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著名侨乡闽南泉州,湮没在出砖入石建筑群中的市区棋盘园指挥巷似乎并不怎么起眼,然而,从这小巷深处却走出了李尧宝、李珠琴这对令世人刮目相看的父女,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制作的刻纸料丝花灯照亮了几代泉州人。李尧宝:泉州刻纸料丝花灯首创者要想了解泉州刻纸料丝花灯,得先从泉州刻纸说起。一提起泉州刻纸,不少人会想起李尧宝,想起他的刻纸工艺。泉州刻纸始于唐,盛于宋元,八闽大地历来的刻纸仅限于供应春节及喜庆的"红笺"、"福符"等。历来刻纸师能刻不能画、善嘶荷就小善刻模板,刻模板者小善刻纸,㈧缺一水能成啦,所以图案较单凋、呆板。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6,(12)
正他,没有很高学历,但其生命从不缺第一,也不乏大惊奇。他有一本自传,名曰《阿奇》,因其自诩是"台湾阿奇",其中隐约含着几分艺术家的狂放不羁,与自我感觉的良好,但没人能否认他的艺术天分及成就与荣耀。他,就是被台湾艺术界公认为"宝石陶顶级画家"的刘铭侮。刘铭侮是清代黑旗军名将刘永福的后代。1982年,他的作品在台湾基隆海关被扣,他本人也遭到"盗运宝物"  相似文献   

3.
磴口县非公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发展地方经济、安排就业、提供税收、协助政府扶贫开发、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已经从前几年"三分天下有其一"发展到如今达到"五分天下有其四",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4.
飞翔的梦     
《北京观察》2021,(5):68-69
"看起来很文雅,更多的是艺术家的气质,明亮的眼睛闪烁着智慧和真诚的光芒,同时还有几分骨子里的质朴和憨厚."这是章华的朋友对他的评价,章华的雕塑作品也无不透露着朴实亲切.  相似文献   

5.
正熊庆华是一个没有受过学院美术教育的传奇的艺术家,他的经历的传奇性既有好处,也有劣势,很多人一上来就把他的归为"农民画家",把他的作品当做传统的"农民画",有非常资深的专业评论家评论熊庆华的题材,这种农村题材的创作没有什么新鲜的。甚至看了作品第一印象是"他画得一点都不好,结构造型都缺乏基本功"。  相似文献   

6.
诗说守岁     
谢林 《北京观察》2007,(2):57-58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这个辞旧迎新的特别夜晚,中国人已经习惯阖家大小团团圆圆,吃罢年夜饭,古人是围炉而坐,儿童游戏,大人谈天、抹骨牌、喝屠苏酒,现代人呢,几年前是看春节联欢晚会,现在大家都伤了脾胃,不过也还是开着电视应个景儿,人人"强不睡",努力熬着.  相似文献   

7.
图闻天下     
1、2014年8月16日,江苏省南京市,2014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举行,奥委会主席巴赫讲话后自拍留念2、2014年8月21日,山东聊城,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在山东聊城人民公园,聊城大学美术学院民俗文化协会的大学生举办“刻纸纪念邓小平”活动,他们把创作的110幅涵盖了邓小平青年、中年、晚年各时期的肖像刻纸作品赠送给市民。  相似文献   

8.
张大爷轶事     
张大爷爱穿传统的中式服装。他在冬天穿上深色的棉裤棉袄,着一双布鞋的模样,很像是电影里旧社会有钱又颇有几分风度的老财主;经常眯着的眼睛,让人难以琢磨出他的深浅;笑的时候,头向一边歪着,下巴往上提,仿佛带着几分羞怯;银须飘然,缓缓迈步,硬朗中蕴藏着几分傲气……  相似文献   

9.
微观     
《小康》2018,(1)
正@九月小事:育人树,必历心血苦,树欲林,必解天下苦。最近,一段4分多钟的视频,在浙大师生的朋友圈里刷屏。这是蒋克铸教授的最后一课,150名来自各个年级和专业的学生来听。他是浙大机械工程学院资深教授,1994年退休后反聘到竺可桢学院直至2008年。这一次,84岁的蒋老仍然"倔强",大家4次请他坐下讲课,但他总是摆摆手,一直坚持站着讲了3小时。他说",站着上课,是一名老师最基本的素养。"点评: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是大师之谓也。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20,(24)
正作品众多意味着舆论喧哗。几十年过去,面对无数争议,高希希选择了继续向上,勇猛精进。导演高希希在庙里住了3个月。接受专访这天,刚刚出关15天。他说着一口南昌普通话,面对尖锐的提问有问必答。温和的谈吐里,蕴含着大诗意和爆发力。一个半小时的采访结束,他不是用社会惯常的"再见"来告别,而是非常郑重、真诚地说"感谢,保重"。  相似文献   

11.
正黄庆源作品的观赏者罗美玲说,"还没见到黄庆源,就先被他的画作感染。他的画很有力量,纵使不懂画,也能感受得到这股力量。"黄庆源作品中的这股"力量",也许就来自于扭转己身命运乾坤那股执拗的劲头。一位乡下小孩,凭藉自身的绘画天分与孜孜矻矻的练习,改变了他在乡间放牛、种田的命运,他这股追寻梦想、永不言弃的精神,以及"接地气"的乡间生活经验,都流淌于他的画作之中。  相似文献   

12.
张爱辉  高琴 《前沿》2006,(10):222-224
从美学特征角度对老舍小说创作加以分析,作者远离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作品的幽默风格与"北京味儿"作为其作品的显著特征,构成了他艺术风格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正>驱车30分钟,从田阳县城赶到那坡镇尚兴村见到村里的"老支书"莫文珍时,他说自己刚从"飞地"赶回来。"飞地"是田阳县群众对荒山荒坡的俗称,莫文珍所说的"飞地",是田阳县为解决易地贫困户就业问题开发建设的20万亩芒果扶贫产业园,他在产业园当技术指导。为什么请莫文珍当技术指导?因为30年前,莫文珍干了一件别人不敢想、不敢干的事——从1987年起,他带领全村17个自然屯、270多户1300多人用10年时间,陆续从"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大山深处整体搬迁出来,前后用了近30年时间在几十座荒坡上种植芒果,让全村人"搬了出来、稳了下  相似文献   

14.
<正>打开《感恩第二故乡》,书的后记写着他要感谢的同志和朋友,我的名字也在其中。但与其说是我帮他把关,不如说我是他诗词创作的第一读者,他给了我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这机会缘于2007年,省委宣传部、省书协联合为我举办了一个"黄荣生书法展",书写内容大都是我自己创作的诗词和楹联作品,主题为"我  相似文献   

15.
1960年前后甫入文坛的陈映真喜爱、赞赏钟理和作品,据此扬弃现代主义,初步建立现实主义文学观,并早于叶石涛数年提出"台湾的乡土文学"概念,具有重要文学史意义。1977年陈映真却撰文批评了钟理和小说《夹竹桃》,这一反差缘于时代、社会和文坛语境的变迁。陈映真《原乡的失落》与《"乡土文学"的盲点》堪称姊妹篇,因它们都针对着史明"台独史观"及叶石涛《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中"以台湾为中心"等暧昧词语中隐含着的分离主义苗头和倾向。钟理和的缺失是他于新生中国的分娩期所必有的混乱和阵痛中,未能看清整个中国的"正体"和"实相",从而发生了民族认同上的动摇。这一教训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贵  韦琳 《传承》2013,(6):134-135
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美"和"善",而又特别强调"善"的重要性,提出"克己复礼",推崇雅乐和"思无邪"的音乐。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美、善、淫三种作品评价的概念,为后世音乐美学评论提供了标准。孔子"淡中"的音乐美学观是以他的"中庸"哲学为理论基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和音乐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晓娜 《求索》2012,(10):124-126
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与浪漫美学传统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他在作品中抒发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强调创作的自由性,感悟人类生存的精神困境,描写爱欲与死亡的心灵挣扎。村上塑造了具有的魔幻直观性、神秘性、超验性的"异质人物",体现出浪漫美学想象力的敏锐、怪诞和神奇,表现出都市文明中生活的现代人对自然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  相似文献   

18.
所谓"爰田",并非"易田",更非赋税,而是先秦发展着的分户授田的制度.井田制下的"(走亘)田易居",即农村公社时的分户授田制.春秋时的晋"作爰田",开创了由国家来实施大规模分户授田之先河.战国时商鞅"制辕田",亦为国家在打破家长制大家庭后施行更大规模的分户授田.古老的"村社"分户授田制,最终为国家授田制所取代.  相似文献   

19.
去年媒体广为报道了湖北襄樊反腐风暴,70余名官员集体涉案的详情.其中一个核心人物就是原襄樊市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孙楚寅.这个孙楚寅在上台时,一亮相就宣布了他的"施政纲领",有一段讲到市里的"形象工程".对这几项要花掉几亿元来表现他的"政绩"工程,领导层显然有不同意见,可是他说:"……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这是林彪的"语录",不知这位孙书记是否知道),与市委保持一致就是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谁砸了我的锅,我端他的碗!"  相似文献   

20.
绣娘李兰珍     
踏着青石板路,走进苏州市木渎古镇的"李绣坊"苏绣店,店内古朴的装帧风与陈设的苏绣摆件、壁画相得益彰,这些作品标价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我问绣娘李兰珍:"哪一幅作品最贵啊?"她说,最贵是这一幅,没有标价,这一幅作品起名叫"记忆"。走近"记忆"仔细观看,这是一件根据照片重绘的作品,老房、小河、卵石垒成的围墙、垂下的柳树,李兰珍说这件作品是她的童年记忆,是她的梦,是她走出大山拿起手中这根绣针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