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大钊原名李耆华。1913年东渡日本时,他依《方言》中的“钊,远也,燕之北部曰钊”,改名为李大钊,以表明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瞿秋白原名瞿霜。因头顶上有两个发旋,其母给他取乳名为阿双,上学时取名瞿霜。因“霜乃秋天之物,且霜的洁白可比喻为高洁,又晋朝陆机《文赋》中有“不懔懔以怀霜,老眇眇而临云”之句,于是,他便改名为“秋白”。刘少奇原名刘渭璜。1918年夏天,正在中学读书的刘渭璜对同学张子珩说:“我要改名少奇,我感到应当少小就立奇志,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为国家、民族的振兴献出自己的一切。”从此,他改名为刘少奇。萧楚女…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原名李耆华。1913年东渡日本时,他依《方言》中的“钊,远也,燕之北部曰钊”,改名为李大钊,以表明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瞿秋白原名瞿霜。因头顶上有两个发旋,其母给他取乳名为阿双,上学时取名瞿霜。因“霜”乃秋天之物,且霜的洁白可比喻为高洁,又晋朝陆机《文赋》中有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原名李曹华.1913年东渡日本时,他参照<方言>中的"钊,远也,燕之北部日钊",改名为李大钊,以表明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相似文献   

4.
少奇同志原名刘渭璜,诞生于1898年。1913年至1916年在湖南省宁乡县玉潭小学就读。其间他不但学业日益长进,爱国情操也在熏陶中得到了升华,毕业时学业成绩再次名列第一。当同学们纷纷向他表示祝贺时,他站起来郑重地告诉学友:“我不再叫刘渭璜了,要改名卫黄,要做捍卫炎黄子孙幸福的有志青年。”他的豪情壮志受到大家一致的赞许。 如果上面称之为第一次改名的话,“少奇”则是他第二次改名的结果。小学毕业后,他先后考取了长邵中学、长沙一中,后进入长沙望麓园宁乡驻省中学读书。二年级时,他目睹军阀割据、内乱频频的现状,认为只有用武力才能扭转局  相似文献   

5.
姓名是人的符号标志,但绝不仅此而已,它还是一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姓名文化”.中国文字意象繁复微妙,姓与名组合,常给人一种直观印象,或简单,或深奥,或粗俗,或典雅,直接反映着命名者的心理和素养,寄寓着命名者、使用者的志趣、期望、追求、理想.这些,从名人的改名中可见一斑.刘少奇:少立奇志 国家主席刘少奇,原名刘渭璜.小学毕业时,他第一次改名叫刘卫黄,立志“要做捍卫炎黄子孙幸福的有志青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作为一名热血青年,他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志青年不甘雌  相似文献   

6.
《党建》2020,(7)
正"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1927年4月,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在狱中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写下的《狱中自述》,也成为他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绝唱。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相似文献   

7.
1916年,李大钊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的时候,有一天,陈独秀初次到李大钊家。他站在收拾得整洁有序的院中,高声问道:“大钊在家吗?” 一个老妇人从屋里走出来。只见她头绾农村妇女常见的那种老式发髻,一双小脚,头发已有些花白了。她用手掸掸围裙,神情羞涩地问:“大钊不在,先生有  相似文献   

8.
瞿秋白和瞿景白、瞿坚白瞿秋白(1899—1935),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江苏常州人。因头顶上有两个发旋,母亲给他取乳名为阿双,上学时取名瞿霜,后改名为“秋白“。1917年在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0年以《晨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被毛泽东称作是“一个大好人”,“是我真正的好老师”。 毛泽东最初知道李大钊的名字,是1916年9月在湖南一师读书时。他从杨昌济先生那里第一次见到《新青年》杂志,并阅读了李大钊撰写的《青春》一文。文章号召青年“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造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毛泽东大受鼓舞,对这些宏论极为赞赏,很为之振奋。他说:“是的,要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行,皆期合此理想”。  相似文献   

10.
《党史纵览》2013,(10):43-43
刘少奇,湖南宁乡人,原名刘渭璜,1898年11月24日生。少年时期.刘少奇在家乡上过私垫和小学。15岁时考入宁乡县立玉潭高小.1916年毕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湖南邵阳中学。随后又考进了长沙一中,再后考进了宁乡驻省中学读书。  相似文献   

11.
1916年,李大钊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一天,陈独秀初次到李大钊家.他站在收拾得整洁有序的院中,高声问道:“大钊在家吗?”一个老妇人从屋里走出来.只见她头绾农村妇女常见的那种老式发髻,一双小脚,头发已有些花白了.她用手掸掸围裙,神情羞涩地说:“大钊不在,先生有什么事吗?”陈独秀客气地说:“你是大钊家的女佣吧,我来找大钊谈点事.”那老妇人赶紧把他让进客厅,端上一碗香茶说:“先生喝杯茶吧.大钊这就该回来了.”说完,老妇人又到厨房里去了.随之,厨房传出了洗濯声.  相似文献   

12.
1916年,李大钊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的时候,这一天,陈独秀初次到李大钊家。他站在收拾得整洁有序的院中,高声问道:“大钊在家吗?”一个老妇人从屋里走出来。只见她头绾农村妇女常见的那种老式发髻,一双小脚,头发已有些花白了。她用手掸掸围裙,神情羞涩地问:“大钊不在,先生有什么事吗?”陈独秀客气地说:“你是大钊家的女佣吧,我来找大钊谈点事。”那老妇人赶紧把他让进客厅,端上一碗香茶说:“先生喝杯茶吧。大钊这就该回未了。”说完,老妇人又到厨房里去了。随之,厨房传出了洗濯声。陈独…  相似文献   

13.
大钊同志,字守常,1888年10月6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钊同志自幼就是非常勤奋好学的,他在青年时代很早就有了“深研政治以期挽救民族之思想。”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作为一个急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李大钊同志,曾对辛亥革命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幻想从此可以  相似文献   

14.
这对樟木书箱是1924年1月李大钊到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时为了保存会议重要文件购买的。李大钊非常珍爱这对樟木书箱,加之樟木能防蛀虫,他总是把一些重要的文件或书籍珍藏在里面。1927年,李大钊被捕后,为了能把这些重要的文件和书籍保存下来,他曾在《狱中自述》中这样写道:“钊夙研史学,平生搜集东西书籍颇不少,如已没收,尚希保存,以利文化。”但敌人不顾李大钊遗愿,将箱中的所有书籍都付之一炬,只留下了这对空箱子。李大钊牺牲后,夫人赵纫兰睹物思人,把这对樟木书箱带回了故乡乐亭,一直保存到今天。这对樟木书箱是李大钊促成国共首次合作的历史见证,为国家一级文物。  相似文献   

15.
《党员干部之友》2013,(10):49-49
小儿学士 称北周宗懔。据《北史·宗懔传》:“宗懔,字元懔,南阳涅阳人也。少聪敏,好读书,昼夜不倦,语则引古事,乡里呼为小儿学士。”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 原名陈庆同,这是按照陈氏家谱起的一个名字。1914年,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失败以后,进步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彷徨苦闷,而陈独秀却在酝酿创办《青年》刊物,发动新文化运动。陈为了反映当时自己的胸怀和抱负,便借取安庆周围一座独秀山拔地而起之意,改名为陈独秀。 张太雷 乳名泰来,取义于“否极泰来”。上学时,改名张复,取义于  相似文献   

17.
青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年萎靡则国无生机.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情真意切地说:“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李大钊也十分关切青年,在《青年自杀问题》中,他写道:“我悯吊这厌世自杀的青年,我不能不希望那造世不怕死的青年!  相似文献   

18.
李家忠 《湘潮》2014,(9):26-28
在1955年授衔的i000多位开国将帅中,有一位越南籍的将军,他就是洪水少将。洪水早年即投身革命,曾三次来到中国。洪水原名武元伯,1908年10月1日出生于越南河内市郊嘉林县。1924年底,武元伯同一些越南爱国青年一道追随胡志明,来到了广州,很快就参加了胡志明创办的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武元伯改名为李英嗣。那时反动派常常攻击共产党为“洪水猛兽”,李英嗣便索性改名为“洪水”,以表示自己同反动派针锋相对斗争到底的决心。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评价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李大钊时,特别注意到他与俄国民粹主义在思想与行为上的联系。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教授认为李大钊1919年2月写的《青年与农村》一文,是“对俄国早期民粹主义精神最准确的表达”,并认为李大钊“正是带着这些民粹主义观点开始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生涯,民粹主义也成为他的革命理论基础”,而这些东西,“都严重地影响到李大钊对马克思理论的解释”,并推测“毛泽东很可能受到了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念中所夹杂的民粹主义观点的影响”。国内学者李泽厚先生认为李大钊在接受和传播  相似文献   

20.
当我为《发展论坛》“齐鲁将军剪影”专栏组稿,与李耀文将军南约采访时间时,他一再说:“我本人实在没什么可谈,平平淡淡碌碌无为。”听说他离休时,为自己归纳了两句话:“碌碌无为负重托,虚度年华枉此生。”我不禁茫然。谦虚谨慎固然是李耀文将军的美德,但善解人意、玉成好事、顾全大局也是他的长项。谁能相信他的一生如他所说“平平淡淡”、“碌碌无为”呢?然而,他的语气又十分诚恳,况且他这个人从来就不会作假。虚伪与他无缘。他原名张锡绅。19岁那年,在我地下党荣成临时县委工作的他,因做国民党县武装的策反工作,受到国民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