据主流,囤积内容丰富且杂乱,囤积主体既是资源占有者又是分享者,囤积者对数字物存在情感依恋,将其视作自我的延伸。兴趣习惯、自我驱动、错失焦虑和强迫型人格特质是青年群体进行数字囤积的关键内部动因。数字囤积行为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存在两面性,部分青年通过数字囤积构建起自身资源库,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另一部分青年在失度的数字囤积中陷入信息过载的窘境,出现自我损耗和心理压力等负面问题。青年群体应从数字物的“保存-管理-利用”维度提升自我,避免被过载的数字物“俘获”。  相似文献   

10.
满足人的交往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价值旨归,青年人只有通过广泛的社会交往才能获得成长成才所必需的身心成熟和社会资本。作为网络热词的“搭子”社交反映出当下广大青年对垂直细分领域的浅层社交关系尤为推崇。从技术、信息、认同和归属四个维度分析,互联网时代交往方式的更新迭代、青年群体对新知的向往以及对自我价值的确认肯定和对建立情感联系的强烈渴求,是“搭子”社交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此,要正视青年群体社交新需求,辩证理性看待“搭子”社交,努力为青年营造良好的社交环境,着力提升青年社交能力,不断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国“60后”的嬉皮士世代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中国“90后”的非主流世代亦被称为“垮掉一代”或者“享乐的一代”,二者都表现出标新立异、追求另类、崇尚自由等群体性特征。两个青年群体在生活方式上有许多的共同点,但是在金钱观、性爱观、价值观和信仰观方面又各有不同。分析两种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对两种文化现象的异同进行比较,将对认识和看待现今中国的“90后”非主流文化现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赖德胜  何勤 《人民论坛》2023,(11):40-45
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具有专用性人力资本较低、就业过渡性特征明显、就业形式多样化等典型特征,相较于其他群体,青年群体面临在劳动力市场脆弱性更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意愿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政策支持不精准等问题。解决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困难问题,需要密切关注青年群体就业面临的新趋势新变化,通过短期实现经济稳增长“解痛点”与长期结构性调整“促长远”相结合,以确保短期促就业效果明显,长期通过就业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不断提升青年群体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一些地方以年龄划线、“火箭式提拔”、“拔苗助长”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严重违背了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规律。我们认为,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要遵循干部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做到“按规律办事、按程序选人”。农作物种植中有“蹲苗”的做法,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控制施肥和灌溉,进行中耕和压土.尽量让庄稼根系向土壤深处生长,促进根系发育。庄稼生长是这样,人才成长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电力公司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经过多年探索,建立起符合企业实际的各类人才成长的“三条通道”,即:企业管理人才成长通道、工程技术人才成长通道、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建设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数量充足、与电网快速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其中,高技能人才培养通道的建设颇具特色。公司抓住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培训、竞赛、激励三个重要环节,着力构筑职业培训、技能竞赛、表彰激励“三个平台”,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被评为国家和福建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也是福建省在企业中推行终身教育事业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戴烽  黄崇铭 《求索》2008,(12):56-58
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忽视群体心理的影响力。优化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群体心理积极效应的同时,亦要注意克服群体心理的消极效应。在管理原则上强调个人和群体并重,在管理方法上强调理性和情感共举,在领导方式上强调权威和民主并行,寻求效率逻辑和感情逻辑动态平衡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李亮 《求索》2014,(3):145-150
中共“一大”代表群体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曾受到改良主义、革命思想、无政府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思想结构较为复杂。通过对他们向马克思主义转变以前思想状况的考察,可以粗略勾勒出这一群体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几种不同类型。有的在日本留学期间,较早地接触马克思主义,开始由改良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有的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践,对民主主义产生怀疑转而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有的则在对各种社会思潮辨析、比较中转变思想,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一大”代表群体躬身实践,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洗礼中转变思想,与当时国内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势相一致,始终贯穿一条爱国主义主线。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聚焦住房产权对青年群体阶层认同的影响,基于住房的居住、投资和权益三种属性提出了三种可能的影响机制,即:安居效应、财富效应、服务效应,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了住房产权可能影响青年群体阶层认同的中介效应,即公平感知的心理机制。研究将全国范围的代表性样本数据(CGSS2017)和省级行政区域的宏观数据相结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现阶段住房产权对青年群体的阶层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住房成为青年人评价自身阶层地位的重要指标。第二,住房的安居效应、财富效应、公共服务效应对不同青年群体存在差异性影响。第三,住房产权对青年群体的阶层认同存在心理机制的中介渠道,拥有自己的房子,部分地通过提升青年群体的公平感知,影响了他们的阶层认同。  相似文献   

18.
人才成长有其自身规律,充分认识并遵循其规律,对于促进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知识分子成才的基本规律有:成才峰值规律、时势造就规律、内外因互动规律、协调发展规律、群体共生规律、优势积累规律。  相似文献   

19.
“高校青年教师”这个群体,近年来变得越来越“特殊”。这个貌似在体制内且有着“体面”身份的群体,现实好像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20.
信息时代,有一个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这个词就是“群体”。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群体:同业群体、知识群体、商业群体、学习群体、兴趣群体以及职业群体。借助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群体围绕知识而建立.不受任何现行结构的制约。10年后,群体对于我们来说会像团队那样成为十分自然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