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时就知道山西有个平顺县西沟村,就知道西沟有个李顺达,还有个申纪兰。后来,通过媒体对申纪兰有了更多的了解,十分崇敬这个全国著名的女劳模、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学习申纪兰,做合格党员》的文章,那时对申纪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平顺县西沟村,位于县城东南7公里处,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和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一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的家乡。近年来,西沟村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  相似文献   

3.
宋玉清 《先锋队》2011,(8):12-13
平顺县西沟村,位于县城东南7公里处,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和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一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的家乡。近年来,西沟村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以西沟廉政教育基地为依托,  相似文献   

4.
2009年5月25日,习近平在平顺县西沟村视察时指出:"西沟60多年的发展,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缩影,特别是以李顺达、申纪兰为代表的西沟精神,需要深入研究,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光大。"西沟——平顺县的一个小山村,在李顺达、申纪兰的带领下,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铸就了爱党爱国、刚正无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探索进取、无私奉  相似文献   

5.
红旗今更艳记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王新瑞段尧刚平顺县西沟村,五十年代曾因创建金星合作社,并孕育出全国劳模、优秀共产党员李顺达、申纪兰闻名全国。四十多年过去了。今天,西沟人民在党总支一班人带领下,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使西沟这面旗帜在...  相似文献   

6.
正平顺西沟展览馆位于长治市平顺县西沟村。1938年,西沟村成立党组织,西沟村是平顺县第一个基层党组织的诞生地。1940年12月4日,日军突然包围了老西沟,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在老西沟北面山沟磨石凹的一个窑洞里火烧、枪射、杀死16名村民。次年1月,日军又来"扫荡",西沟民兵配合八路军伏击敌人,取得反"扫荡"的胜利。1943年,根据地遇到了极大困难,党组织发出了搞好生产度荒的号召。李顺达与6户农民商议决定成立了互助  相似文献   

7.
马明 《党史文汇》2002,(8):29-32
革命战争中诞生的劳动英雄李顺达是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人,祖籍河南省林县东山底村。他1915年出生于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李发泉是种田能手,精通泥土、木工。母亲郭玉芝勤俭持家,善于纺织,是一位贤慧、朴实的农家妇女。在黑暗的旧社会,全家8口人,虽然刻苦勤劳,仍然少吃缺穿,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生活得非常艰难。1929年,李顺达15岁时,随母亲携带弟妹逃荒到太行山深处的平顺县西沟村。全部家当只用扁担筐子就挑来了。他们住在圈过羊群的破土窑洞里,租种了地主郭召孩的几亩荒坡薄地。辛苦一年,除交租外,…  相似文献   

8.
刘慧 《党史文汇》2023,(10):48-50
<正>李顺达(1915—1983),河南林县人,193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平顺县委书记、晋东南地委副书记、书记,先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届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九、十届中央委员。抗战时期,他先后担任西沟村民兵大队长和党支部书记。为克服日军“扫荡”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响应党中央“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组织起农业生产互助组。1946年,他组织制定村5年经济恢复发展计划,推动全村农业生产的发展。1948年,平顺县人民政府授予他“劳动英雄”称号。  相似文献   

9.
歌唱申纪兰     
太行山高来漳河水长,申纪兰的美名天下扬。货真价实的劳动模范,表里如一的优秀共产党员。她曾是李顺达的好帮手,搞互助荣获金星奖章;她现在是西沟村的好领班,率乡亲新长征直奔小康。她时时事事处处走在前,为群众树立光辉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着想,总是把业绩归功于党。她心系群众当人民代表,为“三农”建言献策侃侃而谈。太行山高来漳河水长,孕育申纪兰精神永放光芒。歌唱申纪兰@李元林  相似文献   

10.
坐落于董志塬畔的宁县焦村乡西沟村,曾是一个到县乡开会没面子、集体经济空壳子、债务累累的穷村子,如今却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富裕村。见证了西沟村变迁的村民们说: “这得感谢张肖和他领导的村党支部,是他们这帮年轻人领着我们走上了富裕路呀!”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的春节刚过,正月初九至十一,中共长治市委扩大的中心组学习会在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申纪兰的家乡平顺县西沟村召开。会前,市委书记吕日周要求每个市委常委在开会期间必须住老百姓家,吃老百姓饭,了解民情,体察民意。正月初九,吕书记驱车第一个赶到西沟,住进了老党员张高明同志家,随后又看了十几户农民家。每到一处,吕书记总是问寒问暖,谈生产,讲打算,谋发展。他说:“西沟这几年确实有很大变化,人均收入已达到了2010元,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平顺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让平顺16万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我们不能等,不能靠。…  相似文献   

12.
马明 《党史文汇》2009,(1):1-1,4-13
新中国第一代著名劳模李顺达同志离开我们已近26年了,但是他那身材魁梧、说话洪亮和淳厚朴实的高大形象,时常闪现在我的眼前,特别是他那信念坚定、品德高尚的伟大精神,仍然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相似文献   

13.
又见申纪兰     
张学新 《党史文汇》2003,(11):30-31
我又看到了申纪兰,是在2003年春关于“两会”的电视报道中。她是我国惟一的一位从第一届到第十届连续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半个世纪过去了,许多往事如在眼前。我第一次见到申纪兰是在1953年,那时我和杨润身正准备写一个反映农业合作化的电影剧本,到山西深入生活,先到榆社县访问了一个山区畜牧合作社,8月到达平顺县西沟村李顺达农业合作社。我们从榆次乘长途汽车到长治市,天降大雨,汽车在泥泞的土公路上走走停停,一直走了3天。从长治到平顺没有公路,只能像战争年代那样,背着背包行军。过壶关县城后,沿着崎岖的山路,爬过两座高山,天黑时分,才…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召开编审会议,审定军事人物篇条目时,时任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将军问:怎么没有李超时?一位年轻的编辑说:他可能不够资格。张爱萍将军听后十分严肃地说:他要是不够资格,我们都不够。此话一出,众人皆惊。张爱萍将军马上解释说:李超时是我的首长,他当军长时,我才是营长。你们说,他够不够资格?于是,李超时进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人们不禁要问:张爱萍将军为何如此敬重李超时呢?说来话就长了。在李超时将军牺牲80周年之际,让我们来回顾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吧!  相似文献   

15.
正20世纪60年代前后,我在长治县南呈村任党支部副书记、团支部书记时,就听说有平顺西沟李顺达、申纪兰"勤俭办社,建设山区"的事迹。我们村老支书李秉璧是受到过毛主席接见的抗战英雄,复员回村后,又带领党员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958年得到周总理亲自签发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榜样"奖状。李顺达、申纪兰、李秉璧经常在一起开会、学习,不断交流经验。我和他们接触较多。  相似文献   

16.
正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三晋大地涌现出许多闻名全国的生产模范和劳动英雄,他们以高涨的爱国热情和劳动激情,尤其是以极具创造性的突出表现,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起到了典范带头作用和广泛辐射效应。李顺达、吴吉昌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李顺达:从互助组到合作社走在前列成绩骄人20世纪30年代初,平顺县就有共产党人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一二九师和山西新军决死纵队挺进晋东南,创建太行抗日根据地,平顺县随即成立了抗日县政府。平顺县  相似文献   

17.
革命烈士李魁元发自60年前的呼唤依然萦统于我们的耳际。 那是1940年6月23日的事情。烈士被群敌押赴刑场——迁安城外的黄土山。说也凑巧,烈士的同乡刘仲迁当时正在那里看山,所以真真切切地目睹了李魁元慷慨就义的悲壮一幕:面对敌人的屠刀,李魁元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厉声喝道:“老子还有话说”。只见他朝西北几  相似文献   

18.
正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百科全书》召开编审会议审定军事人物条目时,时任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问:"怎么没有李超时?"编辑说:"可能他不够资格。"张爱萍听后说道:"李超时是我的首长,他当军长时我是营长;他要是不够格,我们都不够。"投笔从戎赴武汉李超时,原名李振华,1906年2月1日生于江苏邳县岱山乡一个普通农家,天资聪颖,自幼勤奋好学,7岁入塾读书。1925年,19岁时考入徐州省立  相似文献   

19.
长治县南宋乡西沟村位于太行山腹地,老雄山下,全村1000人,耕地面积1300亩,共有党员34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让人相信西沟村在党支部书记路电清上任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西沟村,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路电清上任以来,为了改善乡亲们的生活环境,投入资金硬化了村中街道。在2005年初,投入巨资,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教学楼;一座座别墅式的住宅楼,也在兴建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发展,令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个现代化的园林村庄,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老树发新枝 旧貌变新颜——记长治县南宋乡西沟村@…  相似文献   

20.
40年代第七个冬天,邓颖超同志跋山涉水来到河北阜平二区(王快)西沟村搞土改试点。她在百忙的土改工作中,时时刻刻关心着二区的小学教育,关怀着孩子们的成长,给这些祖国的花朵“培土、施肥、浇水”。 情似亲娘 西沟村在阜平的山沟里,是个不大不小的村庄。它背靠层层山峦,面向大沙河、胭脂河的汇流处,山坡上星罗棋布般地生长着枣、柿、杏树和梨树。当时,西沟村的小学教师,是个二十岁上下的活跃分子,算得上二区一名优秀教员,他叫张志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