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5年12月12日-14日,东亚系列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第11届东盟首脑会议、第九次东盟(10 1)领导人会议、第九次东盟与中日韩(10 3)领导人会议和首届东亚峰会(10 6),一场接一场,令东亚国际政治舞台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随着首届东亚峰会的召开,在东亚系列会议的基础上,一个公共外交平台已渐显雏形,一种大外交的新气象在亚洲日益昌隆.  相似文献   

2.
当前,尽管世界局势局部动荡,但总体保持缓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世界大潮汹涌澎湃.东亚区域合作也顺应潮流而不断发生发展.但复杂的非经济因素仍然比较严重地阻碍着东亚区域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3.
蔡鹏鸿 《当代世界》2013,(11):26-29
一、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的演变及内涵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亚太战略,包括政治、经济和安全战略,做过多次调整。1990年代初,美国提出过"扇骨扇面"亚太战略,以美日安全联盟为主扇骨,北有美韩,向南则有美菲、美泰和美澳联盟,实际上承袭冷战时期美国主导下的双边安全同盟。扇面强调美国主导下的亚太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4.
东亚经济合作的现状与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今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东亚、北美和欧洲三个重要地区.东盟和东盟"10+3"东盟全称东南亚国家联盟,其成立过程如下:1967年8月7~8日,印尼、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并发表<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盟成立.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五国为创始成员国;文莱在1984年独立后即加入;越南1995年加入;缅甸和老挝1997年加入;1999年4月,柬埔寨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后一个加入东盟的国家.  相似文献   

5.
吴琳 《国际展望》2024,(1):97-114+160-161
冷战结束后,东亚安全秩序经历了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从美国强化日美同盟,牢牢掌握地区安全主导权的霸权秩序;转变为美国联盟体系依然占主导地位,但同时允许东亚地区合作兼容发展的复合秩序;再到2017年以来美国联盟体系转型且不断冲击东亚地区安全合作,从而形成竞争秩序。中国是东亚安全秩序变迁的直接推动者,通过管理中美关系,推动国际权力和平转移,重建地区国家政治信任,以新经济关系促进新安全关系,以及和平解决争端,塑造地区安全的多边治理框架,中国逐渐从权力、关系和治理三个维度建构自身的地区角色和地区战略。为了防止竞争性安全秩序进一步向对抗和冲突方向演变,中国应以维护地区秩序稳定为首要目标,在保持自身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新安全格局的构建,并聚焦全球安全倡议的重点合作领域,拓展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方式和路径,为推动东亚地区从竞争性秩序向包容性秩序的变迁而创造条件、积蓄能量。  相似文献   

6.
10月22日,在我国广西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胜利闭幕,这标志着中国在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迈出了新的步伐.自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定以来,中国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开始出现"迈大步、看多步"的战略转变.2004年在老挝举行的第八届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标志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ACFTA)进程的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7.
两岸经济交流与世界经济发展情势密切关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是两岸经济交流的重要驱动力.它推动着台湾厂商冲破台湾当局禁锢,也为两岸合作提供了日益完善的条件,使两岸初步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促进中蒙俄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中蒙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和内涵是实现中蒙俄一体化联盟或"新大陆经济体"。中蒙俄发展一体化经济既有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也有贸易壁垒和交通瓶颈等制约因素。发挥毗邻口岸城市的支点优势,通过发展沿线陆桥经济,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这种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的措施,是实现中蒙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集团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8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提出要在1992年底前消除边界、技术和财政三大障碍,建成一个商品、人员、劳务与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美国和加拿大随即宣布准备从1989年1月1日起花十年时间,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双边自由贸易区。为了迎接欧美的挑战,日本也加紧活动,积极筹建以日本、四小龙和东南亚联盟为支柱的"东亚经济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将"中国模式"与"东亚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需要实现工业化,需要先进技术和外国投资,从这一方面看,中国的发展道路与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存在相似点。但是,中国的实践仍体现出其自身的特点,从而使中国与其他国家区分开来。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财富分配、外部竞争力的构建、产业发展政策。中国在这些方面都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1.
2020年底,东盟10国和中、日、韩、澳、新西兰共15国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通过分析该协定与东亚其他经贸安排所呈现的东亚特色的异同,可以发现该协定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又有一些创新。从内容上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延续了注重市场开放的规则重点,但拓展了议题的广度和深度。协定延续了东盟方式中决策遵循协调一致的原则,但又具有硬性区域主义的特征,建立了相关的监督执行、补偿和争端解决机制;从过程来看,该协定坚持东盟中心性,但却实现了部分的历史性突破;从前景来看,该协定与东亚其他经贸安排面临的挑战相似。概言之,它是介于传统与现代、东亚特色和欧式制度主义的经济安排;既契合了东亚实际,又对新型自贸协定的新动向有所关照。  相似文献   

12.
论东亚经济民族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5年9月12日至13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同日本成蹊大学法学部在北京大学举行了“面向21世纪的东亚政治、经济、文化展望”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出席会议的是:方连庆教授、陈峰君教授、林代昭教授、张锡镇副教授、关世杰副教授、许振洲副教授、沈青兰副教授。成蹊大学出席会议的是:田中治男教授、桂木隆夫教授、龟嶋庸一教授、幸村千佳良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王义道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代主任潘国华教授、成蹊大学代表团团长田中治男教授分别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有八位学者在会议上宣读了论文。与会代表对有关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次学术研讨会对进一步推动和加强两校的学术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现将提交会议的论文按发言顺序刊登于后。  相似文献   

13.
黄薇 《当代世界》2016,(2):42-44
正在过去三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逐步从全球经济秩序的被动接受者成长为主动建设者。在接下来的五至十年中,中国不仅需要对外在治理理念、原则等领域更具创新和包容,需要加强在全球乃至区域层面的治理网络建设,而且也需要对内不断增强自身的机制以及能力建设。全球经济治理概念及其背景由于关注点和表述方式的差异,全球治理尚未形成一个完全统一的概念。大体而言,全球经济治理可  相似文献   

14.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台湾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个东亚地区的块状隆起乃是本世纪初世界格局变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无论中国的快速崛起、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所呈现的经济实力、东南亚国家的群体发展,还是由此形成的一个新兴、巨大、潜力无穷市场所产生的力量,凡此种种,综合起来已经对当今的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可以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还将继续扩大和加深。目前,整个东亚区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种新的合作格局通过区域内各经济体的不断整合,正初露端倪。但作为区内一个重要的经济体的台湾,却因当局顽固坚持分裂理念,从而在整个区域着手重新定位、磨合和分工的关头,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与被动,岛内因此出现了担心被“边缘化”的呼声。在区域合作与经济走向一体化分工的大潮面前,可以说台湾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关键的抉择。  相似文献   

15.
梁强 《南风窗》2012,(23):25-27
海疆问题的解决与陆疆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从历史经验来看,海疆引发的军事冲突对中国的挑战和风险要更大。因此,在解决海疆问题上需要更多的耐心、更长的时间和更高超的技巧。  相似文献   

16.
1992年10月29日至30日,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有关学者和专家在北京大学勺园召开了"东亚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中国学者有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副系主任方连庆教授、陈峰君教授、林代昭教授、邱恩田和张锡镇副教授;国际经济系巫宁耕教授;日本学者有日本大学东亚研究会本田弘教授、浦野起央教授、加藤义喜教授、长谷川启之教授;韩国学者有庆熙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赵正源教授、朴基岸教授、姜正模教授、梁性韶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梁柱教授、国际政治系代主任潘国华教授参加会议开幕式并在会上讲了话。方连庆、本田弘和赵正源三位教授分别代表中、日、韩三国学者在开幕式上致词。有十二位学者在会议上宣读了学术论文,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意见。这次学术研讨会,对进一步推动北大国际政治系与日本大学、庆熙大学的联系与交流;对中、日、韩三国关于东亚问题的研究与深入开展具有积极意义。现将提交会议的论文原文按发言和宣读顺序刊登于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平崛起与东亚的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理解这个命题,需要将历史的视野放得更宽一些.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崛起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全新的、暂时的现象,而是一个已经持续了至少160多年的历史进程的最新阶段.中国的崛起将预示着东亚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欧洲一体化经验对东亚区域合作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10月10日,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行。三方提出要“共同努力,继往开来,不断深化面向未来、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重提了“东亚共同体”的设想,并得到了中韩两国的积极响应。目前,东亚区域一体化逐渐显示出强劲势头。  相似文献   

19.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的深刻变革,两岸经济各自步入历史性转型升级期,两岸关系呈现和平发展新局,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环境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两岸贸易投资布局与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转换,并几乎与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建构同步展开;传统的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方式面临新瓶颈,两岸经济合作由快速推进逐步进入“深水区”,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加快形势下,两岸应加快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共同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以更好应对全球变局的冲击。  相似文献   

20.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以说是目前各公司管理培训的常见做法。 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于是培训部请来管理顾问,进行团队建设和沟通技巧的培训。公司员工近来士气低落,经理们只好求助于管理专家,学习领导艺术。 花了几万元的费用,最后效果如何呢?说归说,做归做,进步依然缓慢。培训中学到的种种技巧,实施起来遇到各种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