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名法官,我经常要面对“称呼”这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办案过程中,我所接触的当事人对我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是由于法律知识欠缺,有的受文化水平所限,也有的是因为在诉讼过程中产生一些难免的偏差和误会,还有的人对法官称呼的认识建立在电影和连续剧的基础上,就凭着这方面的模糊认识和大致感谥去称呼法官,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相似文献   

2.
在人与人接触的过程中,合适的称呼会使双方各得其所,“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说得就是这个道理。目前,在中国绝大多数监狱中,罪犯对监狱警察的称呼,基本上是沿用司法部1990年11月6日颁布的第12号令(《罪犯行为改造规范》)第51条的有关规定,称呼为“队长”,一些罪犯按照传统称呼为“政府”等。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3.
《法人》2009,(11):73-73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人见到律师总是习惯性地称呼为“大律师”。岂不知,作为一种头衔,在中国内地还没有真正能够称呼为“大律师”的律师。  相似文献   

4.
办案中“称呼”应准确规范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时常见到有些办案人使用称呼不准确、不规范,容易使人产生错觉,影响了执法的严肃性。如:按民事诉讼办法,称刑事案件被害人为原告或当事人;使用民间俗称,将丈夫或妻子的配偶称作爱人;延用过时的称呼,如:将村民委员会主...  相似文献   

5.
佘跃云 《中国监察》2008,(23):62-63
徐书记,我又想您了。还想起大伙背地里总喜欢叫您“徐大爷”的情景。 “徐大爷!” 今天,就让我这么叫您吧。这样称呼您,不是因为您如今已是近80岁的老人了,20年前您在刚恢复组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监察厅任党组书记时,我们在私下就这样称呼您。这个称呼似乎有点儿戏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来自心底的敬重。  相似文献   

6.
邵志强 《中国监察》2010,(14):47-47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有的领导干部中间称呼职务似乎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有的还喜欢下级称自己为“老总”、“老板”或“老大”,让人感觉有一种商业味道和江湖气息。受此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熟人见面也称呼职务。这个“长”那个“主任”、这个“老总”那个“老板”叫得很是响亮。  相似文献   

7.
《人民调解》2012,(6):2-F0002
欧阳明棋:“调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稳的是执政根基”“欧阳老师”,这是群众对丰台区卢沟桥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人民调解员欧阳明琪的亲切称呼.这个充满敬意的称呼是欧阳明琪在一件又一件的矛盾纠纷调解中赢得的群众口碑。  相似文献   

8.
近一时期,在一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甚至是党政机关,经常有一些人称本单位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为“老板”、“老大”等等,有些领导干部听到之后也没有制止或纠正。当然,绝大多数同志都以为这是“戏称”,没有什么别的意思。还有的同志认为,这不过是小事一桩,不会有什么大的危害。这些看法不能说就有多么严重的问题,但失之片面。“老板”、“老大”这类称呼在旧社会曾被广泛使用,具有特定的含义和指向。把这样的称呼用到我们的党员干部身上,尽管是“戏称”,也显得不那么妥当,这样的称呼容易使一些同志把正常的同志关系、上下级…  相似文献   

9.
结婚十年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句话:“没有拆不散的情侣,只有不勤劳的小三。”过去,我们称之为“第三者”,那种鄙夷和同仇敌忾的豪气从这称呼中可见一斑。现在,我们改口叫“小三”,似乎里面多了点玩味和讽刺。称呼的改变,从侧面反映了“小三”现象的普遍,表面上风平浪静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陈秋兰 《中国律师》2002,(12):79-81
其实早就想写写汤忠赞了。因为汤忠赞有太多可以写的内容:他目睹了中国律师业的复苏与繁荣;他参与了中国律师业的改革与探索;他对律师管理工作提出过积极的设想与建议……可能是因为和汤忠赞太熟悉的缘故,我倒不知道从何下笔了。和中国律师一起走过来的汤处长先说称呼吧。“汤处长”“老汤”,我们都这么称呼他。老汤戏称自己是全国范围内,在律管处长位置上“盘踞”时间最长的人。的确,他担任江西省司法厅律师工作管理处处长16年。难怪他说起律师管理工作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当然,大家对汤处长还有一些更亲切更生动的称呼。像“汤…  相似文献   

11.
晓红 《江淮法治》2012,(2):42-43
外婆,这个温暖的称呼,却是蒙古女孩王红梅心中最深的痛。  相似文献   

12.
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什么人该选用什么样的称呼语;社会语言学认为这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行为,要受到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抓住这些有关因素,就能描述出称呼语的使用规则。当然,这种规则不同于数学公式,它只能指出在某种情况下人们利用某种称呼语的倾向。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由于篇幅所限,讨论的范围仅限于现代汉语的常用称呼语,重点又放在成人面谈时所用的称呼语。  相似文献   

13.
张鹰 《行政法制》2006,(4):72-72
“知识分子”,时下已是人云亦云的称呼。今天,上学读点书的人有点文化知识的人越来越多,大大小小深深浅浅都可以称呼“知识分子”。以前所称的“知识分子”,一般指有较多的书本文化知识,在社会上能说说理数,能量较大,或者说是治世的才干,乱世的草包或木柱,昧世的臭老九。因此,“知识分子”叫法因时代的变迁,今天更不清朗了。但“儒者”的叫法也从来含混,今天再提“儒”说法太陈腐了。  相似文献   

14.
牟远华 《法治纵横》2011,(24):49-50
在重庆巫溪县的一些乡镇,要问现任的县长叫什么,许多村民可能说不出,却很少有人不认识放电影的杨永兴。“杨影儿”、“杨戏儿”,这是村民们给杨永兴的亲切称呼。  相似文献   

15.
舒炜 《政府法制》2014,(19):12-13
新中国成立以来,官场上的称呼最开始是称同志,领导之间也有直呼其名的,如恩来、少奇、小平等,这种比较亲切的称呼,体现出在一个党内,为了一个事业,超越官职大小的一种关系.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一些律师事务所的办公桌上看到摆有“主任律师XXX’,“‘副主任律师XXX”的岗位牌,一些报刊文章的署名、名片上也有“xxx主任律师、xxx副主任律师”之称,笔者认为,上述称谓无法律依据,是不当的。律师的职务(专业技术职务),虽有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律师和律师助理之分,但没有设定主任律师,且司法部早在1988年第157号文《关于律师、公证员评聘职务书对外称呼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在对外称呼上,包括刊登启示、印刷名片等方面,仍统称‘律师’或‘公证员’.而不得冠以个人职务等级。”“主任律师”是一个不伦不类的称…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人见到律师总是习惯性地称呼为大律师。岂不知,作为一种头衔,在中国内地还没有真正能够称呼为大律师的律师。因为大律师只是英美法系国家对律师的一种职业分类。  相似文献   

18.
称呼模式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人的本质的不同界定是中西文化模式差异的根本所在 ,也是造成英汉称呼模式区别的深层缘由。称呼模式的跨文化研究旨在以称呼语作为切入点 ,深入剖析中西文化深层结构的差异 ,进而为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和沟通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公证》2012,(8):52-54
布和——勤奋学习,扎实工作,追求平安快乐的公证人生。 布和,1966年生,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方公证处业务室主任。布和同志在十六年的公证生涯中,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得到了同事及当事人的认可和好评,被人们亲切称呼为“老布”或“布老师”。  相似文献   

20.
郝惠珍有多种身份——律师、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全国律师协会女律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等。这些身份中,律师是郝惠珍最根本也是最热爱的一种身份,她为实现自己的律师梦做出许多努力。以下是她的自述。几经辗转,终圆执业律师梦大家对我有很多称呼,郝主任、郝书记、郝律师、郝大姐等。这些称呼中,我最在乎的是"郝律师"这个称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