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大转变──三线建设决策形成述略孙东升从60年代中期开始到80年代初,在中国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根据当时从战略角度进行的划分,这一地区属于全国战略布局的第三线(第一线指东北及沿海各省,一线与三线之间为...  相似文献   

2.
从1964年到198O年,我国在西南、西北内陆地区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备战性质的经济建设。史称“三线(1)建设”。对于我国为什么要搞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和起了什么作用,应如何看待三线建设中出现的某些偏差,人们的认识还不尽一致。有的甚至对三线建设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三线建设只是给国家造成了损失和浪费,没有什么积极成果可言;作出三线建设的决策是一个失误,等等。这些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和有待澄清的。。中加强战备势所必需大凡一个国家,悠悠万事之中,再大也莫过于两件:一是生存,二是发展;而生存利益是高…  相似文献   

3.
三线建设是四川经济建设史上的一次大跨越。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四川经济将实现第二次大跨越。本文从决策背景、建设区域、建设内容、建设方法四个方面对三线建设和西部大开发进行了比较 ,通过对西部大开发与三线建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比较 ,认识到今天西部大开发将使四川经济实现更高层次上的跨越。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建设史上的创举──三线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建设史上的创举三线建设○马英民从1964年到1980年,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作出的战略决策,我国在西南、西北内陆地区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备战性质的经济建设,史称“三线①建设”。尽管当时中央对形势估计比较严重,这对决策的酝酿和提出难免构成一定影响;在...  相似文献   

5.
三线建设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论述了四川的特殊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成为党中央考虑经济战略纵深配置的首选省,强调了第一代领导人决策三线既有备战的因素,也有改变中国西部地区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文章阐述了以三线建设为契机,四川的现代化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以及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对三线企业的挑战和给三线企业带来的机遇。  相似文献   

6.
韩洪洪 《党的文献》2005,2(4):97-101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党中央决定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邓小平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参与了三线建设的决策.在三线建设实施过程中,他多次到西南、西北三线工程较多的地区,调查研究,解决问题.许多重大项目的决策都与他有关,许多困难是在他直接过问下解决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三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和党中央作出了"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战略决策,使三线军工企业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得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贵州三线建设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线建设是 2 0世纪 6 0年代中期至 7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当时国际形势变化作出的从战备出发调整生产力布局、建设战略大后方的重大决策。贵州是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 ,回顾贵州三线建设的曲折历程 ,探讨其成败得失 ,对西部大开发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霞飞 《党史纵览》2004,(11):10-15
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毛泽东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三线建设思路,做出决策并付诸实施的.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就是搞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新中国有了一个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一定威慑力。建国60年来,我们国家能有几十年的安全,不能不说是享受了三线建设的好处。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也是前无古人的。  相似文献   

10.
夏飞 《党建》2009,(9):54-55
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就是搞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新中国有了一个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一定威慑力。建国60年来,我们国家能有几十年的安全,不能不说是享受了三线建设的好处。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也是前无古人的。  相似文献   

11.
闽北的小三线建设及其对当前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线建设时期,闽北(今南平市俗称闽北)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战略地位,成为福建省小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国家和福建省将沿海城市的部分重要企业迁至闽北,并在闽北投资兴建了一批工业企业。南平地、县(市)两级也抓住小三线建设的机遇,复建、新建了一大批工业企业。小三线建设为闽北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强了闽北的经济实力,改变了闽北落后的社会面貌,推动了闽北社会的进步。同时,小三线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当前闽北的经济建设也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1964—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在共和国历史上写下艰苦创业的光辉篇章,为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三线建设重大决策出台实施55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军民  相似文献   

13.
易欣 《新湘评论》2004,(12):60-61
1966年3、4月间,邓小平率国务院各部委负责人到西北各地视察三线建设。一路上,他谈笑风生,主要的话题是如何发展西北地区的经济和搞好三线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喇定了九条重要方针。第二条方针是.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策三条方针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教兴国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是:科教兴国必须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前提,只有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又必须依靠科教.只有通过科教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的任务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将科教兴国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统一起来。一、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经…  相似文献   

15.
田姝 《红岩春秋》2010,(1):22-31
20世纪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中西部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次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历时三个丑年计划,其决策之快,投入之多,规模之大,动员之广,时间之长。堪称共和国建设史上少有的生产力布局重大战略调整,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1964年6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毅然作出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并雷厉风行地指导实施,这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重要篇章。邓小平是三线建设重要决策人和组织实施的重要领导者之一。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庆祝三线建设决策50周年之际,联系当前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冷静回顾、认真研究中国经济建设史上的空前壮举,我们不能不为50年前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宽阔厚重的政治胸襟、力握乾坤的巨大权威所折服。为此,特邀本刊特约撰稿人,三线建设研究分会的主要倡导者之一、首届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副巡视员宋毅军,撰写此文,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7.
1.1964年国家确定在贵州建设国防工业战略后方基地 1964年,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决定在我省建设国防工业战略后方基地。1964年9月至11月,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组织两个踏勘组来贵州开展踏勘选点。从1965年开始,国家在贵州大规模投资,从全国各地的国防科技工业骨干企业抽调大批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来黔参加建设。到1978年年底,建成企事业单位126个、其中工业生产企业86个,  相似文献   

18.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始至80年代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实施的一项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周恩来总理作为三线建设的主要组织者,从决策到实施,始终关注和指导着三线建设,并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发挥了巨大作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贡献钱小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面临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一穷二白的国民经济也等待着新生的人民政府去恢复和发展。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周恩来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高屋建瓴的方针、政策、理论...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中西部进行了一场跨越三个五年计划长达近20年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邓小平作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决策者和组织实施者.后来,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决策推进了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为三线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