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离婚纠纷审判实践中,法官首先考虑的是夫妻双方离婚的权利和财产分配问题,未成年子女的保护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离婚纠纷审判中适用的法律规范尚未明确规定“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致使某种程度上,未成年人在监护、抚养费、探视等方面的权益受到漠视和侵犯。因此在相关立法与司法中把儿童的利益宣布为权利,并且从人权的角度加以保护,已成为燃眉之急,同时这也是现代国际国内法律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 文章首先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分析了我国离婚纠纷审判中对未成年人权益的漠视和侵犯,同时对国际公约和相关国家立法确立的旨在增进儿童保护的两项重要原则——“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和“儿童优先保护原则”进行比较,指出我国离婚纠纷审判中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不应仅停留在“儿童优先保护”的层面上,确认和贯彻“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对我国离婚纠纷审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文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借鉴其他国家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特殊制度——监护监督人制度和诉讼代表人制度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的监护、抚养、探视等制度提出了具体的修改、补充建议,以期对我国离婚纠纷审判的改革和完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我和王某共同养育一对双胞胎儿子,经我们协商,哥哥随其父亲姓“王”,弟弟随我姓“温”。由于工作原因,我和王某长期两地分居,感情也因此逐渐变淡。婚后第六年,两人协商离婚。由于我需要经常出差,离婚协议约定双胞胎均由王某抚养,我定期支付抚养费。最近一次我去探望双胞胎儿子时,从孩子口中得知,王某已将双胞胎弟弟由“温”姓改为了“王”姓。  相似文献   

3.
杨陌 《法制博览》2010,(16):71-71
近年来,中国的“文化大国”形象被媒体炒得极热。中国人可以无比骄傲地说“我的祖国有五千年灿烂文明”“我的血液里流淌着中国文化”……诸如此类。但自信心刚刚开始膨胀的中国人只顾沉浸在这样的情绪之中,忘记了去思考我们的文化对我国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有和帮助。毕竟“文化大国”不仅仅是一个好听的名头。  相似文献   

4.
坐“的士”娶亲,上茶楼摆喜宴,已成为当今办喜事的一大特色。那是够热闹,甚至是够“壮观”的了。“人生就那么一次,”新郎和新娘们说。不过,社会是个大舞台,人生也不是独幕剧,假定我们换一个视角,去观察法院这个角落,我们的心情,就会不一样了——据有关方面统计,离婚人数从八○年起迅速上升,八四年全市二级法院受理初审离婚案2991件,为七四年的2.4倍,按当时全市(含郊区)总人口比例,分别是0.68%和0.39%。于是,有人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文明,离婚率上升是一种必然趋势。挺有意思的是,人们在看完电视片《第三者》后的反映:“没有什么新意。”“总是那一套:可悲的结局。”是啊,观众在期待着什么样的“新意”呢?真是耐人寻味。根据从市中级人民法院所管辖的东山、越秀、荔湾、海珠四区在八四年管理的离婚  相似文献   

5.
李晓芸 《法制博览》2023,(31):112-114
离婚冷静期是在离婚自由原则下,婚姻双方当事人申请自愿离婚,在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后,有权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并终结登记离婚程序的冷静思考期间。离婚冷静期制度以提高离婚的时间成本为方法,在坚守离婚自由法律原则的前提下,引导当事人理性冷静地处理婚姻关系。《民法典》将离婚冷静期制度固化为民事立法的成文化表达,构建了离婚冷静期的制度框架。然而目前,我国离婚冷静期制度在立法上还存在适用范围过窄、适用方式单一、适用排除不明等问题。有必要从加强相关立法、完善配套措施、深化社会保障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夕阳徐徐地射进办公室,正在低头写判决书的我被一声轻轻的呼唤惊醒。我抬起头,面前站着一位十岁左右的男孩,他胸前鲜艳的红领巾表示着他的身份,我诧异地看着他。“阿姨,我是来向您求情的,请您千万不要让我爸爸妈妈离婚……”一语才出,小男孩的眼睛里已蓄满了泪水。他是我一桩案子当事人的孩子,因双方当事人都不想要孩子,无奈之中,我只好让女方找来她正在小学四级读书的儿子,征求意见。“请不要让我的爸爸、妈妈离婚”,“我不愿成为一个没有爸爸妈妈的孩子……”的确,每当办理离婚案件,看着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流泪满面的苦苦哀求,看着  相似文献   

7.
前几年,办节办会之风曾席卷全国,好在我们是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一穷乡僻野也能找出古迹、名人、传说、民俗、特产……办节办会成了各地招商引资的一项“法宝”、并被“有识之士”精辟地形容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于是乎,在热闹的节会中,文化成了陪衬,成了附庸——虽然这些节会经常被命名为“××文化节”或“××艺术节”。  相似文献   

8.
媒体     
《南风窗》2006,(22)
[看中国]中国式离婚直到去年,陈虹还认为离婚是一个美式概念,远离她在上海的生活。后来她发现丈夫趁她不在的时候多次拨打一个神秘的号码。42岁的她表示,“我想离婚。这是我的人生希望再现的唯一办法。”在不是很遥远的过去,中国人做出如此的冲动行为是罕见的,终结婚姻在中国长  相似文献   

9.
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在我国宪法中已有明确规定,这也是婚姻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婚姻法第29条第一、二款明确指出:“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方或母方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父母抚养子女是一种不可附加任何条件的义务。目前,离婚案件在各基层法院民事案件中的比例一直较高,而且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离婚诉讼中,如何对未成年人进行司法保护、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不管是男女双方争夺孩子的…  相似文献   

10.
赵志强 《工会博览》2014,(19):32-32
化工七厂是燕山石化公司的生产厂之一,连续5年被评为燕化公司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安康杯竞赛先进单位,先后获得首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全国能源化学系统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中国石化先进集体”、“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这与我们以“安康杯”竞赛推动和创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全方面、系统地打造企业安全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奇特的墓碑     
佚名 《法制博览》2010,(20):67-67
社会新闻一则:南京一位单身爸爸,为俘获女友芳心,向女友做出承诺:“我对你是一心一意的,结婚后我的房子车子存款都是你的……如果我们离婚,我净身出户。”他以为这一招可以留住爱情,却没想到,结婚5年后,女方提出离婚,根据他们的婚前协议,女方拥有所有家产(包括婚前和婚后的),这男人不得不净身出户,真是太惨了……  相似文献   

12.
两年前我刚刚大学毕业时失业过一段时间,那时候一边找工作一边在楼下的房地产公司帮忙。名曰“房产经纪”,实际上是带那些前来租房的客户去看房子。没有固定收入,看一次房给10元“车马费”,做成一次生意收50元“介绍费”。 刘小姐是我们这儿的客户,她有一套房子让我们帮她租出去。刘小姐父母都调去外地,留有一套房子给她。后来她新婚不久的丈夫又与她离婚出国去了,他们的新婚“爱巢”又留给了她。别人多两套房子高兴还来不及,可刘小姐说:“新婚的房子让我想起很多不愉快的  相似文献   

13.
文化因素的凸显,是冷战后和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的一大基本特征。自从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和约瑟夫·奈的“软实力论”发表之后,注重文化与文明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国际社会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在中国,相对于“文明冲突论”受到的批判,“软实力论”则被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14.
背语录     
《法制博览》2010,(12):63-63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背语录是运动的一部分。有个关于语录的故事:有一对农民夫妻发生口角,男方扯着女方去公社离婚,找到了秘书。男方:“‘下定决心’我俩离婚!”  相似文献   

15.
个人“被就业”了、“被生活”了、“被代表”了、“被幸福”了,我们的国家“被G2”着、“被大国”着,我们就这样生活在一个“被”的年代里。  相似文献   

16.
有一句顺口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代中国儿童的生活氛围:“头戴克塞帽,金刚怀里抱,晚看米老鼠,一休陪睡觉。”不仅仅是儿童的生活空间被洋文化所主宰,我们的成人世界也和万宝路、可口可乐、好莱坞、麦当劳等西方消费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7.
简讯     
离婚损害赔偿是一种权利救济制度,它通过救济夫妻中无过错一方被侵害的婚姻权利,来给予受害人必要的保护和补偿。本文通过分析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基本理论,试图建立更加完善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的法律保障,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这是古人的爱情佳话,缠绵,悲壮。“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是现代的爱情格言,洒脱,超然。那么,下一步的爱情故事又会是怎样的?不妨提供一些“行情”公诸同好,不过笔者郑重声明:下述资料仅供参考。自从好莱坞红透半边天的影星史泰龙和他的现任妻子在离婚合同上大笔一挥,便庄严地宣告了现实主义在爱情方面又一次战胜了浪漫主义,同时也表明:人类的爱情,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冷静的阶段。曾被无数痴男怨女奉为经典的温莎公爵与辛普森夫人的  相似文献   

19.
澳门之所以能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与保留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文化并不一定存在着“殖民”或“被殖民”的问题,或者是所谓的“文化霸权”的问题,重要的在于“好”与“不好”。  相似文献   

20.
小品二则     
海云 《法制博览》2008,(2):41-41
和民政局一位管协议离婚的是老熟人。聊过几次天后,得到几则很“另类”的笑话,记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