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电影的女性母题及其现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身份的转变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重要环节.本文着力探讨了中国电影所表现的这一身份转变,以及在这一转变中女性角色、女性精神气质的变化,试图揭示中国现代化与女性角色、女性精神气质嬗变的内在关联:女性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中心感应区.  相似文献   

2.
徐剑 《前沿》2005,(9):266-268
在浩如烟海的熟语中,有关女性的熟语数量繁多,丰富多彩。上至老婆婆下至小姑娘,从秦朝的孟姜女到《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其中有对女性的赞美,也有对女性的贬损等等。从这些有关女性的熟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人们对女性的看法与评价都是在矛盾中发展变化的。一方面,人们赞美女性的花容月貌,称颂女性的高尚品格,讴歌女性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那些所谓社会生活的主宰者又给女性带上沉重的枷锁,对她们的行为甚至思想加以规范管教,将女性纳入既定的道德标准框架内。这种矛盾的心理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家庭细胞,久而久之,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熟语中也体现出这种深深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在畲族民间文学中留下了许多充满女性文化的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塑造女性形象构筑起自己特有的女性文化特征:一、崇尚女神。二、崇拜女性祖先。三、视女性为智慧的化身。四、追求真爱。五、以勤劳勇敢为美。从中可见畲族女性的崇高地位和独立意识的自觉。在中国女性意识不断觉醒、女性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回眸畲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文化,对于今天女性文化的兴起无疑具有诸多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4.
发展女性学--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高等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意义的分析,阐述了高等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开展女性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总结该校女性学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高等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及推进女性学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李秀清 《青年论坛》2010,(4):126-129
托尼·莫里森在《慈悲》一如既往地表达了对女性的关怀,不同于其他作品的是,作者关注的对象除了黑人女性之外,还包括了贫困的白人女性和土著女性等弱势女性群体,挖掘了女性群体受压抑和受损害背后的蓄奴制这一社会根源,在父权文化的背景下,女性或做男人的附庸,或在寻爱的过程中开始女性书写,进行女性主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张婷 《求索》2010,(12):196-198
自"五四"发端,在新文化运动思潮的推动下,女性作家作为女性群体的文化代言人登上历史舞台,女性从此走上了价值理想的群体性觉醒。从混迹于男性启蒙神话中的女性觉醒到与政治话语的纠结,再到以身体写作寻觅女性的价值和出路,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历程无疑是女性主体性的建构历史,本文拟以此为线索述评20世纪中国的女性写作,以探寻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主体性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7.
陈文庆 《传承》2011,(12):64-65,67
当前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发展的民生转向必然使女性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女性在民生社会怎样发展、如何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走向和人发展的前景。女性的本质在于女性的特殊身体,民生时代女性要善待自己,树立主体意识,追求幸福生活,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和谐品质。  相似文献   

8.
男权文化中的女性悲剧——论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苏童小说文本入手,细致分析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此洞悉苏童小说中女性在男权文化中的生存状态,解读苏童小说中女性对男权的依附意识,可以看出苏童作为男性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反思,表现出可贵的对女性生存的探索精神。同时也可看出苏童小说中女性反抗意识的缺失,以及他在透视女性悲剧命运、反思男权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申燕 《求索》2006,(12)
鲁迅与许地山所塑造的女性艺术形象,一个表现出的是冷峻的观察,一个表现出的是热情的关爱,从而构成了现代文学中关于女性解放的有意味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及的五四女作家群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知识女性群体,她们在创作中表现的现代女性自我建构的过程和特征,对于今天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的是由女性运作、面向女性、关于女性的报刊(by,forandaboutwomen)。①女性报刊作为女性群体发声与交流的渠道和探讨女权主义理论的平台,对推进当代妇女理运动起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对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女性报刊兴起的社会背景和原因略作阐述,并尝试分析了早期女性报刊的特征及分类。  相似文献   

12.
论吴伟业笔下的女性形象——以文集为讨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吴伟业,其笔下的女性形象主要为妓女歌女和官宦人家的中上层女性。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女性,是与士人的生活状态紧密联系的,其中与妓女歌女的交往所代表的是士人在婚姻以外的感情生活。而对于官宦人家的中上层女性,吴伟业仍然坚守传统的价值观,对这部分女性所具备的孝顺、节俭等品格多加褒扬,尤其赞赏那些有着理家才能的女性。通过对中上层女性的书写,吴伟业传达出了他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同时还体现了对其他女性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论沈从文的女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是一个擅长描写女性形象的作家,女性形象的塑造几乎贯穿其毕生的创作。尽管他对于女性的观念并没有系统的、理论性的认识和表述,但他的作品却渗透着对女性的独特感觉和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研究他的女性观,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位人性作家复杂。矛盾的女性思想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五四时期众多女性题材创作中,巴金与郭沫若独树一帜,为我们创造了截然不同而又曲妙同工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他们创作的女性题材作品的深入分析,探析作者的创作本意,解读男性作家视角下的女性群象。巴金以人道主义情怀构建女性形象,郭沫若以政治化口吻将女性书写成时代洪流中的战士,但他们以自身女性题材书写丰富和拓展了新时代女性群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大连大学的女性/性别课程体系形成为例,系统地阐述了构建女性教育课程体系指导思想的变化,课程体系框架的形成过程.最终形成的课程体系是在多年认识、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6.
张连民  卫喆 《人民论坛》2012,(11):110-111
文化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女性文化水平的提升。女性学习动机是推动女性流动人口学习活动的动力因素。从实证角度按照年龄、学历、职业、阅历四个纬度对女性流动人口学习动机进行分析,依据女性流动人口学习动机特点,提出激发和提升女性流动人口学习动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茅盾对于时代女性形象的塑造呈现出男性立场与女性立场的对话。一方面,作者从女性立场出发,对女性心理、女性情感、女性意识进行了成功开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在性别意识上颠覆封建男权文化、建设现代人性价值观念的启蒙追求。另一方面,作家与生俱来的性别立场和视角使他的创作还残存着男权文化的遗迹。  相似文献   

18.
论女性的主体意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和男性都是有创造价值的人类社会的主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现代女性的主体责任,它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克服女性现有主体意识的矛盾,提高女性的社会参与程度与参与能力,发挥女性在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女性原因与对女性发展的制约所在,并就女性生存经验予以挖掘、发现,以探索女性精神成长的可能性.该丛书避开了纯粹理论叙述的模式,将理论与当下的现实紧密联系,以女性自己的声音对女性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描摹与实录,从而完成了对女性生存现实状态的展示、女性审视自我主体意识的陷阱存在、女性自我精神力量与存在价值的探寻.  相似文献   

20.
作为生育主体,女性对生育疼痛的认知,代表着她对自我与外在的理解和处理。当女性介入历史文本的书写,这种独特深刻的性别体验必然成为她们思考和表达的基点。女性文本在孕育这一偶然个体生活事件中对性别角色的体验式叙事,让我们看到女性从无意识的生育工具到主动的生命创造主体的巨大变化;生育体验与女性主体意识、生命意识觉醒之间的互动关系。女性只有获得精神的解放,在人格心理上真正独立,才能以人的立场而不是女人的立场穿越疼痛之门,成为健全的人的母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