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法制与社会》2011,(13):29-31
德国学者洛伊宁格尔曾经指出:“中国的传统是相信官员的道德良知,注重对官员的思想道德教育而疏于对权力监控制度的制定,因此权力被利益诱惑并收买的机会要比西方大得多。”  相似文献   

2.
伍玉成 《政府法制》2012,(35):34-34
不管哪个朝代,对贪污受贿的官员都会严厉查处,因此,就要求负责查案的官员刚强正直,自己要经得起诱惑、经得起考验,否则不仅案件无法查处,自己还会落入人家设计好的陷阱里,不仅不能为民除害,自己还会身败名裂。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生活》2015,(5):62-63
也许律师比其他大多数人更需要一个坚强的道德内核,因为在他们的职业领域里,道德是如此模糊,规避道德的诱惑无处不在.这种道德内核对一些人来说来自宗教信仰,对另一些人来说来自哲学上的承诺,对更多的人来说来自加入律协时的誓词.无论来自何处,这种道德内核应是恒定不变的,以此来对职业判断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4.
专门创制政府道德法具体规范政府官员的从政道德行为.是美国“水门事件”后反腐败的重要理念转向、制度创新和成效改进。这种反腐路径的法理源于基督教道德原罪假说基础上的对官员道德的不信任.进而导出由于官德自治的不能和官员德性的自私而须通过权力道德的法律强制和排解公私利益冲突来防惩腐败。对此我国在反腐败观念上应做到四项更新:第一.优选德治反腐向优选法治反腐的观念更新。  相似文献   

5.
专门创制政府道德法具体规范政府官员的从政道德行为,是美国水门事件后反腐败的重要理念转向、制度创新和成效改进。这种反腐路径的法理源于基督教道德原罪假说基础上的对官员道德的不信任,进而导出由于官德自治的不能和官员德性的自私而须通过权力道德的法律强制和排解公私利益冲突来防惩腐败。求解美国经由政府道德法反腐败的法理逻辑,对我国当下转变反腐观念、创新反腐体系、提高反腐成效等都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炜 《政府法制》2013,(10):44-45
道德考核,已是而今中国官员考核的核心话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开展,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许多党员干部深入查找并改正自身的问题,党风、政风出现了一个新的积极向上的局面。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官员的道德水平总体来说是好的,在新时期建设中不断涌现出许多优秀榜样。但也出现了个别不和谐的音符,败坏了党的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本文就当前官员道德状况做了简要描述,分析了官德失范的原因,对提升我国官员道德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吴良伦 《政府法制》2012,(32):40-40
坊间对前“腐”后继的官员有许多形象化的称呼。因为说法形象所以容易记住,“数字式”即为其中一种:“五毒书记”、“三玩市长”、“三光书记”、“三敢局长”等等。这些腐败官员没有经受得起形形色色的诱惑,有的还是自己运用手中权力主动寻租所致。  相似文献   

9.
志灵在《中国青年报》撰文认为。官员固然应比普通人显得“更有道德”,但“更有道德”应体现在什么方面,却值得推敲。对于握有公权力的官员来说。其道德感体现在“公德”和“私德”两方面,两者兼顾当然很好,但很多情况下不一定能兼顾,因为“私德”靠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社会舆论来调整,  相似文献   

10.
虽然清代中国缺乏近代西方那种"职业"的法律专家,但是就刑部官员而言,由于他们享有广泛的司法职能,不但占居着司法机构的顶层地位,而且发挥着司法实践的枢纽作用,因此对法律知识也颇为重视。从诗文、传记、墓志等资料中可以发现,清代中国的刑部官员与读律的关系确实非常密切。刑部衙门有着相当浓厚的法律阅读氛围,官员之间商榷法律问题、合作编撰法律书籍之事,亦不乏记载。刑部官员不但具有丰富扎实的法律知识,而且法律阅读的态度比较积极,动机也比较正当,甚至还形成了较为有效的阅读方法。总体而言,清代中国的刑部官员保持了对法律阅读的极大热情,也有相当精湛的法律素养。正是这种素养,使刑部官员基本上胜任了他们肩负的修律和司法使命。  相似文献   

11.
政府官员的贪污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官员的贪污及其控制陈明华政府官员的贪污是现代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共同的社会——法律问题。政府官员的贪污,无论是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道德、法制、社会风气都表现出极大的危害性与破坏性。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防卫和有效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需要出发,诱惑侦查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如果随意使用甚至滥用这种特殊的侦查手段,又会带来一系列的弊端。因此,法律一方面应该许可诱惑侦查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也必须对诱惑侦查进行必要的法律规制,以避免实践中各行其是,产生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3.
蒋晓伟 《检察风云》2011,(10):40-41
电视台青少年频道的节目创意应注重对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的引导,这既是节目创意的立足点之一,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目前,引导青少年在参与中培养法治意识、提升道德素养的主导节目,在全国电视市场还是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14.
杨军 《政府法制》2008,(6):14-16
随着换届过程中一件件拉票贿选事件的曝光,舆论对贿选官员的斥责不绝于耳。拉票贿选现象确实让人深恶痛绝,这些贿选事件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官员道德问题,某种程度上,它更像是中国民主进程的必经阶段,折射的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带来的困扰。  相似文献   

15.
任学强 《河北法学》2012,30(9):92-100
技术的适应性、道德的正当性以及法理的允许性,决定了职务犯罪诱惑侦查适用的正当性;从犯罪阶段上把握合理怀疑的事实条件,在职务犯罪预备阶段启动诱惑侦查,具有适用的合法性.尽管如此,在诱惑侦查中仍然不能适用过度的诱惑行为,不得超越普遍认可的道德观念;此外还应建立警察圈套、数量过限诱惑排除等救济方式,对诱惑侦查缺陷予以弥补,以保障犯罪追诉与权利保障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职业道德的问题越发受到关注。良好的职业道德离不开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同时,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也是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根本办法。新时代的教育需要新时代的教育方式,职业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创新的方式促使道德自觉的生成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而这种生成需要道德体验模式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纵观历史,中国传统社会对官员道德操守的重视程度,可说是无与伦比。浩如烟海的正传野史,对“无辱官声”者的赞扬和对“有玷官箴”者的谴责不绝于耳。与此同时,吏治腐败恰恰又是中国历朝历代难以根治的顽疾和社会动荡、朝代更迭的重要成因。这一现象的形成有着多方面原因,但传统人治文化中所存在的道德悖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作为传统文化的积淀,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对整个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审视传统文化留下的这一遗产,正视这一悖论,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官员腐败行为的事先防范,注重对官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制约和规范。  相似文献   

18.
廖保平 《检察风云》2014,(21):10-12
回顾历史,回避制度对防范地方官员圈子化腐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却无法治根治本,由于圈子文化的存在,官员在一地任职即便时间很短,也能迅速“举贤不避亲”,称兄道弟,官官相护,权钱交易,结成利益联盟,形成自己的利益小圈子,视国家法律、社会道德如敝屣,使自己在当地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9.
《公民与法治》2012,(21):1-1
官场形式主义由来已久,于今为烈,略举一二: 其一,官员的财产申报制度形同虚设。多年来,官员在财产申报中不能如实反映收入实际情况的问题突出,而这种不如实申报又无人监管,致使官员财产申报毫无真实可言,根本说明不了问题。  相似文献   

20.
《商务与法律》2004,(5):50-50
美国联邦政府为严厉打击日渐增多近官员腐败行为,正在起诉那些证据确凿的犯罪分子,而2004年12月23日联邦政府检控的前康涅狄格州州长罗兰,就因为得到10多万美元的非法好处,而成为最宾被定成重罪的典型案例。美国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现象虽然不如发展中国家那么突出,但政府高级官员的道德和犯罪丑闻的增加,本身就是一种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