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策月报     
国家对退耕还林还草的农户有哪些鼓励政策   国家计委主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主任曾培炎在回答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国家对退耕还林还草的农户的鼓励政策主要有四条:   一是国家向退耕户无偿提供粮食补助。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 (原粮 )的标准,长江上游地区为 150公斤,黄河上中游地区为 100公斤。如果农民认为粮食补助不足以补偿退耕田的粮食产量,可以不退。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需要退耕而实际亩产粮食超过补助标准的,由省级政府进行调剂,应相应提高补助标准。对应税的退耕地,自退耕之年起,对补助粮达到原收益水平的,国…  相似文献   

2.
政策顾问     
退耕还林的补助期限是多长?关于退耕还林补助年限问题,国家现行政策是这样的,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号):国家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补助,标准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还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50公斤;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00公斤。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20元。粮食和现金补助年限,还草补助按2年计算;还经济林补助按5年计算;还生态林补助暂按8年计算。据此,任何机构和个人不能随意决定补助期限,补助期期限到底是多长,应取决于退耕还林还草的类型。(任红)  相似文献   

3.
政策顾问     
《党的建设》2007,(12):52-52
国家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周期日前,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准和长远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4.
日前,从全国退耕还林工作会议上获悉: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3.64亿亩。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国务院最近发出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  相似文献   

5.
一、退耕还林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首先,搞好退耕还林,可以促使农民休养生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我市有荒山、蔬林地、无立林地50万余亩,丘陵坡地30余万亩,如果按30万亩山坡地退耕(其中,近两年安排退耕还林11万亩),配备30万亩荒山造林,按照生态国家补助8年的要求,以每亩每年补助稻谷300斤,现金20元折算为170元,8年可获国家政策粮款补助4.08亿元,按90万农业人口计算,年人平可直接增收57元.其次,搞好退耕还林,可以快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相似文献   

6.
行的生态林8年补助期限确实偏短的问题;又能从根本上解决过去种植经济林没有市场销路保障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通过地方立法来稳定退耕还林成果,为我市后续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避免今后出现“退林还耕”的现象,稳妥解决好补助停止后农民的生活出路。二、制定《太原市退耕还林管理办法(草案)》的基本内容1.明确政府与农民间的权利义务的关系,实行权责利的结合。目前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政府与农民的权利义务划分不明,如退耕后的管护责任、补助的给付期限与方式、验收的时间与标准,一方不履行或不恰当履行义务…  相似文献   

7.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实现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种地积极性大大提高,土地对农民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件也呈急速上升趋势。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问题,以期解决此类纠纷、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农民合法利益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先锋队》2002,(10)
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家庭承包第一节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第二节承包的原则和程序第三节承包期限和承包合同第四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第五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第三章其他方式的承包第四章争议的解决和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  相似文献   

9.
《江淮》2008,(4)
读者来信:我是一名山区的农民。今年我们这里的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到期了,听说国家又出台了新的政策规定,请介绍一下。专家解答: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规定,对陆续到期的政策补助作了进一步的完善,继续对退耕还林的农户给予适当的补助。主要内容有:  相似文献   

10.
正贵州推行"先建后补""先退后补"等方式,通过造林资金补助、财政补贴、贴息贷款、表彰奖励等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投劳开展造林绿化,让生态底色更加亮丽。2015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后,贵州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坡耕地现状和农民退耕还林意愿摸底调查工作,率先完成了省级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方案和县级工作规划编制工  相似文献   

11.
2009年6月,成都市双流县瓦窑村的714户村民领到了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与以前不同的是,承包期限一栏由30年变成了“长久不变”。  相似文献   

12.
小康桥     
国务院决定: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西部开发办:退耕还林政策不变补助没减;什么是职业培训;冬季畜禽 饮水要点;国家哪些部门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培训……  相似文献   

13.
今后我国退耕还林工作重点将从大规模推进向已有成果的巩固和发展转变,从退耕造林为主向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为主转变,从大面积的外延扩张向加强经营管护、提高森林质量和成效转变。  相似文献   

14.
<正>长期以来,由于人类过度的毁林、开垦和耕种,破坏了大量的植被,进而加剧了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陷入了逐步恶化的恶性循环之中。实施退耕还林被列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在全国25个省(区、市)展开。正式全面启动,范围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具体包括1800多个县。1999 ̄2005年,国家累计安排的退耕还林任务一共是3.44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是1.35亿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89亿亩,封山育林0.2亿亩;中央对已经安排的退耕还林任务总的投资和后续补助将要投入总共2000多亿元。退耕还林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退耕还林的后续发展怎样,需要研究。本文对成都市退耕还林的后续发展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5.
金小平 《支部生活》2011,(10):45-45
永仁县出实招破解村集体“无钱办事”难题。一是盘活现有资产,确保资产增值。对长期闲置的村集体所有荒地、机动地、公共场所等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确权,并向社会公开招标进行承包、租赁,使呆滞资产重新产生效益。二是用活惠农政策,夯实发展基础。一方面用足国家林改政策.利用林改预留的山林发展林果产业;另~方面用活土地流转政策,利用有利的区位优势,开展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调整出连片土地有偿出让给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村集体通过提供中介服务获取收入。  相似文献   

16.
柯克 《实践》2009,(9):40-40
问:国家采取哪些政策措施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调动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答:2007和2008年,国家主要采取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调动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其中包括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实行国家临时存储计划等政策措施。2009年,国家进一步完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增加了国家补贴企业方式,引导和鼓励粮食企业入市收购。问:何为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相似文献   

17.
对于农村土地流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专门出台了政策: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8.
对于农村土地流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专门出台了政策: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9.
连续三年被自治区评为“造林绿化先进集体”的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再传捷报,今年全县春雨季平均每天出动造林人员3万余众,向荒山、荒沟、荒坡、退耕地发起了新的一轮攻坚战,现已完成造林作业面积32.7万亩,其中退耕造林11万亩,补植造林6.7万亩,雨季造林15万亩,超额完成了全年造林任务。抓造林用抗击非典的精神今年,清水河县春季降雨量达200多毫米,比正常年景多近两倍,且无一场沙尘暴,作为国家退耕还林重点示范县、全国天然林保护重点治理县、日元贷款植树造林项目示范县及自治区、呼市生态建设重点县,在全县上下准备全力投入造林的节骨眼上,…  相似文献   

20.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中央提倡并支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为我国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一、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转出方和转入方。转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