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慧敏 《政府法制》2013,(26):25-25
王安石是北宋宰相,力排众议大胆革新,“富国以报君恩,民贫或愧黎庶”,改革让王安石毁誉参半。王安石是著名的文学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道出的乡愁直指人心,但王安石骨子里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相对于精神世界的浩瀚和丰富,宰相家物质生活的简朴甚而简陋的程度令人闻之瞠目结舌,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2.
《政府法制》2012,(6):50-51
说起王安石,凡是上过中学的人没有不知道的。语文课学过他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用法之巧妙,自古以来被人广为称道。历史课也会提到王安石,讲的是他的变法改革。中国历史上,变法不少,但哪次也没有王安石变法惹起的争议多,  相似文献   

3.
宜村 《政府法制》2008,(16):17-17
王安石与司马光同为北宋重臣,道德文章均属一流。王安石推行变法之前,二人因年龄相仿,忘趣相投,诗文唱和,可谓私交甚密。当时所谓“嘉祜四友”,其中就有他们俩。  相似文献   

4.
被梁启超等人称之为“11世纪的伟大改革家”的王安石及其变法,为什么失败了呢?至今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最近读史,我发现,发生在北宋熙宁、元丰年间的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尽管原因复杂,但执行中的变味乃至完全走样却是一个至为重要的原因。王安石变法的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表面上看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人民富庶,是个不错的时代。实则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对内,统治阶级面临着农民起义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朱国勇 《政府法制》2012,(32):45-45
北宋熙宁四年,苏轼去拜访宰相王安石,恰逢王安石在前厅会客,苏轼便来到书房等待。只见书案上写着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苏轼看了,不由哑然失笑。虽说王安石作诗喜作巧语多辟蹊径,但也要尊重自然规律吧。这明月哪里会叫,黄犬又如何能卧于花心?不通,不通之极!想着想着,苏轼不免技痒,他举起笔来,泼墨挥毫.把这两句诗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这改得还真精当,苏轼看笔墨淋漓的这几个大字,心中得意,把笔一扔,扬长而去。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为一些反动儒生和资产阶级学者们誉称是“豪放”词的代表作,吹噓成“千古绝唱”。但他们始终不敢触及这首词同当时政治斗争的关系,企图把这首词打扮成超政治的作品。然而,“一切文化成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顽固坚持保守、倒退的反动立场,攻击王安石变法运动的一篇反动作品。  相似文献   

7.
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时期哲学家,是中国古代理学家和“心学”的创始人。其思想体系对整个宋明时期的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象山期间,写了《荆国王文公祠堂记》,并对王安石及其变法做了与众不同的评价,他一反时人对王安石的偏颇诋毁,在当时的政治气氛和浓厚的理学氛围中,可谓旗帜鲜明,振聋发聩,为后人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变法是一个历史的创举,但最后以失败告终。王安石用人不当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本文试图回顾历史,找出其用人上的失误,得出教训。  相似文献   

9.
近日拜读了著名作家万斌生的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和何建辉编著的<不朽的丰碑--王安石>,不禁感慨万分,为这位伟大的改革家、大宰相的改革精神为之自豪.由此想起,这位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不仅在国内享有崇高的威望,同样在美国也曾经走红过.  相似文献   

10.
公元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新法被废后忧愤而死.穿越时空隧道,审视王安石变法的前因后果,变法失败的一些主要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他主持的变法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本文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试对王安石的自我人格进行分析,揭示出他作为政治家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揭露了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对中国图书大肆破坏,企图籍此毁灭中华文化的史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相似文献   

13.
一鸣 《政府法制》2010,(18):36-36
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38岁的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任满,被召还京师,改任度支判官,按惯例要向皇帝上交一份述职报告,但王安石趁此机会写了篇洋洋万言的政治论文,在次年初呈了上去,这就是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相似文献   

14.
茅家梁 《检察风云》2011,(24):36-36
我很佩服王安石。爱屋及乌,自然也喜欢起其夫人吴氏写的诗词了。这位大家闺秀的《约诸亲游西池》写得实在“脱洒可喜”,其中有句云:“待到明年重把酒,携手。那知无雨又无风”,常为后人传诵。  相似文献   

15.
张军 《法人》2013,(2):74-76
王安石欲通过一系列变法,达到充盈国库、强盛兵力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关键的问题是,在这些新法中,鼓励发展生产、壮大经济的仅有农田水利法等少数几个条款,而其余的则大多是凭借国家权力“与民争利”  相似文献   

16.
欣欣 《政府法制》2008,(11):14-14
因结婚急需钱用,一无业人员竞以爆炸、投毒相要挟,企图敲诈勒索政府1000万元,最终被公安机关抓获。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诗词用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有些学人致力于研究宋金元诗词的用韵,并取得了不少成果。笔者不揣谫陋,选择王安石的诗词,考察其用韵,力求管窥宋人的实际语音系统,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江西抚州临川人,他为官多地,足迹遍及今赣、川、粤、苏、浙、皖、豫等省,对当时各地语音有所察晓,其诗词成就为后代所推崇,如南宋文学家叶梦得所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王安石的文集在海内外存有多种版  相似文献   

18.
范仲淹和欧阳修及苏轼等人忧“商旅(商贾)不行”,不仅反映了当时商贾经济发展的社会现实,也说明北宋政治改革和诗革新将“忧以天下”上升到新的层次:着眼于士、农、工、商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进行变革。另外,苏辙指责王安石《兼并》有“诗病”乃至“诗祸”,既是学批评,又大大超出了学批评的范围,反映北宋政治改革及学革新家之间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以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为代表,主张农商皆利;一是以王安石为代表,强调重农抑商。显然,儒商精神与学的交叉影响,是北宋诗革新的又一动因。  相似文献   

19.
黄敏 《政府法制》2011,(32):22-22
澳大利亚一些商店、娱乐场所引进一种抓贼新武器,当窃贼企图逃出大门时,启动按钮,喷出脱氧核糖核酸(DNA)喷雾,令窃贼在紫外线照射下无所遁形。  相似文献   

20.
我们通常所称的“企业”(Enterprise)一词,起源于英语语系中,原意为企图冒险从事某项事业,后来用以指经济组织或经营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